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化前与简化后的2012年安徽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对比

简化前与简化后的2012年安徽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对比

1.0.7保障性住房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安徽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保障性住房
政府提供财政投入或政策优惠,限定套型建筑面积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向城镇中低收人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的住房,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等。
2.0.2廉租住房
政府提供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限定套型建筑面积标准,按照合理标准组织建设,或通过购买、改建和租赁等方式筹集,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供应标准,向城镇低收人住房困难家庭出租的保障性住房。
1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国家和安徽省保障性住房政策,规范和指导安徽省保障性住房建设,依据国家和安徽省有关规定,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新建、改建、配建的保障性住房中的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
1.0.3保障性住房建设,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应与居民的家庭人口、住房状况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相结合。
2住区与高速公路或快速路相邻时,临道路一侧建筑退后道路红线距离应符合相关要求;
3面向交通干道的住区,应通过采取住区的布局优化、相关功能建筑的合理布置及除尘降噪功能密林带的设置等综合措施,减少交通噪声对住区的负面影响。住区宜将超市、餐饮、娱乐等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物排列在住区外围,面临交通干道,以形成住区外围的声屏障。
3.1.9保障性住房建设应保证合理的建设工期和造价。
3.2基本指标
3.2.1保障性住房建设应符合表3.2.1的基本指标要求。
表3.2.1基本指标
3.2.2在商品房开发项目中配建的保障性住房有关指标应按表3.2.1的规定单独计算。
4住区规划
4.1一般规定
4.1.1保障性住房住区规划是指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的要求,制定空间上相对独立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4.3.5保障性住房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
2绿地率:新区不应低于30%,旧区不应低于25%;
3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的游憩、活动设施;
6.1.2保障性住房应根据地块条件选择经济合理的住宅类型,不应建低层住宅。
6.1.3保障性住房应采用平面和竖向较规则、抗震性能好的结构体系。宜选用有利空间灵活分隔、方便改造的结构形式。
6.1.4保障性住房立面造型应简洁、美观,建筑风格宜反映时代精神与地方特色,色彩和谐且宜与周围环境协调。
6.1.5保障性住房宜立面设计宜采用成本较低、能耗较少的造型和材料,减少飘窗、落地窗的使用。
5.1.3保障性住房住区的各种设施应有完备的选用、采购、使用、维护过程记录。
5.2道路交通设施
5.2.1保障性住房住区道路应满足以下要求:
1小区级住区内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与外围道路相连接,其出入口间距不宜小于150m;
2住区内的人行道和广场应设置盲道和无障碍坡道;
5.2.2保障性住房住区内交通导向应满足以下要求:
6.1.6保障性住房宜采用多套住房组合的单元。单元平面布局应合理紧凑,减少公摊面积,提高标准层使用面积系数。保障性住房标准层使用面积系数不宜低于70%。
2)选择建筑场地应避开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严禁在危险地段建造建筑物;
3)场地内存在发震断裂时,应就断裂对工程的影响进行评价,并应避开主断裂带建造住宅;
4)对于山区中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地带,不应选作建造场地。
4.2.2为保证入住居民生活的方便,近期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住区应当选择城市、镇现状配套设施较完善的地段。
2.0.9居住空间
使用面积
套内各功能空间使用面积之和。
2.0.11标准层使用面积
标准层各套型内使用面积之和。
2.0.12标准层建筑面积
按标准层外墙结构外表面及柱外沿或相邻界墙轴线所围合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的面积。
2.0.13标准层使用面积系数
标准层使用面积与标准层建筑面积的比率(%)。
5.2.5保障性住房住区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停放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配套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停车场(库),停车位数量应满足2辆/户;
2应结合残疾人、老年人等的需求,在自行车停车场地中适当安排残疾人助力车、小型三轮车停车位。
5.3公共服务设施
5.3.1保障性住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应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住区出入口应设置清晰的住区平面图,图内应包含周边交通与配套设施的基本信息;
2住区内应提供清晰的交通导向指示牌。
5.2.3保障性住房住区机动停车车位配置应满足:廉租住房不少于0.1辆/户,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不少于0.2辆/户。
5.2.4保障性住房住区停车场(库)宜为混合动力及电动车辆提供充电设施。
1当住区人口达到居住小区或组团规模时,应配置相应级别的公共设施项目,具体项目的配置应按附表A执行;
2当住区人口规模界于组团和小区之间时,除配建组团级应配建的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围的设施条件,增配小区级的有关项目;
