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
长期以来,我国投资率保持了高位运行,2006-2009年平均达到43.7%。
长期高投资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产能,与社会的消费能力日渐脱离,进而导致总供求之间严重不平衡。
另外,我国投资长期保持高增长是以资源能源的高投入为支撑,以“大进大出’,为发展模式,形成了大量附加值低、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生产能力和产业体系。
因此,原有发展模式所支撑的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极为不利。
2.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十一五”时期,三次产业均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2006-2010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2.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
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从2005年的12.1%下降到2010年的10.2%,下降了1.9%;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47.4%下降为46.8%,下降了0.6%;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40.5上升为43.0%,上升2.5%。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005-2009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44.8%下降到38.1%,下降了6.7%;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23.8%上升至27.8%,上升了4.0%;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31.4%上升至34.1%,上升了2.7%。
3.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钢铁、煤炭、氧化铝、铁矿石、水泥、铜、消耗最大的国家。
长期以来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没有得到明显提高。
我国的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的技术进步,而不是来自我国的自主创新,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与国外技术的引进,科技含量高的关键技术设备基本上完全依赖国外进口,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弱,技术进步总体上处在模仿创新发展阶段。
4.科技经费的投入保持较快增长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在1978年只有52.89亿元,国家创新体系、基础研究和科技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2007年达3718亿元,增加了60多倍。
其中研发展经费占GDP 的比重逐年增长,从1995年的0.57%上升到2008年的1.54%。
2009年全国高等院校R&D 经费468.2亿元,是2000年的6.1倍,年均增长22.3%。
亚太经合组织发现,中国的研发支出正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但在美国,这一增速只有4%。
无线通信、磁悬浮运输、导弹和空间技术等很多重要领域,都取得了技术突破,如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龙芯2号高性能通用计算机芯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