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愿

乡愿

【原文】子曰:“恭1而无礼则劳2;慎而无礼则葸3;勇而无礼则乱;直4而无礼则绞5。

君子笃於亲,则民兴6於仁。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7。

”【译文】孔子说:“注重态度的恭敬谦逊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忧愁、愁苦;只会谨慎处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害怕、畏缩;只靠有勇气胆量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犯上作乱;只能公正行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行动就会过于急切。

君子若是忠实笃厚于亲切,则人民就会发起与人相互亲爱的信心;过去的、旧的文化不遗失、不放弃,则人民不会轻视君子。

”【说明】泰伯于思想、学问、仁义等没有不好的,只是他的传统观念使他认为不能以下犯上,故他弃王位而逃走。

再一个意思,泰伯的“出逃”实际上是为周国开辟东南方。

因此他注重态度的恭敬谦逊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忧愁、愁苦(这是指他处于两难境地时的心情);只会谨慎处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害怕、畏缩(这是指他没有继承王位);只靠有勇气胆量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犯上作乱(这是指他不继承王位而违背了古代宗法社会的传统);只能公正行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行动就会过于急切(这是指他三次逃走)。

所以,如果他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也就是说他若是忠实笃厚于亲切,则人民就会发起与人相互亲爱的信心;若是他将过去的、旧的文化不遗失、不放弃,则人民不会轻视君子了。

那么,按孔子的说法,如果他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历史会不会就此而改写呢?不会!因为商纣王的残暴酷虐是不会改变的,人民对殷商王朝的仇恨与厌恶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说,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不会改变的。

泰伯最后也会象季历、姬昌一样反对殷商王朝,以至最后推翻殷商王朝。

所以,泰伯的放弃王位而出走,是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失去了一个君子的应有的品质。

上节是对泰伯的赞扬,本节则是对泰伯的批评,而这个批评是很中肯的。

这就是孔子看人看事的辨证法。

2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东海读经札记好恶之心,人皆有之。

但是,或为情绪所化,或为私欲所蔽,或缺知人之明,或乏待人之诚,或抱嫉妒之心,或由于其它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往往好恶失当,爱憎失常,喜欢了不值得喜欢的人,厌恶了不应该厌恶的人。

例如,有个我一向敬重、多次赞美的大佬,以前曾背后一再讥我谄媚,斥我投机。

有友人为我不平,我一笑置之。

不论公开还是私下,对该大佬的敬重、称赞和维护一以贯之,有人诋毁他,仍为之辩护,因为他的大人格、他的道义形象颇为优秀,中国社会和民主事业需要这样的人物。

如钱穆所说,论人当观其大节,大节苟可取,小差自可略。

至于个人误会,一己毁誉,何足道哉。

而且我相信,他“毁”我,是因他对现实生活中的我毫无了解,连我的面都没见过,仅从道听途说和“放荡”的枭文中得出了不良印象,以致贬斥了不应该贬斥的人。

第一流人物尚且如此,一般世俗之人自然更等而下之了。

人们总是偏于情感冲动、易受情绪控制,缺乏理智之明和公道之心,遂偏听偏信,人云亦云,瞎赞瞎骂,苟誉苟毁。

故孔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道听途说、众人之言未必可作准。

“孤特则积毁所归,比周则积誉斯信”,“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啊。

我自己落网以来就经常遭到无的放矢的批判攻击甚至莫名其妙、毫无理由的诬蔑咒骂,好在老枭早已“八风吹不动”,哪在乎屁言屁语呢?如果说还有什么感觉,或有一种淡淡的怜悯吧。

人世间永远充满了误解误会误传误信,好友至亲之间也难避免。

有一则故事:与曾参同名同姓者杀了人,第一次有人曾母,曾母仍然平心静气织布;第二次有人告知,曾母仍不相信;当第三个人来告诉她曾参杀人时,曾母终于变了脸色,飞奔而出(《史记》)。

虽然曾参品德良好,母子信赖,但是,谗言三及慈母惊,何况其他人?可见传言、流言、众人之言是多么靠不住。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论语-子路》)就是说,假如有人,乡党们都喜欢他,不可以绝对认可;大家都说他坏,也不可以随声附和。

只有乡党中品质好的人喜欢他,品质不良的人人讨厌他,才能断定他的好坏。

22《颜渊》22中的“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比较好理解,故本文无须对其进行讨论。

需要探讨的是《论语•里仁》的第3章: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笔者手头关于《论语》的书只有三本,兹将相关章节的译文摘引如下:译文1: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2译文2: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能够公正地爱那所当爱的人,憎恨那所当憎恨的人。

”3译文3:Confucius said, “Only the man of humanity knows how to love people and hate people. 4如果将译文3翻译回汉语,其意义当为:“孔子说:‘只有仁者才懂得如何去爱人和恨人。

