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XX银行信息科技项目开发管理办法

XX银行信息科技项目开发管理办法

XX银行信息科技项目开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计算机应用开发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计算机系统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的效率,满足业务不断发展的需要,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相关要求,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信息科技项目,系指本行为满足业务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应用软件开发项目,包括业务部门因新增业务需求、变更业务需求和系统优化须对现有应用系统改造,而进行的软件开发工作。

第三条总行信息科技部是信息科技项目开发与技术支持的职能部门,负责本行信息科技项目的日常管理及技术支持工作。

第四条本行信息科技项目管理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从项目立项开始至项目结项为止,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生命周期内”各项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第五条信息科技项目开发过程是建立软件产品生命周期模型,覆盖需求、设计、编码、测试、发布等全流程的规范化管理过程。

项目管理的主要活动包括:立项管理、需求管理、项目策划、设计与实现、项目测试、上线投产、项目结项、监督与控制、评审管理、风险管理、配置管理、质量管理、度量分析等领域。

第六条本办法适用本行所有信息科技项目开发过程的管理。

第二章立项管理第七条立项管理包括立项受理、立项评估、立项审查和立项批准,以及相关商务活动。

第八条立项受理信息科技部接收各部门的立项申请,并对立项申请材料进行合规性审查。

第九条立项评估信息科技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立项评估讨论并出具评估意见。

第十条立项审查信息科技部将立项申请材料和评估意见提交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项目立项审查小组,由项目立项审查小组审查后确认是否同意立项。

第十一条立项批准项目立项审查小组同意立项的项目,经立项签报流程审批通过后生效。

立项后应及时成立项目组,项目组由信息科技部、需求提出部门以及系统主管部门相关人员共同组成。

第十二条经批准同意立项的项目,由项目组负责完成项目财审、集采、合同签订等相关商务工作。

第三章需求管理第十三条需求管理包括需求受理、需求评估、需求确认、需求变更管理和需求跟踪等活动。

第十四条需求受理信息科技部接收需求提出部门提出的业务需求,并完成业务需求的初审。

第十五条需求评估需求初审通过后,信息科技部和相关部门对需求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意见反馈至需求提出部门。

如果该需求必须以单独立项来实现,则应及时发起立项申请。

第十六条需求确认信息科技部和相关部门共同解决需求存在的分歧,并对最终需求进行确认。

第十七条需求变更管理需求实现过程中若发生需求变更,信息科技部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需求变更评审,并明确该变更的处理方式。

第十八条需求跟踪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信息科技部对需求的实现、变更、维护进行跟踪和管理。

第四章项目策划第十九条项目策划包括项目工作结构分解、项目估算、项目计划编制、项目计划评审和计划变更控制等活动。

第二十条项目工作结构分解项目组确定项目范围,完成项目工作结构分解。

第二十一条项目估算项目组结合项目范围、工作分解结构完成项目估算。

第二十二条项目计划编制项目组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生成项目开发过程裁剪表,并依据项目范围、工作分解结构以及项目估算结果编制项目计划。

第二十三条项目计划评审项目计划编制完成后,项目组应及时提出评审申请,信息科技部组织相关人员对项目计划进行评审。

第二十四条计划变更控制项目开发过程中若因项目内外部因素导致项目无法按原定计划执行时,应及时提出计划变更,计划变更须经评审通过后方可实施。

第五章设计与实现第二十五条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程序编码等活动,根据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可在开发过程中进行多次迭代。

第二十六条概要设计概要设计需对系统架构、功能、数据结构、接口、性能、复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设计,形成概要设计文档。

为保证概要设计的正确性、完整性及与需求的一致性,应对相关设计文档进行技术评审。

第二十七条详细设计概要设计评审通过后,可进一步进行系统的详细设计,针对每个子系统从功能、性能、输入输出、流程、接口、用户界面等方面进行具体细化设计。

第二十八条程序编码按照设计要求,使用选定的编程语言,遵循相应的编码规范进行代码编写,并通过代码走查的方式,对代码的逻辑、分支、边界、安全性以及规范性等进行验证,以达到功能和质量要求。

第六章项目测试第二十九条项目测试包括开发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和绿灯测试等活动,根据项目规模和重要程度,可对测试过程进行相应裁剪。

第三十条开发测试项目开发结束时,项目组应组织人员对系统进行整体性测试,以保证功能、性能满足系统测试的准入要求。

第三十一条系统测试由测试人员组织系统测试,系统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与压力测试等,如果项目对安全性要求较高,则还须组织安全性测试和渗透性测试。

