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献之

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王羲之第七子。

他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显得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

他曾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位兄长多谈世俗事,王献之只随便说了几句问候寒温的话。

离开谢家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小的优。

"客人问原因,谢安回说:"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

"后娶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

王献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书郎,后转任府丞。

被挑选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驸马,遂与郗道茂离婚。

谢安十分敬爱王献之,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

80年(太元五年),谢安因功进拜卫将军,王献之仍担任其长史。

不久,授职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

385年(太元十年),谢安病逝后,有关他的封赠礼仪在百官中存在着不同意见,只有王献之、徐邈共赞谢安对朝廷有忠心与他所建立的功勋。

王献之还上书极力陈述谢安的功绩,晋孝武帝于是以隆重的礼仪封赠谢安。

386年(太元十一年),王献之病逝,时年四十三岁。

397年(隆安元年),王献之之女王神爱(即晋安帝安僖皇后)被立为皇后,安帝便追赠王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

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

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

他笔下的草
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

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

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

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谢安曾问他:"你的书法与令尊大人相
比,怎样?"王献之道:"当然不同,各有所长。

"谢安道:"旁人评价不是这样。

"王献之道:"旁人哪里知道?"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的楷书父子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家们,写楷严整俊美,媚俏的笔调。

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

桓玄很喜爱他们父子的书法,做了两个书袋,分别装着他们父子二人的字画,放在左右欣赏。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

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

"将四贤并称。

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

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

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

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

但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

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

因唐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

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
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

"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

"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

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

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