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叙文表现手法

记叙文表现手法

对比、象征、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欲扬先抑、讽刺夸张、衬托
侧面烘托、正侧 面结合、动静结 合、虚实结合等
一、对比
定义: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 要内容中,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 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 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 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 系,即为对比手法。 例如《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家乡 变化进行比较。
夸张讽刺的作用
夸张高歌以突出人物,强化 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 的印象。讽刺可以使语言辛 辣幽默,加强文章深刻性和 批判性。
五、托物言志
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 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为 使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其中 “托”为借、假托的意思,文章往 往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 物,表现志。
在具体的作品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 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 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 事物,作者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 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 “,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 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 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 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 伤等感情。
写作手法都有哪些?

故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
描写、抒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 写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 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手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抑扬结
法 合、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结构手法: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
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
顺叙、倒叙、插叙等
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
七 、 衬 托
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 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 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 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 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的叫正衬,
用有差别的反面的事物作陪衬
的,叫反衬。
如周敦颐《爱莲说》中用菊作正衬,
用牡丹反衬,突出莲的高洁(高尚
品质)
随堂练习
一个走运的人 高山流水 绝唱
如<<石榴>>中托石榴之物,言颂扬我们民 族美好情操之志
六、借景抒情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 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 感情的写作方法。
如《春》中通过对春天景色的 描写,表达了对春的热爱与赞 美之情。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 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 感。作者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 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 但这种情绪不能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的物来表 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 生的感悟。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 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 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 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揭示事物的象征意义,可根据象征体 与被象鼻体之间的相同点与文章主题 分析。文章揭示主题的部分往往也在 点明事物的象征意义。
三、欲扬先抑
定义:它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 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 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 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 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如《白扬礼赞》中写到白杨树“没有 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算不得“好女子”,这是抑;而后一 转笔,说他是“伟丈夫”,这是扬。
作用: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 特征,提示本质,加强文章的 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 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比的作 用有的时候是衬托—即可以突 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 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 意义明显。
二、象征
定义:文章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和事物 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 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方法(把抽象的 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 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 蓄、深刻),即为象征。 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共性。 如《白杨礼赞》中以白杨树的挺拔、顽 强、力求上进象征北方抗日军民的不屈 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意志。
欲扬先抑的作用:
显示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 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 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造成鲜 明对比,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如 果在文章最后出现“扬”的话,可 起卒章显志的作用。
四、讽刺夸张
定义: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 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 感情。讽刺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中不 合理的、错误的或腐朽的人或事,用 讥讽、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的所 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 如《范进中举》中运用夸张,让范进 喜极而疯,将科举对人们的毒害这一 事实放大,就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