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房性心动过速PPT课件

房性心动过速PPT课件


2020/12/10
·
10
房性心动过速诊断参考标准四
4. 触发活动引起的房速
房性期前刺激和心房起搏可诱发之,且不依赖于房 内传导延缓和A—V结传导延缓
心房起搏周长、房性期前刺激的配对间期直接与房 速开始的问期和心动过速开始的周长有关
PR间期与SVT的心率有关 AV结阻滞的存在不影响SVT 自发性终止前,通常先有心率减慢 单相动作电位(MAP)记录到延迟后除极 兴奋迷走神经可能或不可能终止SVT
2020/12/10
·
9
房性心动过速诊断参考标准三
3.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AAT)
能被房性期前刺激所诱发与终止,其发作与终止不依 赖房内传导或房室结传导延缓
SVT发作和终止时可出现温醒(Warm-up)与冷却(Cooldown)现象
P波与窦性P波不同 PR间期的长短与SVT的心率有关 出现AVB不影响SVT的存在 兴奋迷走神经不能终止SVT(可产生AVB) 通常(但不总是)可被超速起搏所抑制。
房性心动过速
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杨新春
·
1
一、概况
发病率低: SVT的5%(成人),15%(儿科)。
药物治疗差。 引起“单纯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属可逆性。 临床特点和电生理机制,差异大。
各文献报道的病例少。
2020/12/10
·
2
一、概况
起源于左、右心房肌任一部分(除窦房结外) 无需房室结和房室旁路的参与 节律较心房扑动慢(110-250bpm) 占阵发性室上速中5%-l0%左右 发生机理包括折返、异常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活动
发作方式:阵发性、持续性(慢性)。 发病机制:自律性、折返性、触发活动 起源部位:右房AT、左房AT。 其他:异位房速(EAT)。
1996年Lesh等分类方法(J.C.E. 1996;7:460-6)
从RFCA角度和结果,将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分成四类, “房速”统称为: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2020/12/10
1.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ART)
房性、室性期前刺激,心房和心室起搏可诱发和 终止室上速,但不依赖于房室结传导延缓
P波形态,激动顺序与窦性P波相同 PR间期的长短与SVT的心率有关 出现AVB时,不影响 SVT的存在 兴奋迷走神经可减慢后突然终止SVT
2020/12/10
·
8
房性心动过速诊断参考标准二
·
5
二、分类(2)
Lesh等分类方法的依据:
局部点状消融均能成功, 成功率和复发率与发作方式、发病机制无关。
Lesh等分类方法的特点:
明确消融方法
点状消融。
按解剖部位分类,指导术中标测和消融。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属于终未嵴部位房速。
2020/12/10
·
6
过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分类
1.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3. 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2020/12/10
·
12
ESC/NASPE 2001年房速的分类
分类的基础:电生理机制和解剖学基础
以往分类的基础是心电图
优点:可以指导临床治疗 诊断方法:
激动标测:单极、双极、单向动作电位、CARTO、 EnSite等
拖带
2020/12/10
·
13
ESC/NASPE 2001年房速的分类
2. 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
在心房相对不应期期间给以心房期前刺激可引起 房内传导阻滞而诱发IART
心房激动顺序与窦性心律时不同 PR间期的长短与SVT时的心率有关 出现AVB时,SVT依然存在 应用心房内膜标测术及心房起搏术,可以判定折
返环的部位、激动方向与顺序 兴奋迷走神经可能或不能终止SVT(可产生AVB)
1 局灶性房速(Focal atrial tachycardia) 机制:异常自律性、触发活动、微折返
2 大折返房速(Macroreentrant atrial tachycardia) 典型房扑(Typical atrial flutter) 逆向性典型房扑(Reverse typical atrial flutter) 病损性大折返心动过速(Lesion macroreentrant tachycardia ) 低环扑动(Lower loop flutter) 双波折返(Double wave reentry) 非术后右房游离壁大折返(Right atrial free-wall macroreentry without atriotomy) 左房大折返心动过速( Left atrial macroreentry tachycardia )
2020/12/10
·
3
房性心动过速的定义
广义(过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频率:>100次/分 起源:心房(包括上、下腔静脉,肺静脉等)
狭义(房性心动过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心电图上可见分离的P波,存在等电位线,频率在100— 240(或250)次/分
2020/12/10
·
4
二、分类(1)
方法多种,多基于心电图,存在片面性。
A. 终未嵴部位房速
A. 典型房扑
B. 肺静脉口部位房速
(1)逆时针典型房扑
C. 间隔部位房速
(2)顺时针典型房扑
D. 其他部位房速
B. 真正不典型房扑
口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C. 手术切
2. 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
4. 心房颤动
综合征
局灶性房颤
右房房颤
左房房颤
2020/12/10
·
其他7
房性心动过速诊断参考标准一
2020/12/10
·
11
小结
人们对房性心动过速的认识不断有新的进展,最初的阵发性房性 心动过速(PAT)一词实际上包括了所有突发突止的室上性心动 过速,之后人们把心电图上可见分离的P波,且P波形态呈“房 性”,频率>100次/分的心动过速称之为房性心动过速,随着有创 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的开展,对房性心动过速发生机制和解剖 学基础的认识也不断进展,发现以往基于心电图的分类存在一些 错误和不足,Lesh的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电生理学的进展,在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房速发生的电生理机制和解剖学基础,有其先 进性, ESC/NASPE心律失常工作组总结了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于 2001年提出了基于电生理机制和解剖学基础的房性心动过速的新 的分类,令人耳目一新。当然,在房性心动过速的认识方面还有 一些盲区甚至误区,随着对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和解剖学 基础的充分认识,此分类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