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一点思考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一点思考陈叶青新课程的推广实施,使语文的教学改革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由于种种原因,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老问题仍未改观.(一)语文教学目标即高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在我们的教学中,高考却成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不考的就不教不学”,语文教学变成了无尽无休的高考习题训练课.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教学的一种评价和检测.因而高考对我们的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我们平时的教学关注这种导向也是必要的,毕竟我们的培养目标中有“为高等学校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要求.但不要忘了,普通高中的任务并不只有一个“升学”,还要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如果我们急功近利,仅仅盯住高考,就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大家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的就是应用文,而高考却很少考.如果只是按照“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思路去教,那么这部分内容谁来教?如果这部分语文教学内容不完成,岂不是语文教学的失职?所以说,高考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但决不能是我们的全部目标.高考的目标要求毕竟不能面面俱到,而我们进行的是基础教育.如果不改变这种片面的做法,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虽然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得很“热闹”,但大家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底线,那就是决不能影响高考.这样,语文教学改革就放不开手脚,所以有人称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是“带着镣铐的舞蹈”.(二)语文考试的分数等于语文水平新的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教学评价方面,由于难于掌控,还没有大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仍用一张考卷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语文水平,几乎没有其他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时是看成绩,领导评价教师时往往也是凭借教学成绩,社会评价学校时也是看成绩.这样就把语文教学引向唯考试是重,而无暇顾及其它.这种只重分数的评价是我们一直沿用的评价方式,其优点在于它一目了然,便于比较,便于操作.但在现实教学中,这种评定方式不完善的一面正日益显露出来,尤其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例如我校高一的一名同学在全校的演讲比赛和朗诵比赛中均获一等奖,但在期中考试中语文成绩却不及格;我班的语文课代表,她的阅读量不比一般的语文教师少,早自习她甚至可以带领同学们翻译课外古文文段,有记者到我们班录像,她回答记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令记者大为惊讶,可她的语文分数从来没有得过班级第一.这些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单凭语文考试的分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长此以往,就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概念:语文学不学都一样,努力学不一定能得高分,而不用功未必分数就能低多少.这样,学生对待语文就不重视,从而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徒劳无功.这就需要我们在改革中摸索、探讨更为完善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好在《语文课程标准》在这方面已经提供了一些思路,但重要的是它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补充、完善.(三)语文教学即文学教学具体表现为: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文学教学,把语文课上成了单纯的文学欣赏课,忽视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课堂上表面热闹非凡,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这种理解因学生的文学积累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而显得肤浅甚至可笑,课堂上的笑声往往虚假而空洞),但课后却觉得不真实,抓不住什么实质的东西.因而语文改革进行得很热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却没有真正得到提高.以我们现在高一的学生为例,他们的作文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别说议论文写得不成样子,就是记叙文也写得四不象.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职.语文教学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学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语文课的基础性和应用性不应被弱化,而是应该与审美和探究方面协调发展,不能强化一方,偏废一方.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全国就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在这次大讨论中有人提出:几十年语文教学的失误就在于科学主义泛滥,人文主义消遁.福建师大的孙绍振认为:语文课上科学理性的解剖越深入就越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次大讨论之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全面启动时期.在改革过程中针对以前过度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的问题,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的性质有明确的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说明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但是现实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时,语文的人文性被强化了,而工具性被无形中弱化了.长此下去,我们的语文究竟能教给学生些什么就很值得怀疑了.如果学生走上社会之后,连最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都不具备,这不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悲哀吗?(四)语文教法就是课堂热闹现在的语文课堂很热闹.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可以改变语文课枯燥难上的现象.但这种活跃和热闹的背后却隐藏着空洞和肤浅,形体上的热闹决不等于思维上的活跃.这是把课改的要求庸俗化.例如新课程提出合作学习,有些地方就把桌椅的位置变化一下,让学生围一个圈,讨论几句,以为这就是合作学习;再比如自主学习,有的语文课堂就规定教师只能讲15分钟,剩下半小时让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学生在讨论中出现错误也不纠正;有些教师在课堂中脱离知识与技能,机械地注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课的内容已经记不起来了,能够想起的只是这堂课有歌声、有美术欣赏、有音乐欣赏、有电影片段,而对文本的深层次阅读分析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却在语文课堂严重缺失了.课堂的热闹是有了,而语文却没了,这就导致了语文课堂内容没有深度,知识性、科学性不够,语文教学收效甚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部分人对课程标准的误读、误解,以致造成了上述问题.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及时纠正,那么语文课堂的效率就无法保证,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无法完成,就会与教学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五)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是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在具体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持肯定和赞扬的态度,这固然体现了以鼓励为主的教学方式,但是却很难听到一个客观而真实的声音,那么科学哪里去了?真理哪里去了?在语文教学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必要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有一句名言:“在学校中获得知识的真正的目的是,当它需要的时候,寻求怎样获得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他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指出“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在倡导素质教育、提倡创新思维的今天,在反思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时,其中让我们痛心疾首的是传统教育中的求同思维,一时间,大家都耻谈对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张扬求异思维.不可否认求异思维的重要性,但作为思维的方式之一,求同思维就这么一无是处?我认为求异固然是创新,但是求同也是创新.求异应以求同为基础.常言说,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得法者事半功倍.求同思维是培养创造型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通过求同,可培养综合概括能力,由于有关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触发的特点,只要记住了一个,就可能带出一串,可见通过求同还能够强化记忆.再者,从不同处求相同之处,还往往能起到一种发现规律性东西的作用.因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决不能排斥求同思维.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创新思维训练时,决不能以真理的缺失为代价,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那仍然是哈姆雷特,决不能变成李尔王.以上是对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一些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如何真正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下面针对这些问题,做以粗浅的探讨:(一)正确认识语文目前,很大一部分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单纯地把语文看成是一件工具――一件敲开大学之门的工具.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功利性就体现得特别明显,这固然与高考的导向作用有关,更与广大师生的功利主义有关.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的.如果没有这个认识,只把语文看成是大学的敲门砖,那么语文教学就会变成支离破碎的各个考点,就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二)建立一套客观的评价体系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评价体系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仍然只以分数定水平,课程改革就很难真正有效地进行下去.课程标准在“高中语文课程评价建议”中对课程评价已做了详细的说明,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在课程改革中开展、推行和完善这种评价体系.如果评价体系不能配合课程改革尽快实行,那么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成为空谈.(三)教师要与课程同步发展(1)充实、完善、提高自己,做一个通才型教师.做通才教师,而不是只懂语文.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全面发展.语文教学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多读书,不但要通读和本专业有关的各类书籍,还要注意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文学、文化底蕴.教师还要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2)更新观念,主动适应、参与教学改革.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转变观念,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3)社会要为教师的发展创造环境.社会和学校要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要对教师进行理论的和实践的指导.课程专家要帮助教师成长,与学校和教师建立稳定的联系,一起研究课改.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改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教师只有更新观念,主动适应、参与教学改革,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指导学生,才能在课内外衔接阅读实践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只有边学边做、边思考、边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