3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面积控制指标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表6.0.3的千人指标的规定;
3.1.3保障性住房住区设施应齐全、适用、耐久,遵循共享、高效利用的原则。
3.1.4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应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功能需求,住宅类型适宜,单元布局紧凑,套型功能实用,结构体系合理,立面造型美观。
3.1.5保障性住房建筑设备应满足使用要求,选型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产品应有质量检测合格证书。
《安徽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2012年)
简化前
简化后
安徽省地方标准
安徽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
The construction ofAnhuiprovince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DB34/1524-2011
主编部门: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批准部门: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施行日期:2012年1月1日
5.4.3保障性住房住区内各类配套工程设施及其管线的设计,应符合相关工程的规划与设计规范的规定。
5.4.4保障性住房住区应进行管线综合设计。
5.5公共安全设施
5.5.1保障性住房住区建设,应符合现行相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合理确定建筑位置、防火间距、消防车道、消防救援场地、安全疏散场地和消防水源等。
4.3规划布局
4.3.1保障性住房住区规划应分区合理、路网结构清晰、人流和车流组织有序,并对建筑单体、场地道路、竖向、景观及各类工程管线进行综合考虑,做到统筹兼顾、经济合理。
4.3.2保障性住房住区规划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条件,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在改善住区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可对地形地貌局部调整,住区内土方宜挖、填平衡。
4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
5应对古树名木及规划保留的水系实施保护。
4.3.6在商品房开发项目中按比例配建的保障性住房,应明确建筑面积和套数。
5住区设施
5.1一般规定
5.1.1保障性住房住区应设置符合其特定需求的公共设施。
5.1.2保障性住房住区的各种设施应充分考虑其使用强度的耐久性。
3.1.6保障性住房室内装修应按照建筑、装修一体化设计,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应实施基本装修。
3.1.7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安全和耐久等性能应满足国家和安徽省相关标准要求。保障性住房性能应不低于《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GB/T 50362规定的B级住宅的要求。
3.1.8保障性住房施工与验收应执行国家和安徽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建设宜推行部品的产业化和建造的工业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升住房质量与品质。
4.1.2保障性住房住区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满足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容积率要求;
2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满足小户型基本住房需求为主;
3体现交通便捷、生活便利、布局均衡、规模适度的要求。
4.2住区选址
4.2.1保障性住房住区选址应在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居住用地内,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4住区配套的幼儿园出入口不应开向城市交通干道,应与周边住宅之间有便利、安全的通行联系,应有接送停车场地。幼儿园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
4.3.4保障性住房住区规划应综合考虑日照、通风、消防、管线埋设等相关规范的规定,应符合健康、卫生、节能的要求。
1住宅朝向宜在南偏东15°至南偏西15°范围内,不宜超出南偏东30°和南偏西30°范围;
项目用地范围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的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2.0.5容积率
在一定范围内,建筑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2.0.6绿地率
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地总面积与该地区总面积的比率(%)。
2.0.7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2.0.8套型
按不同使用面积、居住空间组成的成套住宅类型。
1住区周边应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2住区应靠近城市公共交通站点,站点位置距保障性住区出入口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3住区应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适于建设的地形及安全卫生的环境条件;
4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的适宜性:
1)岩土勘察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层厚度,进行建筑场地类别的划分,并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对建筑抗震进行有利、一般、不利、危险地段的划分;
2.0.14套型建筑面积
成套住宅的建筑面积,由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组成,按套内使用面积除以标准层使用面积系数计算。
3基本规定
3.1基本规定
3.1.1保障性住房建设,应统筹规划、优化设计、科学建造,满足居住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