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材解析本单元以寓言为专题,选编了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还有一首寓言诗《池子与河流》,从不同的故事中讲述不同的道理。
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另外还有“快乐读书吧”,指导学生阅读著名的寓言故事。
教学本组课文,首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课文的寓意,学习正确对待事物的方法。
《守株待兔》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有一个种田人因偶然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以后就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结果不但没有捡到兔子,还被世人嘲笑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应积极主动地去做,不要妄想不劳而获。
《陶罐和铁罐》本文讲述了国王橱柜里的铁罐骄傲自大,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化为泥土,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既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鹿角和鹿腿》本文讲述了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之后奋力脱险的故事,告诉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让我们既要看到事物的长处,又要看到事物的短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外表的美丽。
《池子与河流》本文是一首寓言诗,用对话的形式讲述了池子因贪图安闲而干枯,河流因奔流不息而长流不断,告诉我们:才能只有充分利用,才会散发光彩,奋斗的人生才有意义。
教学目标1.认识31个生字,学会31个生字,积累好词好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4.学编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3.结合实际生活,学习正确看待事物的方法教法与学法1.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并结合生活实际谈体会,使道理更深入人心。
2.通过课本剧和小练笔的形式,深入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守株待兔设计说明本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的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陶醉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时,我利用文中插图,让学生细心观察,感受荷花的美,再通过读文,从文字中感受到这种美。
最后两个自然段结合配乐朗读,让学生在意境中感受荷花的美,把作者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情感。
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3.根据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读通、读顺课文,理解句意,明白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准确感知故事内容,领会人物可笑之处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课件出示】:守株待兔图片,看,这是什么?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株”和题目的意思。
株什么意思?指图,【课件出示】:树桩的图片这就是树桩子,树被砍去留在地面的部分。
“待”就是等待。
3.了解韩非子:【课件出示】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时读准朗读节奏。
3.4.【课件出示】守株待宋耕触颈释其(1)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纠正读音:(2)注意读准平舌音“宋”,翘舌音“守、株、触、释”,后鼻音“耕、颈”。
(3)学生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练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试着结合课文注释和以往的阅读经验了解课文词句,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2.小组交流,尝试了解课题、字义、词义。
守株待兔:守,守在;株,树桩;待,等到,得到;守株待兔,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
3.思考:谁守在树桩旁?守在树桩旁等兔子做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宋国一个种田的人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撞死在树桩上。
)4.引导学生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这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谁),因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于是就丢下农具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野兔,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而成了宋国的大笑话。
5.引导学生给课文划分层次。
过渡:由刚刚概括的故事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这则寓言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课件出示】结构梳理:起因: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经过: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结果: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四、理解句意,感悟道理。
探究故事的起因。
1.引导学生说说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出示文句并释词释义。
【课件出示】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者:……的人,表示人物身份。
走:跑。
触:碰撞,撞到。
折颈:折断脖子。
句意:宋国有个农夫。
他的田地里有个树桩。
有一天,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死去了。
2.想一想:为什么兔子会撞到树桩上?从哪个字你知道兔子跑得快?3.说一说:农夫此时会怎么做?他会怎么想?(农夫白白捡到了一只兔子,喜出望外,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兔子就好了。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
5.熟读句子,借助想象的画面进行理解性背诵。
指名背诵。
齐背。
了解故事经过。
1.引导学生说说农夫是怎么做的。
出示文句并释词释义。
【课件出示】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因:于是。
释:放下。
其:代词,指农夫。
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冀:希望。
复得兔:再次获得一只(撞死的)兔子。
句意:于是农夫放下他的农具,一门心思守在树桩旁,希望能再收获撞死的子。
2.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说一说:农夫在等待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他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示例:他可能会被风吹、日晒、雨淋,也可能会被家人、邻居劝阻,但是他什么也不顾。
他会想:兔子啊兔子,快点撞到木桩上来吧!最好天天都有这样的好事发生,这样我就不用辛苦干活啦,等着捡现成的就好。
过渡:像他这样什么也不做,一心守着树桩,满心等待再有兔子出现撞死在树桩上,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什么?(白日做梦,心存侥幸,不劳而获……)3.教师引读,学生边读边想象农夫的心理活动。
引读:为了肥美的兔子,这个农夫不吃饭、不喝水,他——(学生接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引读:为了肥美的兔子,这个农夫不听邻居的劝告,也不管家人的劝阻,他——(学生接读)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引读:烈日炎炎,地里的禾苗仿佛在呼喊:我快要渴死啦,谁来帮帮我?农夫却——(学生接读)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引读:寒风呼啸,地里的庄稼仿佛在哭泣:我们要冻死啦,谁来救救我?这个农夫仍然——(学生接读)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4.学生试背这两句话。
指名背诵,齐背。
感知故事结局。
1.质疑:农夫天天这样守在树桩旁等待撞死的兔子,结果如何?(地里草很多,庄稼没有收成,也没有得到兔子。
)2.学生发言,教师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为……笑:被……嘲笑。
句意:他再也没能得到兔子,而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
3.指导学生朗读句子,试着进行背诵。
4.引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将整篇寓言连起来背诵。
指名背。
齐背。
5.探究交流:你觉得这个农夫怎么样?你想对他说什么?(因为一次偶然事件而放弃劳动和努力,最终必然会一无所获。
)6.教师小结,引导学生领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的道理。
齐读课文,试背诵。
小结:老师也有一句话想送给他。
(出示句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起来读一读。
同学们,《守株待兔》这篇课文我们就读到这里了,现在“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或是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道变通。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要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农夫这样的人,希望自己能够时常被幸运眷顾,但是,真正的幸运必然源于努力耕耘,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好好学习,好好努力。
五、回顾积累,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讲一讲或演一演。
3.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小结: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许多道理。
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要做《守株待兔》故事中的农夫。
其实,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课外读一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守株待兔白日做梦坐享其成不劳而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6.陶罐和铁罐设计说明课文讲述了发生在陶罐和铁罐身上有趣的故事。
全文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后半部分讲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出土变成了文物,铁罐却早已氧化消失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并进行情景表演,让学生置身于故事之中,还让学生仿照课文编写寓言,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陶、罐”等10个生字,会写“骄、傲”等10个生字,正确读写“骄傲、懦弱、谦虚、代价”等词语;2.能抓住句中描写人物神态或动作的关键词,感受到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从而有感情地朗读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
过程与方法:1.默读课文,掌握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
2.理解陶罐的谦虚宽容和铁罐的傲慢无礼以及懂得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本文的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并由此准确揣摩它们的性格特点,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和而不软弱。
2.在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朗读练习,进一步深化对语言文字及故事主旨的感悟。
教学难点带着问题在读中思考,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寓意,受到一定的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10个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文中新词。
2.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体会陶罐和铁罐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知故事内容,理清故事脉络,初步了解陶罐和铁罐的优缺点以及各自的结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直接点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请跟老师板书“陶”(课题已板书在黑板上),注意它的第一笔是“横撇弯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