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治急慢性肠炎十七个秘方70.1 健脾固肠汤【来源】彭澍,《名医治验良方》【组成】党参、炒白术各10克,炙甘草6克,木香5克,黄连、炮干姜、乌梅各5克,秦皮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也可按用量比例制成丸剂服用。
【功用】补脾健胃,固肠止泻。
【方解】腹泻(肠炎)、痢疾、同为内科常见病症。
近世医家据泄泻病情、新久,分暴泻、久泻两类。
痢疾则以病性病势变化,而有湿热、疫毒、噤口、虚寒、休息五痢之别。
急性期自应根据两病(证)分型辨治、而进入慢性期则均有脾胃虚实兼见证候。
究其所成,或起因外感时邪,或伤自饮食不节(洁),总以导致脾胃受伤而致泻痢,临床上多因忽于除邪务尽,未作彻底治疗,或迁延失于正确调治,泻痢日久,导致脾胃气虚抵抗力不足易感新邪,影响脾胃气机正常升降出入,是以大便不实,而见脘闷腹胀作痛等虚实并现证候。
本方系由理中汤,合香连丸加乌梅、秦皮而成。
方取理中立意,用党参大补元气,助运化而正升降;合炒白术燥湿健脾、炙甘草益气和中,炮干姜温中焦脾胃,使中州之虚得甘温而复;用木香辛甘微温行肠胃滞气、燥湿止痛而实肠;伍黄连燥湿解毒,秦皮、乌梅燥湿、清热兼制炮干姜、木香辛燥,并收固涩腹泻之效。
全方标本兼顾,虚实互调,融益气运脾,温中散寒,清热燥湿,固肠止泻于一体,扶正祛邪,以复脾胃正常运化功能。
党参具增强和调理胃肠机能作用;炒白术健脾助消化,止泻;炮干姜健胃止泻;炙甘草温中,有解痉止痛、抑制肠道平滑肌作用;黄连具广谱抗菌性,尤对痢疾杆菌作用为强;木香行胃肠滞气,抗菌止痛;乌梅、秦皮涩肠治泻痢,对多种肠道致病菌有抗菌作用。
【主治】慢性腹泻(肠炎)、慢性痢疾。
症见脾胃虚弱、时常泄泻、脘闷腹胀腹痛、肢倦神疲等。
【加减】如因久作泻痢、气虚下陷,导致脱肛者,可加黄芪、升麻;若兼见晨起则泻、泻而后安,或脐下时痛作泻、下肢不温、舌淡苔白、脾肾阳气不足者,加补骨脂补命门火,辅吴茱萸、肉豆蔻暖肾温脾、五味子涩肠止泻;如年老体弱,气虚于下久泻不止,加诃子;因气郁诱作痛泻,症见胸胁痞闷者,加枳壳、白芍、防风以泄肝益脾。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收效颇著。
70.2 慢性泄泻方【来源】张海峰,《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组成】炒白芍10~24克,焦白术10~15克克,白茯苓10~20克,广陈皮6~10克,防风6~12克,广木香(后下)、西砂仁(后下)各6~10克,六月霜20~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清化湿浊、抑肝扶脾。
【方解】本方是由痛泻要方加味而成。
慢性泄泻往往既可见脾虚之象,又可见湿热食滞蕴结肠间之征、多为虚实错杂。
肝木克脾,其临床特点是泻前或泻时必有腹痛。
本方用白芍抑肝缓痛;防风疏风升清;白术、茯苓培土渗湿;木香、砂仁、陈皮调中助运;六月霜苦寒,清肠胃、止痢开膈、消食运脾,方中以此清化湿浊。
合而观之,是抑肝扶脾、标本兼顾之良方。
【主治】肝木克脾所致的慢性泄泻,症见腹中疼痛、肠鸣泄泻、大便后有白黏液脓便,舌苔薄,脉细弦。
慢性肠炎、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见上述症状可用之。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纳差加白蔻仁;大便后夹有黏液脓血便加铁苋、地锦草、黄连。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附记】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70.3 治泻方【来源】徐景藩,《中医杂志》(8)1989年【组成】党参10克,山药15克,焦冬术10克,黄连2克,煨木香6克,赤白芍各10克,补骨脂10克,苦参、桔梗各6克,仙鹤草24克。
又灌肠方:地榆30克,石菖蒲15克,白芨10克。
