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从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等角度举例说出聚落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和规模等的变化;4、准确判断某种行为是否有利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表格对比,掌握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2、通过图片和问题探究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学会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5、通过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学习,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难点: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教学方法:对比分析、小组合作前期准备:将微课提供给学生,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学教学过程:【导入】伴随音乐循环播放一组青岛不同地区的城市和乡村景观图(景观图与位置图同时出现)以及不同时期的青岛的图片。
(图片上带有问题提示:1、为什么同在青岛景观却不同呢?2、为什么同是青岛的同一地区,景观也不同呢?)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两组图片,一组是青岛不同地区的景观,还有一组是青岛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景观,我们发现这些景观是不同的,这些景观为什么不同?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世界的聚落板书:世界的聚落师:首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预习结果,请同学起来说一下,什么是聚落?生:答师:(进行肯定)【新授】一、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进行联系,探究题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师:我们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聚落,那什么样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师:(出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其实根据聚落的概念我们发现聚落与人口的分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所以我们借用人口分布图来分析聚落。
先回忆一下人口分布稠密区有何规律?生:答师: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课堂学习部分的第1题,出示材料:(以下材料以探究题的形式同步呈现在学案上)1、新疆塔里木盆地城镇的分布2、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地形分布图和气候分布图3、我国黑龙江省城市景观和我国的矿产资源分布图生:结合材料,组内讨论确定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完成学案小组活动成果展示(由成功小组来介绍如何有效完成探究题,进行方法指导)师:恰当的点评和指导师:这些因素影响了聚落的选址和发展,在这么多的因素中总有主要因素,因为这个主要因素的不同,聚落也会受其影响形成不同的形态,若是在平原地区形成和发展的聚落,那聚落会比较紧密,将呈现团块状;若是在山地或丘陵中受地表起伏的影响或者是受到资源分布的影响,那聚落会相对分散,形成组团式;如果主要受河流或交通线路的影响,则聚落有可能呈现条带式或放射式。
(结合图片进行简单介绍)【小结+承转】聚落的形成、发展和形态会受气候、地形、水源、土壤、资源等的影响,传统的民居更能体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二)传统民居体现自然环境特点通过简单的图片判断所处的自然环境特点,通过连线题感受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民居特点师:(出示我国北方和南方民居图)请对比图片,分析A、B两地各具有什么样的气候特点并解释从哪些地方可分析出这些特点生:组内交流并由代表在组间交流师:归纳师:(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标注3个点北极地区、北非地区、东南亚地区,并出示三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图片和三幅传统民居图)下面,请你给以下的房屋找到地址生:观察三个地区的环境特点,将三个地区的位置和传统民居图进行连线匹配。
师: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三个地方的房屋可以发现它们用的材料课下时请结合我们青岛的气候特点设计一幅传统民居图【承转】传统民居体现了自然环境的特点,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发现,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相似的高楼大厦,所以我们也根据规模的不同将聚落划分成了乡村和城市。
二、聚落的形式根据城市和乡村的图片,主要是房屋建筑和交通状况,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景观的不同,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城市发展的过程及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形成人地协调的观念师:我们现在来检测一下自己的自学效果,大家把学案上的3个题目完成生:做题师:现在***能说一下学案(自主学习)上的**题怎么改吗?师:城市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由小的村庄发展起来的,请观看一段视频。
之后用语言描述一下课本P62中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和范围的变化。
生:观看并回答师: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如果人口继续增加就会出现慧慧熊所说的一系列的城市问题,请在课本中进行标记。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生:思考并回答师:评价(**分析的很全面,很多细节问题都能考虑到/**的措施很新颖)师:是不是所有的村庄、所有地区都适宜发展成城市?(以青山村为例讲解聚落的地理位置对发展的影响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小结】【承转】有些聚落是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我们不应轻易的就去破坏,而是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各色的传统民居不仅是适应了自然,更承载了人类的历史,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所以有很多已被评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师:出示部分我国聚落方面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如福建土楼、丽江古城等)生:欣赏师:请判断以下做法是否正确:将丽江古城改造为现代都市;在金字塔上留下游览的痕迹生:思考并回答师:哪些行为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呢?【总结】思维导图(板书)总结自然赋予了我们很多优越的条件,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适应自然规律,借助自然条件和谐的发展,并对历史发展中的文化遗产进行适当和有力的保护。
【达标检测】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还较差,地理思维尚未形成,分析能力还不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用大量的景观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
另外,学生还没有养成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所以在进行合作学习时,任务要明确一些。
教学效果分析翻转课堂的形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部分的设计,能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开放性题目的设置则给了学生说话的权利,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注意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知识的拓展和教材的深度挖掘让学生学到了真正的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然而拓展的内容由于采用了探究题的形式并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所以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通过检测的情况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好。
从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和聚落对自然环境的反映正反两个角度、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等多个方面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关系清晰、易于理解,加之对崂山区青山村发展的讲解能使学生形成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三章的最后一节,也是世界的居民内容中,继前三节讲述“民”之后,对“居”的介绍。
教材中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内容,“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本节内容知识的前后联系性强,即用到了前面所学的世界人口的知识,更与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的内容联系密切。
【达标检测】1.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城市问题的主要原因是()A.管理措施恰当B.人口过度膨胀C.就业率过低D.工业比较分散2.下列四幅图片所示地区,最适合形成聚落的是3.右图所示民居,你能看出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A.温暖湿润B.终年寒冷C.炎热干燥D.高温多雨4.读下图,回答问题。
你认为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 ______________ (3分)。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1、利用导学案进行的这种翻转课堂的学习形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高效的学习,更能使教师通过导学案的完成度和准确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能更好的了解每一名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在课堂授课时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提问。
2、学案分三模块的设计对学生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训练。
尤其是自主学习部分的设计,能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开放性题目的设置则给了学生说话的权利,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注意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3、知识的拓展和教材的深度挖掘让学生学到了真正的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然而拓展的内容由于采用了探究题的形式并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所以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通过检测的情况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好。
4、所有知识的呈现和讲解均不离图,将知识与图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更体现了地理的学科性特点,也加强了学生的读图、用图的能力。
学生指图讲解的过程则是学生读图能力提升的最好的表现。
尤其是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图片中隐性信息的提取,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读图、用图的意识,提升了读图的能力。
5、以“青岛不同地区景观不同”和“青岛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景观不同”的图片进行导入快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里面运用了大量的学生周边的建筑作为例子,也能引导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待问题,从身边发现地理知识。
在课堂的最后再进行回顾,形成前后呼应,并且以青岛的发展对学生进行了情感上的教育。
体现了学科改进指导意见中“乡土地理”的要求。
6、从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和聚落对自然环境的反映正反两个角度、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等多个方面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关系清晰、易于理解,加之对崂山区青山村发展的讲解能使学生形成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观念。
7、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弥补了教师关注不到每一名学生的问题,由组长落实每一名组员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关注度。
教学不足之处1、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熟练度不够,没有成体系的评价机制,所以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上还不够,主要是学生的个人表现比较多,小组展示偏少。
2、课堂上更多的关注了学法指导和价值观的培养,对于“理”则讲解的较少。
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多的讲解了如何分析出某种关系,而对于这种关系本身的表述则较为简单。
3、问题设置的有效性不够,有些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导致学生出现误解的情况,从而需要教师的解释学生才能明白,这就浪费了一部分时间,虽然时间不长,但这也是可以改进的地方。
4、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较为单一,没有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时,有些语言过于直白,启发性不够。
改进之处1、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教师则少讲、精讲,能用图来表示的则不用语言进行表述,如:传统民居对自然环境的体现中房顶的坡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