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论一、概述埃米尔·迪尔凯姆(Deile Durkheim 1858-1917)是法国早期社会学家,也是欧美最著名的社会学者之一。
社会学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由孔德在实证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他的社会学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大杂烩,既无明确对象,又无专门研究方法。
继孔德之后较著名的社会学家斯宾塞,试图明确社会学的内容,提出了一系列开展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但也没有涉及方法问题。
他们“是让人们知道社会学的可能性和困难,丝毫没有论述怎么样去研究社会学,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可以说,在迪尔凯姆之前的社会学家们几乎没有专门涉及方法论问题。
迪尔凯姆则着力于使社会学真正独立出来,一方面他明确其研究对象,他认为一门学科无特殊研究对象没有必要存在;另一方面,他着手社会研究方法问题,提出了其独立的方法体系,因而,迪尔凯姆被公认为西方社会学科学体系和专业体系的奠基者。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共分三个层次:(1)方法论;(2)研究方式;(3)具体方法与技术。
方法层次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其主要探讨的问题是:(1)社会科学能否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的认识社会现象?(2)是否存在客观的社会规律?(3)应该采用何种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4)如何判断社会科学知识的真理性?(5)人的主观因素对社会研究有什么影响?迪尔凯姆的方法论用一般说法来概括既是社会事实范式。
他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是客观事实,人们应用客观的态度去观察研究客观的社会现象,来发现社会发展规律。
研究方式层次是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和操作方式,它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和步骤。
具体方法与技术指研究的各个阶段使用的具体方法技术,主要包括资料收集方式,资料分析方法和其他技术手段或工具。
迪尔凯姆在后面两个层次上倾向于注重准实验研究,并且指出共变法是最适合社会学研究的方法。
他进一步指出,社会学本身就是比较社会学,从而阐明了其方法立场。
迪尔凯姆的社会研究方法集中体现在其《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中,其《自杀论》则是其研究方法之最佳实践。
本文则是从这两论著着手来尝试介绍迪尔凯姆的社会研究方法。
二、方法论迪尔凯姆致力于将社会学学科独立化,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界定研究对象,二是界定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社会是由各个个人结合而形成的,但是这种结合而形成的系统却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情况,具有本身特有的性质。
这是社会唯实论者的基本主张,迪尔凯姆还明确表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紧接着便是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界定。
社会现象是社会层次的、独立的、客观的事物,不等同于个人现象的简单相加。
迪尔凯姆冠之以“社会的”一词来表明其性质和含义,认为社会现象是“存在于人们身体以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不同于有机体的现象,后者是通过某些形态和动作表现而存在……也不同于心理的现象,心理现象只存在于个人意识之中和通过个人意识表现出来”。
因而,社会现象是独立于个人的特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社会现象具有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可能是不明显的,但是若个人违反时,就很快显现出来,在集体行为中,个人往往会表现出与平时极不一致的甚至相反的行为,就是因为,存在一种社会现象——集体意识,它一方面使人们不知不觉中去表现出与独处时不一致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另一方面,对于违反者给以一定的“惩罚”,如予以排斥和嘲笑等。
社会现象的强制性特征有利于人们更好的去理解其客观性。
以此为基础,迪尔凯姆给出了社会现象的定义:“所有’活动状态’,无论固定与否,只要是由外界的强制力作用于个人而得个人感受的;或者说,一种强制力,普遍存在于团体中,不仅有它独立个人固有的存在性,而且作用于个人,使个人感受的现象,叫做社会现象。
”(二)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原则迪尔凯姆认为,任何科学都要经历从主观意识阶段到客观实际阶段的发展过程,在主观意识阶段,人们往往在有限的经验基础之上形成了某个学科的一些观念,即是首先有了一些思考,思考总是先于科学而存在。
人们对周围事务的思考形成了一些观念,然而再用观念来代替实际事物,有时甚至把自己的想象当作事物的实质。
按科学的分析方法,人们应当先去观察事物,然后得出结论,可人们往往先有思想,而事实在后,引证事实只不过是为了验证人们事先得出的观念或结论,并非将事实放在首位来研究。
在这种方法中一事实仅仅是作为思想验证的东西,而不是科学的对象,人们用观念估量事物,而不是从事实归结观念,这明显带有主观唯心论,因而,迪尔凯姆强调,要客观的观察事物,坚决反对先入为主,用事物套理论。
在强调将社会现象看作客观事物时,他提出了以下基本规则:1)在科学研究中排除所有成见,这些所谓的成见即人们以往形成的有关事物、现象的观念,它们往往是先入为主的,如果事物符合人们的看法,则是好的,不符合则是坏的,是不正常的或病态的,这完全是从主观臆断出发的;2)根据社会现象的外部共同特征进行定义,社会学者的第一步是将所研究的事物加以明确的定义,以便确定自己所研究的到底是什么事物,同时也让别人能够明白。