【用法】内服方浓煎,每剂煎两次,各煎成约200毫升、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灌肠方浓煎成50毫升、趁热调入锡类散0.9克,和匀,于晚8时大便后灌肠、低压。
肛管捶入不少于15厘米。
温度保持50℃。
灌完后,腿伸直、臀部垫高10厘米,左侧卧5分钟,平卧5分钟、右侧卧5分钟,然后平卧入睡。
要求保留在肠中达8小时以上。
【功用】健脾益气、清利湿热、收敛固肠。
【方解】本两方均为自拟方。
内服方参考了南京中医学院黄雅容老师之方。
溃疡性结肠炎,一般病程较长,泄泻日久,多虚中夹实、脾虚,常兼有肠中湿热瘀滞。
治疗上既要健脾补虚,又要清利湿热。
方中党参、白术、山药、补骨脂健脾益气,固肠止泻;黄连、苦参、木香、桔梗、芍药清利湿热、行气凉血、排脓止痢;仙鹤草收敛止血止泻。
《滇南本草》中有治“赤白血痢”的记载。
灌肠方中地榆、白芨止血生肌敛疮、锡类散解毒化腐生肌,对局部溃疡有愈合作用。
石菖蒲理气活血、散风祛湿、《本经》记载有治痈疮、温肠胃的作用。
诸药相伍,具有健脾益气、清利湿热,固肠止泻、敛疮生肌等作用。
内外并治,奏效颇捷。
【主治】经常泄泻、腹鸣隐痛、粪检有黏液及脓细胞、红细胞、检查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者。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验之临床,坚持用药,每获良效。
70.4 泄泻灵汤【来源】王英鹏,《中医杂志》(3)1982年【组成】党参12克,白术15~18克,茯苓10克,黄芩、车前子、防风、苍术、柴胡、白芍各9克(小儿用量酌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健脾益气,清热利湿。
【方解】方用四君子汤助阳气、强脾胃为主,并配入黄芩清热、车前子淡渗利水;苍术燥湿健脾;柴胡、白芍疏利缓急;防风祛风胜湿,鼓舞胃气。
诸药相伍为用,以助阳气、强脾胃为主,并配合升提、燥湿、淡渗、疏利、清热、健脾六个治疗法则,运用风药升提胜湿,鼓舞胃气,因而加强了疗效。
【主治】慢性腹泻。
【加减】气血虚甚,加黄芪15~32克,白芍用至12克;营卫不调、经常感冒者,加羌活、独活各9克,姜枣引;腹胀痛甚者,重用白芍,加川厚朴、陈皮、半夏、高良姜、元胡等;脾肾阳虚,加吴茱萸、肉蔻、补骨脂等,甚者见四肢偏冷、脘腹发凉,加炮附子、干姜、草豆蔻;饮食积滞、脘腹痞胀者,加焦六曲、焦山楂、焦麦芽;泄泻稀水、寒甚者,加苡仁、炮附子、山药,重用车前子,减黄芩;久泻不止者,加升麻6~12克,或诃子肉、罂粟壳、赤石脂等;脾虚甚,炒白术可用至32克以上。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记】临床运用,只要见证不是单纯的实证和热证,一般慢性泄泻,本方皆可运用。
但病非一日,须坚持用药,并随证加减,其效始著。
70.5 清利肠道方【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组成】桃仁、杏仁、生苡仁各9克,冬瓜子30克(打碎)、黄芩、赤芍各15克,马齿苋、败酱草各3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清理肠道。
【方解】方用桃仁、杏仁开利肺与大肠之气血;生苡仁、冬瓜子、黄芩入肺与大肠而燥湿清热;赤芍行血则便脓自愈;马齿苋、败酱草清大肠之热而解毒。
诸药合用,共奏清理肠道之功。
【主治】溃疡性结肠炎(湿渍肠道型),证见便垢不爽,日三、四行或更多次,腰痛不甚、肠鸣后重,苔腻而黄、脉弦细。
【加减】寒象明显,腹有痛感,可加肉桂2.5克,取其厚肠止泻,特别病久者宜之。
【疗效】经过多年反复使用,已作为本人临床“抓主症”之方。
凡便垢而不爽者,率先用此,效果良好。
70.6 理泻汤【来源】林夏泉,《临症见解》【组成】党参、茯苓各15克,乌豆衣9克,蚕砂15克,砂仁4.5克(后下),白芍12克,台乌药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健脾、行气、渗湿。
【方解】腹泻之病,必须抓住脾胃受损与湿邪为患这两个环节。
脾胃功能是因、湿邪为患为果。
故治以健脾为主,佐以行气、渗湿。
方中以党参健脾;茯苓渗湿;白芍、乌豆衣平肝养肝;砂仁、台乌药行气;蚕砂化浊。
