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9章参考答案

第19章参考答案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产业是按社会分工而从事物质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的一切经济活动群体的总称。

产业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它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

一般来说,产业结构的变动可以从两个方面衡量:一是产值的部门构成,二是劳动力的部门构成。

区域结构指一国范围内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相互关系,它涉及经济增长要素的空间分布。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客观上反映出生产要素空间分布的状况。

我国区域结构不合理,将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为此,采取得力措施,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应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二元经济指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形成的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同时并存的经济。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是在资本积累不足、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科学技术极为落后、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严重缺乏等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现代化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在这期间,发展中国家一般都会同时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和部门:一种是以传统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收入只能维持劳动者最低生活水平的乡村农业部门;另一种是以现代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较高、劳动者工资水平也相应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

这就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二元经济。

可持续发展其实质就是将当前经济发展与长远经济发展相结合,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和利益,又要重视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内容: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统一、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都取得明显进展的社会。

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为21世纪前20年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

其内容是: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力争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一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与工业化相联系的新概念。

所谓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与现代化密切相联,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比,有如下特点: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

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

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新型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

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

要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

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1、试分析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状况。

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质量、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科学技术水平及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状况、现有技术装备的水平、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资本积累的最大可能性、社会有效需求总量与结构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等等。

如果将这些因素归类,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分为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首先,分析生产要素投入特别是劳动就业量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如果以一定时期(如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活动总量的综合指标,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那么,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就是这一时期所有部门的劳动就业量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乘积,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就等于劳动就业量增长率加上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其次,再分析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就微观而言取决于劳动者的积极性、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从宏观来看,取决于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地区布局的合理化。

由于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因素较为复杂,例如投资增长也会伴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因而难以简单地量化为若干经济变量。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的一般公式可以表述为:经济增长率=(积累率×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资本-劳动比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除了以上两个重要因素以外,经济增长还会受到另外一些因素的制约。

这些因素主要有:第一,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成正比。

第二,科技进步程度及其应用。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归根结底取决于技术进步的程度和科技、教育的发展水平。

第三,自然资源的数量与开发利用程度。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够为人类利用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的总称,包括土地、森林植被、矿藏、空气、水,等等。

一国的自然资源禀赋会影响该国经济结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第四,制度或体制,包括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分配制度等。

制度或体制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制度或体制安排不仅会改变收入的分配,而且会改变经济中资源使用效率及其潜力。

第五,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经济增长还要受到该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状况的制约。

一国经济发展可以突破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的限制,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开发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上述各个因素相互联系,共同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因此,应当通过实现各个因素的相互协调、彼此配合来促进经济增长。

2、为什么要实现和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粗放型增长方式,一种是集约型增长方式。

两种增长方式相比,粗放型增长方式实质就是单纯以数量的增长为中心,即单纯数量扩张型的外延式增长方式,效益相对低下;而集约型增长方式实质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即质量效益型的内涵式增长方式,效益相对较高。

就我国的实际而言,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比较落后,科技、教育水平较低,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经济、技术封锁。

在这种条件下,要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摆脱短缺经济的状况,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只能实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我国生产、建设和流通等领域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主要是:产品质量差,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资源消耗量大,浪费严重;单纯热衷于上新项目,铺新摊子等。

这些问题极大地损害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因为它是经济增长与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

科学技术获得了在较短时间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要素体系中的主导因素,经济增长速度主要由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决定。

在过去长时期内,我国对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重视不够,科技的落后、科技与经济的脱节严重束缚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目前,虽然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并不低,许多领域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科技成果向产业的转化并不理想,不少研究成果没有进入现实的生产过程,不能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因此,目前我国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解决科技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同时,实现科技进步要依靠对科技投入的增加,包括对科学研究的投入的增加,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投入的增加和对生产单位采用新技术投入的增加。

但从根本上说,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全民教育事业,切实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特别是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但是,我国的教育投资明显不足,甚至还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教育投入不足,造成了劳动者人力资本的缺口,难以适应不同层次技术进步的要求,致使我国劳动力数量虽多,但劳动力质量不高,掌握较高知识和技术的熟练劳动力更是严重缺乏。

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存量不成比例,致使机器设备的利用率低,引进先进设备的消化吸收率低,造成物质资本的浪费严重。

面对人力资本缺乏这一资源供给的缺口,我国应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劳动者知识和技术的存量来促进经济增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