迪尔凯姆关于概念定义的说法很是独特,通常说某一概念是关于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但是迪尔凯姆认为,在开始研究时,应该在事物的外形里找出它的基本定义来。
他提出了定义的一条规则:“只取这样一种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外形已经明确,并且能够将一切相同现象的性质都包括在它的定义里。
”他认为,事物的内涵是不易直接观察到的,在研究之初,是不可能的,因而只能从外部特征来着手,否则,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得出的定义易是主观意念,从而阻碍客观观察社会现象的进程。
当然,迪尔凯姆也没有就停留在这一阶段,相反,他认为“在开始研究事物时,要从事物的外形去观察事物,而不是说在研究中或者研究结束后,可以用外形观察的结果来解释事物的实质,用事物外形去下定义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释事物的实质,而是为了使我们能够与该事物相接触。
”进一步说,“科学要成为客观的研究,必须从感觉出发,而不是从那些非科学方法形成的概念出发”这与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定义完全不同;3)客观的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社会现象如果能排除个人主观的感受,就能客观的反映出来;排除越彻底,反映也越客观。
此外,迪尔凯姆还指出,在观察社会现象时首先应考察一些固定不变的现象,对于那些未与个人特殊现象分离的、变化无常的集体生活的具体形式,暂时不作研究。
从而,引入另一规则“社会学者研究社会现象,必须想办法从那些排除了个人特殊现象和已经确定的事物入手”。
(三)社会现象的解释原则在阐明其对社会现象的解释规则前,迪尔凯姆首先批驳了目的论者的观点,认为他们混淆了事物的存在与事物的效用,证明一事物为什么存在和证明一事物有什么效用是完全不同的问题。
事物存在原因与事物的功能是相互独立,那些认为事物存在的原因是因为它能带来某些“好处”的说法明显是犯了“目的论”错误。
迪尔凯姆已经开始意识到事物具有潜功能和反功能。
同时,迪尔凯姆还反对历史的方法。
历史的方法认为,社会现象的原因应当到过去中,即到以前的状态中寻找,而迪尔凯姆认为这不是真正的科学解释,因为仅是一系列的史实,对于因果关系并无暗示。
“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是分先后次序的,但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现象并不一定产生另一个时期的现象,他们之间有先后次序,但不一定有因果关系,先后发生的现象不一定就是后来发生现象的原因。
”此外,迪尔凯姆还专门批判了孔德等人的“还原论”,即用个人现象去解释社会现象。
孔德认为,社会生活的主要事实是社会进步,而社会进步又取决于人的心理因素,因为人的心理倾向推动着人类日益发展他们的自然性质。
相反,迪尔凯姆则认为,要说明一种社会现象就必须找出它的动力因,而这种动力因只能从社会环境里面而非从个人的心理行为中寻找,即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原因都是另一种社会现象。
从而,他得出了解释社会现象的规则:“社会现象的确切原因应该从那些以往的社会现象中去寻找,而不能从那些个人意识状态中去挖掘。
”三、研究方法与具体方法、技术迪尔凯姆的研究程序通常是先给所要的现象下定义。
他认为社会学家首先必须对他研究的事物下定义,以便使大家知道,也是使社会学家自己知道问题的所在,这是取得证据进行考证的首先的、最必不可少的条件。
而对事物进行定义时,必须依据现象容易被认识的外部特征来定义。
第二步则是根据定义收集资料并依据收据到的资料对既有的有关现象的各种假说、解释进行分析批驳,这些假设或解释通常是从个人的心理的、经济的、天象自然的角度上提出的。
最后,对所要研究的现象作一番真正的社会学解释,也即按他所提出的社会学研究规则进行科学的社会学解释。
在批驳他人解释和构造自己的理论时,迪尔凯姆提出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共变法”。
在介绍共变法之前,得先介绍迪尔凯姆的因果分析模式。
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解释,其中解释有个性解释和共性解释之分。
科学最终的目的是得到共性解释即试图找出对某一类型的行为和现象都有影响的最主要的因素,其宗旨就是用最少的原因变量去最大限度的解释因果关系。
共性解释又可分功能解释和因果解释。
迪尔凯姆是反对功能解释的,因为它是一种目的论解释,易陷于循环论证或同义反复之中。
目的论不是像归纳科学那样根据过去发生的原因去解释现在和预测未来,而是以将来的结果所体现的目的或功能来解释现在或过去的现象,这不仅不符合逻辑,功能论者会说, 因为这一制度满足社会的功能需要,所以它必然存在,但当问“怎么证明这一制度具有功能”时,功能论者或者举出这一制度的某些后果来证明,它以这一制度的效果或目的来解释它的产生、存在,而第二种回答则是一种循环论证:由于某一现象有功能,所以它存在,反过来又以它的长期存在来证明它是有功能的。
正因为迪尔凯姆已经意识到了这一危险,他主张因果解释,而其因果解释图式又有独特之处。
他提出了一个因果关系的原理,即一种同样的结果总是相应于一种同样的原因,也就是说,一种结果对应一种原因,若有不同原因导致相同的结果,那么要么这些不同原因实质是一致的,要么这所谓的“相同结果”并不是实质相同,从而,他引入了他的类型学。
迪尔凯姆的类型学也具有独特之处,他认为“所谓分类是在开始研究时,用科学的方法从众多的不确定的个体中抽出一部分确定的个体,作为类型的标准,然后对这些确定的标准进行观察,而不必对各个个体进行全部考察……分类的效用是为研究事物提供一个标准,作为观察其他事物的基础,使研究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
这就要求分类不是在观察全部个体情况的清单出来以后,而是在这以前选择若干最重要的个体进行考察,以确定类型标准”。
而这“若干个最重要的个体”的选择则是指选择那些最简单的个体进行分析,在社会学研究中,通常是社会类型的分类,则是选择那些最简单的社会或最简单的群体来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