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读《西行漫记》序言有感
通过一年广播电视新闻的学习,对于斯诺这个名字已经并不陌生,老师口中的斯诺让我心生敬意,对斯诺本人也十分崇拜。

希望这次通过《西行漫记》的阅读,对斯诺多一份了解,对怎么做一个合格的新闻人有更充分的认识。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作家,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

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他在中国度过了十三个年头,1942年至1943年之间又来过一次。

新中国成立后,于1960年、1964年至1965年和1970年期间三次来华访问。

他毕生致力中美友好,成为中美问题专家。

他在弥留之际所说的一句话是:“我热爱中国。

”正是怀着对中国的满腔热爱,他毕生著述了许多有关中国社会和中国共产党的著作。

其中《西行漫记》是忠实描绘中国红区的第一本著作,是第一部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权威记录和第一部有关他们不懈地进行中国三千年历史上最彻底的社会革命长期斗争的故事。

仅仅只是读到此书的序言,就深深的被斯诺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了。

斯诺是勇敢的。

一九三六年是中国国内局势转变的关键性一年,是斯诺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和战争的无数问题,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斯诺是客观的。

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在报道中不掺杂个人情感和党派性,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
正。

斯诺严格忠于这样的客观性规则,在《西行漫记》中客观再现了红区的全貌。

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

《西行漫记》最终成为轰动全世界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杰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斯诺从一个观者的位置,以一个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对红军的真实情况作了客观公正的报道。

斯诺是友好的。

假如说,《西行漫记》以及斯诺其他关于中国的著作是中美人民友谊的催化剂,那么就中美关系来说,他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

在弥留之际,斯诺在病床上用生命的最后的力量,面对中国派去的医疗小组,说出了一句话:“我热爱中国”。

根据斯诺的遗愿,他的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北京大学内。

斯诺是谦逊的。

他在序言中写到: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

可是从最实际主义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所创造,所写下的。

这些革命青年们,使这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故事活着。

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因为这是他们的书。

在当今这个追求功利的年代,这种品质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西行漫记》,这不是一部小说,不是一部散文,也不是一本历史著作,而是一本新闻报道的作品。

它是作者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不畏艰难困境,根据采访所得的一本书。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自己能跟随着斯诺的脚步,更好的了解中国那段红色的历史,更加明白怎么样做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优秀新闻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