三国演义
优秀作品在小说发展史上的作用十分突出,
一部小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以点代面的 小说史,这在明清两代小说中最为典型。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历史题 材为主,到描写现实题材为主的转变,创作 也经历了一个由集体到个人的转变。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 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 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 中。
的信义,也有上下隶属关系的‚恩义‛和 ‚忠义‛,而且后者占有更突出的地位。
张辽问:“兄与玄德交,比弟与兄交如何?”
关羽回答说:“我与兄,朋友之交也;我与 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也,岂可 共论乎?” 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并教育 他手下的人说:“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 丈夫也。汝等当效之。”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七分史实,三分虚 构‛ 。《三国》中虚实关系处理得很微妙, 做到了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完美统一,现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三国》当中对虚构的运用有这样几种手法: 1.根据历史真实而深化、演化出的虚构。 2.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以集中表现某一个人 物。 3.根据生活的逻辑进行虚构。 《三国》正确处理了艺术与真实的关 系,艺术也真实地再现了历史,为之后的历 史演义类小说的描写提供了范例。
“拥刘反曹‛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暴政思想的反映
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 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曹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反,事乃可成。 2.民族思想的反映 3.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
即唐末、五代、至宋元时代,民族矛盾或汉
以外民族统治是主要问题;同时政治的黑暗, 当权执政者的专横姿肆也是非常突出的。人 民的现实处境,使内忧外患相互促进,持续 加深。我曾说过,《水浒》所宣扬的‘忠’, 并非忠于宋王朝;所谓‘大宋’,所谓‘赵 官家’,都是汉民族或者汉家的象征性符号; 同样,这里的所谓‘汉裔’和‘汉室’,也 是同一意思的象征性符号。因此,如若‘反 曹’倾向的实质内容,是旧时代人民群众反 对黑暗统治的民主性要求,则这个统统概念 里面,反映的旧时民族观念或‘爱国’思想。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 中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演义‛的意思就是根据史实,敷衍大意, 再叙事中融合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 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 的评价。
三国故事的流传
三国故事取材于东汉末年历史,从东汉灵帝中 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 三国时期魏国史官陈寿编著成《三国志》,南 朝宋人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称《三国志 注》。 到了唐宋时期,三国故事在民间已经非常流行 了,在《东京梦华录》《东坡志林》中都有关于三 国故事的记载,一些民间戏剧和皮影戏中也出现了 三国故事。唐代李商隐的《骄儿》诗云:‚或谑张 飞胡,或笑邓艾吃。‛
“拥刘反曹‛——《三国演义》的思想倾
向
《三国》拥刘反曹的思想使三国故事在长 期流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小说的最后写定 者罗贯中承认并吸收了这一思想,将它熔铸 到作品结构、情节和人物描写中去,而毛伦, 毛宗纲父子的修改加工又加强了这一思想倾 向,使它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
它把三国的刘和曹处理成为矛盾斗争的主要对立 面。把两个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看作义与不义、仁 与不仁、圣君与奸雄的斗争。刘是正面,曹是反面。 孙吴呢,在对曹的斗争中,是刘的同盟者;在对刘 的问题上,仍然居于刘对立地位。这就是:作为反 曹的盟友,刘为主,孙为次,以辅成反曹的倾向。 在以刘为中心的同曹(操)同孙(权)的矛盾斗争 之外,一般不写孙吴的活动以及孙吴与曹魏之间的 矛盾斗争。三国争雄在政治、军事以致思想方面的 斗争,繁复综错,变化多端,经过这样的处理和安 排,亦即艺术概括,写来就显得头绪清楚,眉目显 豁了。
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除了《三国演
义》以外,他还写了十七史演义,包括《隋 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 妖传》,并且有可能是《水浒传》的作者之 一。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关于《三国》的成书年代大体上有五种 不同的看法:(1)宋代;(2)元代中期; (3)元代后期;(4)明代初期;(5)明代 中期。
刘备政治理想的实现与政权建立之间的
关系 仁政 蜀汉政权 仁政 统一全 国的致命缺陷——理想的破灭
政治道德与理想社会的崩溃——从坚持
理想到向现实让步:行仁义处处吃亏, 玩阴谋,处处得益。
《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
“义‛是《三国》中表现很突出的思想
在《三国》中,既有下层人民相互扶持帮助
《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当其与以刘姓为
中心的封建正统思想结合时,那么判断一个 人忠义与否的标准就是这个人对汉室的态度, 即凡是拥护汉室或投奔蜀汉的,就是忠,否 则就是奸。
《三国演义》中所表现的‚义‛是从属于