第三十二条验收测试由系统主管部门和需求部门执行验收测试,验收测试主要验证系统功能是否满足需求,验收测试通过后,系统方可上线投产。

第三十三条绿灯测试系统上线后,系统主管部门和需求部门组织绿灯测试,在生产环境中通过实际业务操作验证系统是否满足需求。

第七章上线投产第三十四条上线投产包括投产审批、投产准备、投产实施、投产验证、投产总结等活动。

系统投产前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制定详细的投产方案、应急预案以及回退方案,并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投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投产方案执行;投产结束后应密切跟踪系统运行情况,并及时总结。

重要信息系统的投产与变更,应按监管部门的要求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

系统投产的具体要求在投产管理办法中另行规定。

第八章项目结项第三十五条项目结项包括结项总结、结项评审等活动。

第三十六条结项总结项目投产后6个月内,项目组应组织相关人员对项目进行总结。

系统使用部门对项目的使用情况、使用效果以及产生的效益进行分析和总结;信息科技部对项目开发过程、项目完成情况、系统运行情况、项目目标达成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三十七条结项评审信息科技部根据项目组提交的结项总结报告,组织对项目结项工作进行评审。

评审通过后标志项目开发完成,项目转入运行维护阶段。

第九章监督与控制第三十八条项目监督与控制包括项目跟踪、问题管理和上报问题处置等活动。

第三十九条项目跟踪项目组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周期性跟踪项目的执行情况,并收集引起项目偏差的问题。

第四十条问题管理项目组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应认真分析、拟定并跟踪纠正措施的执行情况。

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上报。

第四十一条上报问题处置信息科技部在接收到项目组上报的问题后,应及时响应、协调解决,并组织相关人员对已解决问题进行验证。

第十章评审管理第四十二条评审的重点在于对项目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产品进行质量验证,尽早发现和消除缺陷。

本行项目评审活动包括管理评审、业务评审、数据架构评审和技术架构评审等。

第四十三条评审可采取会议评审和非会议评审等方式。

第四十四条在项目策划阶段应制定合理的评审计划。

根据不同项目类型和不同阶段成果,评审活动流程可进行适当裁减。

第十一章风险管理第四十五条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识别潜在的问题,以便策划风险处理活动(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评估和风险缓解),并在整个项目“生存周期”中实施这些活动,缓解不利影响,实现项目目标。

第四十六条项目组应及时识别项目风险,并记录风险的来源、产生条件、特征和可能造成的后果。

第四十七条项目组应对每个已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风险的相对优先级别和控制措施。

第四十八条项目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已识别的风险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并跟踪和验证风险识别的全面性、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第四十九条信息科技部在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中应及时监督风险的状态,并报送相关部门。

第十二章配置管理第五十条配置管理包括配置管理策划、配置项和基线管理、配置库管理、配置状态跟踪和配置审计等活动。

第五十一条配置管理策划项目策划阶段应实施配置策划活动,形成项目配置管理计划。

第五十二条配置项和基线管理根据项目配置管理计划提交配置项,建立项目基线并实施基线管理活动。

第五十三条配置库管理配置库的管理包括配置库的创建、变更、授权、维护和备份等。

第五十四条配置状态跟踪定期进行配置项状态的跟踪,确保配置项的完整及变更处于受控之中。

第五十五条配置审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开展配置审计,结合配置管理计划验证项目基线和配置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第十三章质量管理第五十六条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管理策划、评价与检查、问题处理和质量改进等活动。

第五十七条质量管理策划项目组在项目策划阶段,依据项目计划制定质量管理计划。

第五十八条评价与检查信息科技部按照相关制度和规范,对项目组过程的符合性及输出的工作产品进行评价与检查。

第五十九条问题处理信息科技部应客观地跟踪问题,并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第六十条质量改进信息科技部在项目监管过程中,根据收集的各类数据对项目质量管理提出改进建议,并要求项目组依据改进建议实施改进。

第十四章度量与分析第六十一条度量分析的主要工作包括:从各种工程活动和管理过程中收集数据,并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向相关负责人报告度量结果,为管理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第六十二条度量分析分为组织级和项目级。

组织级的度量包括需求承诺与完成比例、各类工作投入占比、以及质量控制活动发现的缺陷数据、运行故障情况等;项目级的度量包括进度、项目各阶段缺陷率、工作量投入情况等。

第六十三条各级度量分析活动应明确管理目标和信息需求,分析影响管理目标的主要问题,制定数据规格和度量分析方法,保证度量数据真实有效,按计划实施度量分析工作,并向相关人员和管理层报告结果,为管理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第十五章过程裁剪第六十四条过程裁剪的目的是通过调整标准项目开发过程,来获得适用于项目特定业务或项目管理需要的过程。

第六十五条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依据项目规模、系统重要程度等指标,根据本办法进行相应裁剪,生成符合项目需要的项目开发过程。

第十六章附则第六十六条本办法由总行信息科技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六十七条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