”原文解析杨伯峻先生在译文当中加入了“某人”二字,显然,其前后的两个“某人”不是指同一个人。

《四书读本》的译文加入了更多的内容,使得意义变得非常明确,但是并不一定是孔子要说的。

陈荣捷先生的书自出版后一直在西方各大学的东亚学系课程当中作为主要教材或参考书,内容从儒、道及诸子百家开始一直到新中国的中国哲学研究几乎都囊括无遗。

本文对该书进行引用对比,也是想使西方汉学界认识到对于先秦文献的重新解读对于正确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性。

陈先生的译文很通顺,但是,如果孔子要表达这样的意思,他为什么不说“唯仁者知奚以好人、奚以恶人”呢?同样,对于前面两例,孔子也可以说:“唯仁者能好某人,能恶某人”。

古汉语不是缺少表现某种含义的方式,古圣人也不是不懂得如何将意思表达明确。

刘光胜先生在其文章当中引用孔子这段话的目的是专门为了说明“上甲除掉有易、惩罚恶人符合中道”这个“关键”问题的。

那么,《论语•里仁》里孔子这段话真的是讲这个意思吗?笔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孔子的道德系统当中,仁归仁,义归义,二者不是一个概念。

惩罚恶人应该属于“义”的范畴,孔子才不像如今的专家教授这样概念模糊不清呢!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本文当中“恶”字的真实意义。

从上面的逻辑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孔子在这句话里面要表达的不是对两种不同人的“好”与“恶”,而是专门讲“好”,后面的一句话应该是补充性的进一步说明。

那么,关键就在于“恶”字本身是否具有与“好”相关的正面意义了。

笔者经过一番寻找,发现以下两种可能性:第一,“恶”通“亚”。

虽然在现有的通假字汇编里面二者可能只在某个具体的意义上相通,但这不能说明它们在其他意义上不能相通。

所谓的通假字是在“字”的层面上的通假,而不是仅仅在意义层面的通假,也许在历史上并非两个通假字之间都能在所有意义上通假,但是,笔者在解读《老子》的过程当中发现很多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按照辞书当中没有现成通假例证的其他义项解释才能使译文通顺,逻辑合理。

“恶”与“亚”也是如此。

《玉篇•亚部》:“亚,配也。

”《后汉书•班固传》:“节慕原、嘗,名亚春、陵。

”《南史•颜协传》:“才学相亚。

”故“亚”(恶)具有匹配、等同的含义。

那么“能恶人”就应该是“能平等待人”,这是“仁”的一个表现形式。

第二,“恶”通“垩”。

《周礼•春官•守祧》:“其祧则守祧黝垩之。

”《释文》:“垩本或作恶。

”《仪礼•既夕礼》:“主人乘恶车。

”郑注:“古文恶作垩。

”《汉语大字典》收录了来自《中国谚语资料》的例证,所以我们不知道这种用法的具体年代。

但是,语义现象不能按照我们现有的例证的年代来规范,因为,有历史记录的语义并非一定就产生在记录的时代,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承。

颜曰:“人不吃食活勿成,田不垩肥少收成。

”5因此,“垩”可作为动词,是“施加”、“给予”、“资助”的含义。

根据这个线索,“能恶人”就应该是“能助人”,这当然也是“仁”的一种具体表达形式。

结论通过逻辑分析和文字解析,笔者认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句话是专门讲“仁”的,与“憎恨”他人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不能按照“恶”这个字的现代常用字义去理解先秦的古代文献,这是笔者多次强调的一个观点。

《论语•里仁》主要是讲“仁”,在多个章节当中出现“某某问仁”这样的句式,“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就是一个例证。

在上面提到的两种可能性当中,笔者倾向于第二种。

“好人”、“助人”十分匹配、通顺、合理。

笔者给出的新的译文是:孔子说:“只有仁者肯于爱人,肯于助人。

”三、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坏者乡愿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阳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孟子.尽心下》中作了具体描述:“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同乎流俗,合乎污也。

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

众谐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论语.子路》中亦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

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

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

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这个当然是不错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

乡愿所指的伪君子成分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所以俗语有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可见人们对这种乡愿的普遍厌恶。

三、22说到乡愿,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

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

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

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这个当然是不错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

乡愿所指的伪君子成分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所以俗语有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可见人们对这种乡愿的普遍厌恶。

本文不想就一个共识展开讨论,这里说的乡愿更多的是指不愿得罪人的老好人,或者说八面玲珑的行为。

唉,毕竟古圣人所说的道德标准是非曲直本没有一定之规,尤其在崇尚个性和宽容的今天,过多的强调泾渭分明,事事苛求于他人也是不现实的,只能使得善人、凡人手足无措,反而纵容了道德败坏的恶行,这和乡愿所产生的后果并无本质区别。

大概基于此吧,中国盛行中庸之道宽容之风,或者说尽管乡愿不是个褒义词,然而在现实中,世人总是乡愿着生活着,有人说,中国人是最乡愿的民族,我看一点也没错。

以前有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别人家孩子满月,邻人皆道喜,或曰这孩子天庭饱满是福相或曰日后必成大器不一而足,偏有一疯人没眼色,说道:这孩子总有一天要死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