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面工程学

表面工程学


5.1.3 电镀的实施方式
电刷镀的设备特点: 电刷镀设备简单, 一套设备可以完成多个镀种的刷镀。 电刷镀设备的用电量、用水量比槽镀少很多,可以节约能源、
资源。
电刷镀的工艺特点: 镀笔与工件有相对运动,散热条件好,在使用大电流密度刷
镀时,不易使工件产生过热现象。 镀层的形成是一个断续结晶过程,镀笔的移动限制了晶粒的

4 2- -
5.1.1 电镀过程及反应
阴极上的电镀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1) 金属的水合离子或络离子从溶液内部迁移到阴
极表面; (2) 金属水合离子脱水或络离子解离,金属离子在
阴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金属原子; (3) 还原的原子进入晶格结点。
+ + +

5.1.1 电镀过程及反应
电镀是指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电解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并沉 积到零件表面形成有一定性能的金属镀层的过程。
长大和排列,因而镀层中存在大量的超细晶粒和高密度 的位错,镀层得到强化。 镀液能随镀笔及时供送到工件表面,大大缩短了金属离子扩 散过程,不易产生金属离子贫乏现象。加上镀液中金属 离子含量很高,允许使用比槽镀大得多的电流密度,因 而镀层的沉积速度快。 使用手工操作,方便灵活,尤其对于复杂型面,凡是镀笔能
第五章:表面工程技术
5.1 电镀,化学镀 5.2 热喷涂 5.3 堆焊 5.4 高能束表面改性 5.5 气相沉积
5.1 电镀、化学镀
-
-
’s
5.1 电镀、化学镀
5.1 电镀、化学镀
5.1.1 电镀过程及其反应
阴极反应: Men++ ne = Me 2H+ + 2e = H2

阳极反应: =。 - 4e = 2H22
5.1.1 电镀过程及反应
金属离子还原析出的可能性是获得镀层的首要条件,要获 得质量优良的镀层,还要有合理的镀液组成和合理的工艺控制。
5.1.1 电镀过程及反应
法拉第定律:
第一定律: k×I× t = k × Q
式中, W :电极上形成的产物; I : 电流; t: 通电时间; Q : 电量 k : 电化当量,表示通过单位电量时电极上形成的产物量
将零件悬挂于用导 电性能良好的 材料制成的挂 具上, 然后浸没 于欲镀金属的 电镀溶液中作 为阴极,在两
5.1.3 电镀的实施方式
2) 滚镀 滚镀是将欲镀零件置于多 角形的滚筒中,依靠零件 自身的重量来接通阴极, 在滚简转动的过程中实现 金属电沉积。 滚镀最大的优点是节省劳 动力,提高生产效率。设 备维修费用少且占地面积 小,镀件镀层的均匀性好。 但是,滚镀的使用范围受 到限制:
5.1.3 电镀的实施方式
4)连续电镀
主要用于薄板、金属丝、带的 电镀
(镀锡钢板,镀锌薄板,钢带, 电子元器件引线,镀锌铁 丝等)
垂直浸入式 水平运动式 盘绕式.
电镀时间较短; 镀液电流密度高; 导电性好; 沉积速度快; 镀液各成分变化不显著对杂质不敏感等。
5.1.3 电镀的工艺过程
电镀工艺过程包括前处理、电镀、后处理三大步: 镀前处理 包括抛光或打磨、脱脂、除锈、活化等多 道工序,镀前处理质量直接影响到镀层与基体间的 结合力和镀层的完整性; 镀后处理 则关系到镀层的防护性和装饰性效果;镀 后处理包括钝化和浸膜: 钝化是在新镀出的镀层人为地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 物膜,使镀层金属与空气隔绝,以提高镀层的防护 性和装饰性。浸膜是在镀后的零件表面浸涂一层有 机或无机高分子膜,以提高镀层的防护性和装饰性
生产过程易对镀液成分产生影响,
5.1.4 影响电镀层质量的因素
2. 电镀规范的影响
镀液温度升高离子的扩散速度提高镀层晶粒变粗;
电流密度提高阴极极化作用增大镀层致密沉积速 度加快,
但过高的浓差极化会导致边角部位镀层变粗乃致 烧焦。
a
a a a a , a.
5.1.1 电镀过程及反应
电解液主要是水溶液,也有有机溶液和熔融盐。
湿法电镀 熔融盐电镀
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否还原,不仅决定于其本身的电化学性质 ,还决定于金属的还原电位与氢还原电位的相对大小。若金属离 子还原电位比氢离子还原电位更负,则电极上大量析氢,金属沉 积极少。
1
2
2R
3
&
3R
4
()
4R
5
5R
6
()
6R
7
&
:, , :
,,&
: ,,
.
:, ,
: ,, ,,, .,,&
: ,,
&
:
5.1.4 影响电镀层质量的因素
1. 镀液的影响
金属离子等 简单离子为主的镀液 镀层的结晶 较粗; 络合物镀液 镀层结晶细致紧密;
主盐浓度高浓差极化小晶核形成速度降低镀层 晶较粗;
5.1.2 电镀液组成
电镀溶液有固定的成分和含量要求,使之达到一定的化学平衡,具有所要求的电化学性能。 镀液构成:
1. 主盐和络盐:主盐即沉积金属的盐类,如硫酸铜、硫酸镍等,络盐如锌酸钠、氰锌酸钠等;
2. 配合剂:配合剂与沉积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改变镀液的电化学性质和金属离子沉积的电极过程,对镀层质 量有很大影响,是镀液的重要成分。常用配合剂有氰化物、氢氧化物、焦磷酸盐、酒石酸盐、氨三乙酸、柠檬 酸等。
第二定律: C1×
式中, C1: 比例常数; 化学当量
当电极上通过1 法拉第电量时 (126.8 A*h),电极反应的产物为 1 摩尔。
5.1.1 电镀过程及反应
电流效率
η = 实际镀层质量/理论值
如:镀镍时,阴极上的副反应消耗部分电量: 2 +2 2
氰化镀铜和氰化镀锌时的效率: 60-70% 电镀硬铬效率:8-16%
5.1.3 电镀的实施方式
3)刷镀 电刷镀技术采用一专用的直流 电源设备,电源的正极接镀笔, 作为刷镀时的阳极,电源的负 极接工件,作为刷读镀时的阴 极。 镀笔通常采用高纯细石墨块极 材料,石墨块外面包裹上棉花 和耐磨的涤棉套。刷镀时使浸 满镀液的镀笔以一定的相对运 动速度在工件表面上移动,并 保持适当的压力。随着刷镀时 间的增长,镀层逐渐增厚。
3. 导电盐:其作用是提高镀液的导电能力,降低槽端电压提高工艺电流密度.例如镀镍液中加人24。导电盐不 参加电极反应,酸或碱类也可作为导电物质。
4. 添加剂:包括络合物,平整剂,光亮剂等,在电解液中加入后,能明显地改善镀层的组织,使之平整,光亮 ,致密等。
5.1.3 电镀的实施方式
1)挂镀
最常用的一种电镀 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