‚忠‛的,而‚忠‛,当其与‚拥刘反曹‛ 的思想倾向结合时,是强调对汉室的态度; 但也常常超出于特定的政治集团利益而上升 到一种抽象的伦理,强调事主一定要忠心, 而不必考虑其主是否值得效忠。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
“同灭汉贼,共扶汉室”,如果嗣子不才,
则诸葛亮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听后, “汗流遍身,手足无措,泣拜于地曰;‘臣 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其忠贞之节,继之以 死乎?’”(第八十七回) 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 似我尽心也!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1-33回,从汉末黄巾起义到曹操统一北方 34-50回,赤壁大战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51-115回,三国纷争,重点写蜀国的建立和发
展 116-120回,晋统一三国
《三国》的主题思想
:
1.历史循环说
2. “拥刘反曹‛说 3.提倡仁政说 4.讴歌封建贤才说 5.民族悲剧说 6.向往统一歌颂忠义说 7.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
波澜壮阔的全景式战争描写 《三国》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写战争写得最好的一 部,在小说界称之为‚全景战争小说‛。 《三国》的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我们可以用六 个字来概括:丰富,生动,深刻。丰富,是指它写 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每次战争各有各的特点,互 不雷同。深刻,是它通过真实的艺术描写,反映出 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生 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 过战争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与“忠君”思想有密切联系的“以皇帝为 中心的历史观” ——翦伯赞 说到乱臣贼子,大概以为是曹操,但那并 非圣人所教,却是写了小说和剧本的无名作 家所教的。 ——鲁迅
题外话
刘备政治集团的政治道德理想——共同的对
理想社会的强烈向往:建立一个符合老百姓 利益的政权,救民于水火。 刘备集团追求仁政的内在原因: 1.再看《三国》中的正统观念:正统的策略 2.刘备的努力为的是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3.以民为本——通俗小说家的理想与渴望。
的小道理; 第三,小说的主要来源是民间传说,主要在 民间流传。 总之就是内容也小,形式也小,道理也小, 因而为那些关注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家所看不 起。
秦汉史传
六朝志怪
清志怪传奇
唐传奇
宋元传奇
神
明志怪传 奇
文言
话
传 说
白话
民间说唱 清通俗小说
变文俗讲
宋元说话
明通俗小 说
宋 元 说 话 四 大 家
《三国演义》的版本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壬午(1522)的 刻本,称《三国志通俗演义》署名为‚晋平 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前有庸 愚子(《三国》最经典的评价‚文不甚深, 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于 弘治甲寅(1494)年所作的序和修髯子(关 西张尚德)于嘉靖壬午年所作的引。
罗贯中利用民间传说、戏剧故事,以 陈寿《三国志》为底本,加上裴松之的《三 国志注》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生平 《录鬼簿续编》中记载罗 贯中:‚罗贯中,太原 人,号湖海散人。与人 寡合。乐府、隐语,极 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 遭时多敌,天各一方。 至正甲辰(1364)复会, 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 知所终。‛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
《庄子· 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
大达亦远矣。‛ 班固《汉书· 艺文志》则说:‚小说家者流, 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 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 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第一,是指一些琐碎浅薄的小言论; 第二,是指一些不合于政治教化得失大道理
小说:银字儿 — —烟粉、公案、 灵怪、传奇等; 铁骑儿——战争
说经:起源于唐代 俗讲,用通俗的方 式讲述佛经故事
《金瓶梅》 为代表的世 情小说
《红楼 梦》 儒 林 外 史 《 三 侠 五 义 》 为 代 表 的 侠 义 小说
《水浒传》 为代表的英 雄传奇
《西游记》 为代表的神 魔小说
讲史:只讲不唱的 说话形式,专讲长 篇历史故事。
智绝,诸葛亮 1.足智多谋 ; 2.对蜀汉事业的无限忠贞 。 诸葛亮是集智慧与忠 贞为一体的,最理想的 贤相,是对中华民族精 神有着巨大影响的人物
从诸葛亮身上体现的传统知识分子的深刻的
矛盾: 1.才德的矛盾 2.奉献与事业欲求 3.人事与天命
关羽,义绝——忠义, 勇武的代表 1.神勇 ; 2.儒雅 ; 3.刚而自矜 ; 4.关羽的主要特征:忠义 。
一为《三国志传》系统,文字杂乱; 一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文字精美,内容与 嘉靖版相比没有太大改变,只是增加了一些考证、 评点和文字上的增删。 明末题为《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的版本,第一 次将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并将原来的单 句回目改为双句。 清初康熙年间,江苏长洲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以 李卓吾批评本为基础,模仿金圣叹评点《水浒传》、 《西厢记》的例子,修订、加工和评点了《三国演 义》,并伪托金圣叹之名撰写了序文,称为‚第一 才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