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县招聘高中语文教师笔试试题

县招聘高中语文教师笔试试题

高中语文学科试卷第 1 页 共 13 页招聘高中语文教师笔试试题全卷分语文专业知识和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两部分,满分 100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的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直接填在题后的括号中。

( 本大题 1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 下列词语均出自高一语文课改教材,其中加点字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A.彳.( ch ì)亍 参乘.(sh èng ) 愀.(qi ǎo )然 殒身不恤.( x ù)B. 颓圮.( p ǐ)旸.( yáng )谷 伶俜.( p īng ) 渐.(ji ān )车帷裳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

修辞格只是众多的修 辞方式中的一种。

“语句修辞”主要是为了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其主要手段有调整音节组合、平仄声调的变 化、押韵等。

B.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 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 奇的一种修辞格。

C. 《孔雀东南飞》正文头两句诗起兴以引起下边的故事。

所谓“起兴”,又叫“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 所咏之词也”,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民歌中常用这种写法D.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相对古典诗歌而言,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 的诗歌体裁。

4. 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列“五经”之首,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 首。

《诗经》在给出了字母代号第一部分 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80 分)题号一二三四总分(一)(二)(三)得分C.青( xìng 訾詈.(lì) 猗.(yī)郁 相与枕藉.( jiD.瞋.( ch ēn )目 脉脉.( m ò) 裙裾.(j ū) 虚与委.( w ěi )蛇 2.下列词语均出自高一语文课改教材, 其中没有错别字一项是( ) A.寥廓风姿 蓊蓊郁郁 义愤填赝B.苍茫戮力如椽大笔锋芒毕露C.遒劲刀俎 流觞曲水 汗流夹背 D.太息 桀傲 横槊赋诗 沧海一粟、 选择题:以下每个小题均 为A 、B 、C 、D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B.《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

C.巴金的《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合称为《爱情三部曲》。

爱情和婚姻纠葛是《家》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小说写了觉慧、觉新、觉民三兄弟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同遭遇,主要是表现青春和美好的感情如何受到封建家族统治的迫害,以及年轻一代的叛逆和反抗。

D.《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作者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小说家狄更斯,他是唯一可以与莎士比亚比肩的英语作家,《艰难时世》《双城记》也是他的作品。

5.下边各项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其中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B.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阶段,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六书”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C.对联,又称楹联、楹帖或对子。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从属于诗歌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

D.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称氏是为了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6.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最恰当的教学思路是()A.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

B.让学生在把握诗中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C.让学生在分析字句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D.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

7.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的思想,也反映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

这反映了语文德育的什么特点?()A.情与理的结合B.德育内容的系统性C.德育的复杂性D. 德育内容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8.属于我国古代语文的文选教材是()A.昭明文选B.百家姓C.千字文D. 三字经9.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10.魏征曾对唐太宗李世民说:“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每至所失。

”这段话说明“意志”要有()。

A.自觉性B.果断性C.坚持性D.自制性二、填空题:请将答案直接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本大题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10 分)1.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2.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3.,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前赤壁赋》)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勃的《兰亭集序》)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诗经·采薇》)三、阅读题(30 分)(一)古诗阅读题。

阅读古诗《涉江采芙蓉》,回答问题。

(6 分,每小题2 分。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高中语文学科试卷第2 页共13 页1.开篇“涉江采芙蓉”一句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2.你怎样理解古人以花草赠给亲朋的行为?3.体会“采之欲遗谁”这句问话的意味。

(二)现代文阅读题(10 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最早的《莱茵报》(1842 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 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 年),《新莱茵报》(1848 —1849 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 —1861 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其中“这”指代什么?(2 分)“主要的”又指什么?(1 分)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2 分)3.第二段第二句中“第一次”一词旨在表明什么?(2 分)4 .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之间有着什么关系?(3 分)(三)文言文阅读题(14 分)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高中语文学科试卷第3 页共13 页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 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1.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4 分)A.沛公军.霸上军:B.沛公欲王.关中王:C.素善.留侯张良善:D.项伯杀人,臣活.之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 分)A.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长于.臣B.良乃.入,具告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使子婴为.相为.击破沛公军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具以.沛公言报项王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项羽刘邦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

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务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我们又可见到刘邦很有心机,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的尊敬和恭顺。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6 分)(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2 分)(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 分)(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2 分)四、写作题(20 分)1.下面这首诗歌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请你简析本诗在写作角度方面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