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黑板报图片设计
一、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
新罗区现辖15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现有义务教育
阶段各类小学共127所。
其中:城区小学(指“四城一镇”,即四个
街道办事处和西陂镇)共20所,教学班384个,学生数xx0人;农村
中心小学14所,完小37所,教学点56所,共有教学班542个,学
生数13926人。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工25所。
其中:城区初级中学9所,班级数172个,学生数8628人;农村初级中学16所,班级数174个,学生数6739人。
城区初中专任教师498人,小学专任教师675人;农村初中专任教师782人,小学专任教师1172人。
二、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我区义务教育事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受地方财力、管理体制以及城区建设进程加快等方面的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发
展明显滞后于城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规模不相适应
随着中心城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区人口急剧增加,同时
受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家长、学生择校心理较严重等等因素影响,导致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源不断增加,城区现有的办学规模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出现“上学难”的问题。
如:近三年来城区小学每年新增学生分别为1536人、420人、1685人,平均每年增加
学生数1073人;城区初中生源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导致城区中小学的
班生规模都在60至70人之间,超过城区小学班生规模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的标准。
xx年小学本新罗区户口流动学生数为4346个,占总学生数13%,中学为1255人,占总学生数8%,且生源基本上都流动到城里就学。
而农村中小学则普遍出现“吃不饱”的现状,乡镇的中小学生源普遍由原来的千余人减少到不足500人,特别是中学更加明显,如:xx年江山、万安、苏坂、捷步中学学生分别为197人、139人、140人、131人,农村中小学生源呈逐年下降趋势。
由于生源不断减少,每个乡镇的学校数量不断下降,大多数乡镇只保留一所中心小学,不断撤并完小,xx年至今共撤并完小61所,教学点74个,目前多数教学点规模小、实力弱,与城区学校形成强烈反差。
(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滞后
与城区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滞后,主要体现在:(1)校舍陈旧,设施简陋。
普遍抗震能力差,需进行抗震安全加固的面积大。
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设施设备简陋,硬件资源严重不足,远远不符合寄宿标准,有的学校连寄宿生的基本物品需求都得不到满足。
如:万安中小学,学生宿舍楼一层楼只有一个厕所,一个洗漱间,每间寝室都没有阳台,没有桌椅,由于长年缺修,水电设备严重老化,门窗朽坏。
(2)教学设施严重缺乏。
实验、电教仪器不完备,多媒体设备缺乏。
多数学校计算机配置多年,年久无钱维修,已不能使用,处于瘫痪状态。
完小以下学校则基本没有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三)师资水平存在差异
目前,城区学校学科教师配套,专科专任,专业水平普遍较高,教师进修交流机会多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相对稳定。
而农村学校由于城乡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教师山区补贴少,无其它收入,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城区学校都存在较大差异。
同时农村学校普遍存在超编、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现象。
以江山、苏坂和万安三个乡镇小学为例,江山乡教师49人,平均年龄41.7岁;苏坂乡教师76人,平均年龄44.7岁;万安镇教师62人,平均年龄42岁。
年龄较大的教师大部分是70年代录用的民办教师或补员顶替的教师,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待提高。
多数学校在师资配备上学科不配套的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的专业教师更是严重缺乏。
(四)教育经费缺口较大
城区学校由于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高于农村学校、筹措教育资金渠道较多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办学经费的不足,学校除维持正常运转外,仍有余力投入部分资金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农村学校由于现行的经费投入结构和受城乡经济差别等影响,普遍存在经费短缺,除维持正常运转外,无能力投入资金用于设施设备添置,改善办学条件。
特别是财政较困难的乡镇,有限的财政仅能保证教师工资,办公经费、修缮费、水电费等日常开支严重不足,维持基本的运转都相当困难。
据了解,有部分边远乡镇中小学的教职工到城里开会的差旅费都不法解决。
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树立均衡发展理念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
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明确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不仅仅是教
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因此,要不断强化均衡发展的思想,把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实。
一是明确工作重点,当前要把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的教育改革,作为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是建立健全考核管理机制,将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纳入相关部门及其主要领导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三是建立督导与评估机制,重点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师资力量的配备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等进行督导和评估,有效遏制城乡之间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的势头。
(二)加大投入,缩小办学条件差距
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差距的途径和措施是:一要加大对农村薄弱
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建立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经费保障机制。
如: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费、教师培训费、校舍基建维修费以及设备购置等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及校舍安全。
二要逐步改善公共卫生设施条件。
应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办学进程,尽快使农村中小学建设,特别是新老“三室”建设和音体美器材配备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逐步改善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食宿条件。
三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多方
筹措教育资金,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四要加大城乡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
调整和撤销部分规模过小,生源不足、教育质量较低的中小学薄弱学校,达到的优化配置。
(三)深化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深化改革,缩小师资队伍的差距对于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
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机构编制、人事、教育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农村教育目前的实际情况,在招聘录用、职称评聘、调配交流、培养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保证和倾斜,从整体上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和农村教育质量。
1、加大政策扶持。
通过改革农村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在中、高级岗位职数设置上给予倾斜;逐步提高农村教师津贴标准;建全完善
农村名师工程激励机制等,实行有利于农村学校教师稳定的补贴政策,为农村学校教师创造安心教育、服务农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2、加大培训力度。
通过开展骨干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学科带头人培养等加大对一线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整体队伍水平。
如:通过增加师资培训经费和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师资力量,探索建立网上学科教研室和名师工作室,让农村教师不出门、不花钱就能与城市教师同步提高,使网络教育成为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3、加大改革力度。
制定城乡一体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边远山区、规模较小的农村中小学校有一个基本的教师配备标准;改
革农村教师考试进城办法,防止大量年轻老师流入城区;改革教师公
开招聘制度,促进年轻教师及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年纪较大的教师提前退休;逐步改变农村教师普遍超编、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四)加大帮扶,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1、实施强校带弱校制度。
坚持和完善城乡中小学结对帮扶制度,实现优质共享。
将城区的优秀教师选派到农村的薄弱学校,承担学校管理和教学任务,对口帮扶学校教师进入城区学校,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教学经验,达到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2、实施轮岗制度。
实行教师和校长在城乡之间的正常性轮岗,积极从政策和机制上促进城市教师下乡轮岗任教,将好的教学方法、办学经验传授到农村薄弱学校,缩小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等差距。
如:规定教师评聘中、高级职称时,有在农村任教经历的优先,到农村轮岗的在职教师,轮岗期间一切关系、工资待遇不变,并给予发放一定的补贴等。
3、实施对口支援制度。
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中小学校建设,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教育的良好氛围,逐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别,从而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黑板报图片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