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课程改革《音乐专业课程改革》初探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改革——以闽南师范大学音乐专业为例摘要高校音乐专业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专业音乐素质的高校人才,在必修专业课程和选修专业课程的选择上,校方理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建立更为合理规范的音乐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本文以闽南师范大学音乐专业为例,初探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该如何改革。
闽南师范大学,由1958年龙溪师范大专班发展而来,1963年合并建设为福建第二师范学院,1986年发展为漳州师范学院,2020年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至今。
它坐落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市,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本科一批招生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是福建省仅有的两所师范大学之一,另一所是福建师范大学。
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坐落在校园东区,学院教学楼原为旧图书楼改造而成,教学楼内包含学生与教师钢琴琴房八十余间,并开设器乐、声乐、音乐史、音乐理论、音乐教育等必修专业课程,以及政治、英语、文学等选修专业课程。
一、音乐学课程设置现状音乐学,主要分为音乐教育学和音乐表演学。
音乐教育学顾名思义就是培养从事音乐专业的教育人才,音乐表演学就是培养舞台上表演音乐内容的人才。
专业性质本身存在与不同方向发展,其课程选择就存在着差异。
音乐师范班应该以今后的从事教育职业为中心开设课程,音乐表演班应以专业技能的提高为重点开设课程。
以闽南师范大学12级音乐学的两个班级为例,两个班级在大一一学年共同修习的课程有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舞蹈,中西方民族音乐,乐理与视唱练耳等课程。
不同的是例如12级音乐师范班,在针对教育专业这一块进行强化,开设了教师口语,为期一学期,课程考察标准为平时成绩加上期末朗诵成绩的比例和。
12级音乐表演班开设了朗诵与正音,课堂内容主要是进行普通话的矫正,教师教授正规的普通话。
虽然与师范班的教师口语有些相同点,但是表演班的朗诵与正音侧重点还是朗诵,最终目的是为了歌唱中国的歌曲更加得心应手,更正确的表达歌词的发音与歌词的内涵。
教育班的教师口语,侧重点在教师的教这块,教师从声母到韵母,逐字逐句教学,更多的是理论书写方面,只有在期末考核时才让学生有个展示教学成果的机会。
高考内容的差异导致师范班的学生与表演班的学生专业知识的差异,学校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到这一块。
例如闽南师范大学12级音乐师范班的学生几乎所有都是福建省学生,他们在高中福建省音乐联考时的考试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视唱听音、声乐、器乐。
没有任何笔试环节,甚至在听音这一环节也是只要哼唱出正确音高就能得分,不用唱唱名。
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学生自然只注重考试内容,而忽视了最重要的音乐理论,使得上了大学后,无论是乐理知识还是曲式分析,总体水平都远远落后于表演班的同学。
12级音乐表演班的学生生源主要来自于山西省和江西省,这两个省份在音乐联考上,将理论笔试作为很大比分的一个考察点。
因此,理论环节的差异之大可想而知。
二、重视实践环节无论是音乐教育学还是音乐表演学,在课程选择与设置上,众所周知实践能力是最重要的,我觉得高校应十分重视实践这一块。
高校培养的是社会型人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或者仅仅面对自己的专业老师,除了这些,还要培养学生在应对社会环境而做出更好的选择。
由于学校课程设置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没有办法真正的做到把音乐教育或音乐表演与音乐实践相结合。
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在2020年6月分别举办了两场小型音乐会,分别为声乐专场音乐会和钢琴专场音乐会。
每位声乐或钢琴专业任职教师安排两名学生上台进行汇报成果演出,学院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提高教师展示教学成果,加强学院间的专业交流,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提供一个虽然不是太大的舞台,但是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登台经验,展示个人的专业技巧以及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自从开设了这样的“月音乐会”后,平均每个学期都会举办两到三场,由原来的声乐与钢琴两场转变为声乐、钢琴、器乐三场音乐会,再到后来的综合中型音乐会,集合了声乐、器乐、钢琴的各个类型的演出。
甚至几位老师还别出心裁的共同筹备一个节目,更进一步的强化了音乐会的可看性、专业性、娱乐性、交流性。
这也从侧面督促本校音乐专业学生更努力的学习自己侧重的专业,使得学生走出校园能有一技之长。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隐形课程设置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弊端,比如专业老师手头上本专业比较好的学生数量远远少于专业不太强的学生数量,导致专业老师经常性的选择那些本专业比较好的学生反复上台,而忽视了本专业不太好的学生,这样音乐会的局限性就体现出来了。
还有的教师没有很重视学生这样登台的机会,没有很早的给学生布置任务导致准备时间不够充足,内在影响心理,外在影响发挥。
除了举办音乐会的形式外,还有每个学期的期末考核,完完全全的是展示个人的风采,声乐方面准备一首声乐曲目,钢琴方面准备四到五首不同种类的钢琴曲包括看谱自弹自唱。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全面的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
三、加强舞蹈专业音乐与舞蹈自古就是紧密联接在一起的两个元素。
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几乎没有不带音乐伴奏的舞蹈。
在舞蹈中,音乐帮助舞蹈强化节奏,使舞蹈的律动感更强烈,加强了舞台表演的感染力。
就像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郑玉玲院长说过“舞蹈最重要的是气息,带上胸腰,跟随着音乐的节奏有节奏地进行舞蹈呼吸。