诸药相伍为用,共奏健脾、行气、渗湿之功。
【主治】腹泻。
凡急性或慢性均可用之。
【加减】临床时可据症情灵活加减施治。
如属暴泻因于风寒偏胜者,去党参,加防风、钩藤;因于暑湿偏胜者,去党参,选加香薷、佩兰、扁豆、鸡蛋花、绵茵陈、六一散之类;因于湿热偏胜者,去党参、白芍,加火炭母、蛇舌草、绵茵陈、金银花、白头翁之类,甚者加黄芩、黄连。
大便带血者,加地榆、槐花;大便有黏液,加蛇舌草、鸡蛋花、白芨;因于食滞者,去党参、白芍,加麦芽、布渣叶、鸡蛋花;腹胀甚,在上腹者,加川朴花,在下腹者,加樟木子。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70.7 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组成】煨葛根、黄芩炭、黄连炭、白芍、生甘草、桔梗各10克,大豆卷15克,广陈皮10克,金银花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
可连续服5~10剂,以愈为度。
【功用】清热泻火,苦寒坚阴。
【方解】病因于火、泻利黄水如注,故名火泻。
此病虽非伤寒表邪内陷,其为火邪直犯阳明经可知。
故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苦酸微寒之白芍,同原方中之甘草,是仲景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之黄芩汤,后人称此方为万世治利之祖。
又加甘平无毒大豆卷,以其有止泻、健脾之功,《本经逢原》谓“入脾胃散湿热也”。
李时珍谓“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
陈平伯谓“口渴下利,……此湿邪由肺胃下注大肠,当用黄芩、桔梗、煨葛、豆卷、甘草、橘皮之属”。
更加甘寒之金银花,甄权与陈芷器皆用此药以“治下澼”、“热毒血痢水痢”,取其能清热解毒止泻。
组成此方。
共奏清热泻火、苦寒坚阴之功。
【主治】火泻,泻下黄水如注,证有急性与慢性之分。
急性则每日泻下10次左右、慢性则每日3~6次,有时带有不消化食物,肠中雷鸣,多无腹痛、时微时甚、有迁延数月至数年不愈者。
舌红无苔,脉弦数,手足温暖。
【疗效】数年来,常用于临床实践,屡收奇效。
治愈甚多,疗效满意。
70.8 久泻断下汤【来源】郭廉亨,《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组成】炙椿皮、土茯苓各9克,川黄连、炒干姜各6克,石榴皮4~6克,防风、广木香各4克,炙粟壳9克,元胡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也可加大剂量改作散剂、丸剂。
丸剂每服9克,散剂每服6克,日服2次。
勿在铜铁器中煎,捣。
【功用】燥湿开结,寒热并调,理气涩肠。
【方解】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久痢范畴。
泻或痢之急性发作,多为饮食不节、不洁、积滞于中,或湿热、秽浊、热毒侵犯胃肠的邪实证;泻或痢之日久缠绵,既因急性期误治失治而迁延不愈,更多肝郁脾虚、湿聚酿热、邪郁肠道,久则入络损肠所致。
临床上多呈寒热、虚实交错之证。
“久泻断下汤”是苦寒辛热同用,开泄与固涩并举之方。
方中以椿皮、土茯苓、黄连燥湿清热治其因;以干姜之辛热,配黄连之苦寒解肠之寒热郁结。
石榴皮(或乌梅)、粟壳敛肠止泻以固其本。
复以木香、元胡理气活血,防风胜湿升清,共复其用。
诸药相合,则湿热清、郁结解、溃疡愈、肠气和而功能复。
所以它是本病的一个通用效方。
【主治】久泻久痢之湿热郁肠、虚实交错证(过敏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证见长期溏便中杂有脓液,或形似痢疾,先黏液脓血,后继下粪便,左下腹痛,或兼见里急后重、时轻时重。
【加减】便下黏液量少而后重甚者,去粟壳加槟榔6克以降泄肠中气滞;大便溏而频,量多而有热感,加薏苡仁15~20克以利湿健脾止泻;日久气虚、肢倦乏力,加党参1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