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选读教师用书各课附文翻译(上)

《论语》选读教师用书各课附文翻译(上)

《论语》选读教师用书各课附文翻译(上)《论语》选读教师用书各课附文翻译(上)十全注:当翻开《论语》选读教师用书各课附文时,他的第一篇附文,竟是2011年浙江省高考论语的对比阅读的原题,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些附文重视一下一、圣人务法原文: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圜之木,千世无轮矣。

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栝之道用也。

虽有不恃隐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贵也,何则?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

不恃赏罚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则?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

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译文: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自觉为自己办事的善行,要的是那种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

要是靠人们自觉地为自己办事的善行,国内找不出十几、几十个;要是形成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整齐一致。

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得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因此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行法治。

定要依靠自然挺直的箭杆。

几千年也造不出箭来;定要依靠自然长成的圆木,几万年也造不成车轮。

自然长成的直杆和圆木,既然千年万载也没有一个,那为什么大家还都能有车坐、还都能射箭打猎呢?因为应用了加上木材的工具和方法。

虽然也有不经过加工就自然合用的直杆和圆木,但好工匠是不看重的。

为什么呢?因为要坐车的不是一个人,射箭打猎也不是只发一箭。

虽然也有不靠赏罚就能自行去做好事的人,但明君是不看重的。

为什么呢?因为国法不可丧失,而所要统治的也不是一个人。

所以有办法的君主,不随和偶然的天生善行,而推行必然的政治措施。

二、今日知为皇帝之贵叔孙通者,薛人也。

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

败于定陶,从怀王。

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

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

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吾不忍为公所为,吾不行。

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

”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

”乃令群臣习肄。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

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传言“趋”。

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

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

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

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至礼毕,复置法酒。

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

觞九行,谒者言“罢酒”。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

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译文叔孙通,是鲁国薛县人。

等项梁攻打到薛地,叔孙通就追随了项梁。

项梁战败死在定陶,叔孙通便投奔了楚怀王。

楚怀王称号义帝,被迫迁往长沙,叔孙通又留下来投了项王。

汉二年(前205),汉王刘邦随五诸侯攻入彭城,叔孙通又投降了汉王。

汉王被击败向西撤退,叔孙通就竟然跟随了汉王(而没有像以前那样另投新主)。

汉五年,天下已经平定,诸侯共同尊奉汉王在定陶做了皇帝。

汉高帝全部废除了秦国繁苛的礼仪法规,务使简单易行。

结果群臣(在宫殿上)饮酒争论功名高低,喝醉了就妄言狂呼,拨出宝剑击刺殿柱,汉高帝非常担忧他们(会闹出事情)。

叔孙通了解到皇上越来越厌烦这些人,就劝说皇上说:“那些儒生无法和他们一起进攻取胜,但可以和他们保守大业。

我希望征召鲁国的儒生,和我的弟子们共同拟定朝廷礼仪。

”皇上问:“那会不会很繁难呢?”叔孙通说:“我会稍稍采择古礼和秦礼相互参杂来制定新式礼仪。

”皇上说:“可以尝试做此事,但务必明白易懂,并估量我所能做到的来制定。

”于是叔孙通就充当使者前往鲁国征召儒生。

鲁地有两位儒生不愿前往,并且说:“先生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都是凭借当面谄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我不忍心做您所做的那些事,我不会去的。

您走吧,不要污辱我。

”叔孙通嘲笑道:“你真是个不达事理的儒生,不懂得随时变通。

”于是和征召到的三十人西行(入关到了长安),与皇上亲信中素有学术的人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长安郊外拉着绳子排演队列插着茅草标识位置),编排演习礼仪一个多月。

叔孙通说:“可以请皇上观摩礼仪了。

”皇上来观礼,就让儒生们演习,观看完毕后说:“我能够做到这些仪式。

”于是命令大臣们学习。

汉七年,长乐宫建成,诸侯王、朝廷大臣都来朝贺。

礼仪规定:在天亮以前,谒者主持礼仪,引导众人按次序进入宫殿大门。

殿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与步兵环卫殿堂,排列兵器且竖起各色旗帜。

然后(谒者)传言“趋——”。

殿下两边长廊间殿阶上,每阶都排列着几百人。

功臣、列侯、诸位将军与下级军官按次序排列在西面,面朝东方;文官自丞相以下排列在东面,面向西方。

于是皇帝乘坐辇车从宫中出来,文武百官手执旗帜传声唱警,引导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等官员依次恭奉敬贺,从诸侯王以下莫不震动惊惧肃穆庄敬。

到行礼完毕,又设置“法酒”。

诸位官员侍坐在宫殿上都伏下身子低着脑袋,按官位尊卑的次序起身向皇上行贺礼。

举杯饮酒九遍后,谒者宣告:“罢酒——”(酒宴到此结束)。

御史严格执行仪法,纠察出没有按规范行礼的官员立即斥退出去。

直到整个上午酒宴结束,也没有胆敢喧哗失礼的人。

于是汉高帝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了。

”就升任叔孙通为太常官,赏赐给他五百斤钱币。

叔孙通出宫后,将五百斤钱币都分赏给了那些儒生。

儒生们这才惊喜地说:“叔孙先生的确是圣人啊,通晓当今世上的主要事务。

”舍我其谁孟子去齐。

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他)说:“看样子您好象有些不痛快。

以前我曾经听到您讲过,‘君子不该抱怨天,不该责怪人。

’”(孟子)说:“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

(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君兴起,其中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辅佐者。

从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

算年头,已经超过(五百年了);按时势(需要)而论,也该是可以有作为之时。

(只是)老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面临今天这样的形势,除开我以外,还会有谁?我为什么不痛快呢?”四哲人其萎(孔子之死)孔子蚤(zao3声)作,负手曳(ye4声)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tui2声)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dai4声)将病也。

"遂趋而入。

夫子曰:"赐!尔来何迟也?夏后氏殡(bin4声)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zuo4声)也;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

而丘也殷人也。

予畴(chou2声)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

夫(fu2声)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

"盖寝疾七日而没(mo4声)。

————《礼记.檀弓上》译文:孔子早晨起来,背着手拖着手杖,萧闲自在地散步在门外,唱到:“泰山要塌了吧,栋梁要坏了吧,哲人要枯萎了吧!”唱罢回到室内,对着门户坐下。

子贡听到歌声,说:“泰山要塌了,那什么还值得我去仰望?梁木坏了,那檩(lin)条椽(chuan)子往哪儿安放?哲人枯萎了,那谁还是我效仿的榜样?老师大概将要生病了吧!”子贡于是快步走了进去。

孔夫子说:“赐啊,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夏代停柩在对着东阶的堂上,那还是处在主位上呢;殷人停柩在堂上东楹西楹之间,那是处在宾位和主位之间;周人停柩在对着西阶的堂上,那就是把灵柩当作宾客了。

我孔丘还是殷人。

我昨晚梦见自己坐定在两楹之间。

而今没有明王兴起,天下有谁能尊重我,让我坐在堂上两楹之间的尊位呢?我之所以能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无非是死的前兆。

”于是卧床七天,就去世了。

五兼爱、(天津卷)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班,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

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

昔者楚屡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士闻鼓音,破萃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参考译文】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