”节奏是音乐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没有节奏的骨架,音符就很难有组织有结构的形成一首动人的乐曲。
背景音乐根据舞蹈的需求,结合剧情、人物、动作等各种舞蹈因素,来制定相应的背景音乐,以达到画龙点睛而又不喧宾夺主的作用。
离开音乐,舞蹈就很难表达最饱满的情感,跌宕起伏的气势。
音乐其本身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聆听着常常把自己的情感带入音乐世界里,音乐更像是一条隐形的纽带,让观众更直接的接触舞蹈。
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舞蹈课程相当缺乏,音乐专业的学生每周只有一节舞蹈课,课程量的严重不足的原因是源于我院舞蹈师资力量的匮乏——只有一名舞蹈老师。
许多同学未能真正明白学习舞蹈对于音乐学习有极大帮助的这一意义。
学习舞蹈,能使我们的身段体态更为挺拔精神,令我们的舞台形象更具魅力;学习舞蹈,能使我们的舞台表演手段更为丰富,表现力更为动人;学习舞蹈,能使我们增进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拓展我们的艺术视野,令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全面发展的人。
学习舞蹈拥有的诸多益处,需要引起学生们的重视,应当珍惜为数不多的舞蹈课,掌握技能,为己所用。
四、重视文学课程我们常年有一个误区学习音乐的学生文化课普遍不佳。
这一误区久而久之让很多人都默然接受,最终变成了一种常态认识,这是极为危险的意识错误。
音乐与文学犹如一对孪生姊妹,自人类文明的起始,二者便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翻开人类历史的史册,揭示文学与音乐密切关系的事实不胜枚举。
以一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为例,我们常将其作为儒家文化典籍来看待,其实它更为本真的面目,是三千多年前“流行歌曲”的身份。
再如汉代乐府中,多数诗歌都可“入乐”。
而后的唐诗宋词,皆是可吟可歌的。
由此可见,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不论是在声乐的学习或者钢琴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拥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真正领悟作品内涵,把握作品情绪,做出真挚动人的音乐。
若不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我们对于作品的理解,永远只是按部就班埋头苦干的技术工匠而已。
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在音乐上取得卓越造诣的音乐大家,必定具备相当深厚的文学修养,深厚的文学修养为他们的音乐镀上灵魂的光辉。
试举我国近代学堂乐歌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李叔同,在李叔同所依曲填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与音乐的双重修养在他身上完美的体现。
对中国传统经典诗词文化的熟知,使得李叔同所作的音乐作品具有深远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不仅如此,文学修养的提高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唯有拥有至纯的灵魂才能做出至诚的音乐。
可见我们对于文学的学习是如此的需要,但是我院对于文化课程设置,却并未重视。
我们只接受短短一个学期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这是远远不够的。
若想在音乐的世界里,获得更高的境界与造诣,无论如何都不能脱离对文学的不断学习,可以说,二者是共进共长的。
但是我们的学生多数只专注于技术上的钻研追求精进,却没有在内涵上提升自我,这对于自己的音乐学习道路非常不利。
通过对文学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使之内化,成为我们的软实力。
学校方面,理应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上考虑,摆正文学在艺术学院的地位,不能认为这是特别属于中文系历史系的课程,其实我们,更加需要。
五、声乐钢琴专业学习时间太短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师范班的声乐钢琴专业学习时间仅仅只有两个学年之长,并且上课的体制也存在许多弊端,由二至三个学生共同分享一节课的时长,这让原本一周只有一节的专业课显得更加的短促。
因为时间的极度有限与学生人数偏多无法兼顾的原因,教师对于教授的内容无法做到细致讲解与指导。
这让师范班学生的专业学习步伐缓慢甚至无从前进。
在我院,音乐表演班的专业水平常年高于师范班,原因正是如此。
表演班一人一周享有一个课时,时间充裕,教学内容自然丰富,所学技能知识自然比师范班要来得多。
虽说师范班旨在将学生培养为一名教师,但是唯有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技能,才能胜任音乐教师这一职责。
如果只有短短两个学年的专业学习,仅仅是刚刚入门,却要面临着结束学习的窘境,这对师范班学生来说是不公平不合理的。
许多无法继续学习的学生,久而久之,专业技能不进则退,在毕业之际,万般归零,一无所获的人不在少数。
这一问题需要引起我院领导的重视,着力解决这一迫切的问题,让师范班的学生,也能够拥有合理的专业学习时间长度。
同时这也是师范班学生的共同的强烈的愿望。
在同省的其他学校的音乐专业院系里,许多在大学三年级时候进行专业选拔考试,专业能力优异的学生给予进行继续学习的机会。
虽然选拔考试这一制度会伴随着许多潜规则等问题的诞生,但是面对问题,我们应当思考应当进行解决,而非进行取缔,取缔只会使学生的正当学习利益受损,哀鸿遍野罢了。
所以我院应当郑重对师范班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长进行重新的审视讨论,为师范班学生的专业未来负责。
第二篇音乐课程改革《音乐课程改革》音乐课程改革一、关于音乐课程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分析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对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作了全面部署。
其中第三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从国家领导人的谈话中,不难看出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力量,素质教育的成败,决定了孩子们今后是否能更好地担起建设强大国家的重任。
前苏联巴班斯基、日本铃木、匈牙利柯达伊教学法中早已突出强调“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这样的结论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音乐教育有着“首先培养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