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新闻写作技巧,切实搞好教育宣传现就写新闻报道的一些体会,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讲得不到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主要讲四点体会:一、关于撰写教育新闻稿件的意义做好教育新闻工作很重要,对于学校而言,从大一点来讲,是在推销学校,把学校的教育成绩推出来,把学校的社会影响打出去,从个人讲,也是在推销自己,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所以,说到意义,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在推销学校,不花钱做好广告。
做好新闻报道工作,能够真实、及时、有效地反映工作成果。
不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人,一天到晚都在干工作,确实也做出了很多成绩,这些成绩如果能够通过新闻媒体反映出来,让大家都知道,效果会更很理想。
所以,做好教育新闻报道,就等于不花钱在做最好的广告。
我们的学校都很重视新闻宣传工作。
五中的教师喜欢和六中对比,我们知道六中现在在市里评价是比较高的。
六中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做的比较好,曾经上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现在,我也逐渐在一些报道中感受到了五中的变化,比如,市五中一个学生获得江西省中小学生“我爱祖国”才艺电视大赛新余赛区中学组一等奖。
第二,是提高自己,全面增强自身素质。
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能够对我们个人的成长进步,形成直接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撰写新闻稿件对作者的综合素质是有一定体现的。
我不是说能写新闻稿件的都是比别人能力强的,而是说写新闻稿件,需要作者有一定的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字功底,等等。
我相信,如果我们在座的做新闻报道工作的人出现这方面的人才,一定会得到重用。
所以,虽然大家工作都很忙,但于公于私,还是值得在百忙之中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写新闻稿件。
因为这件工作确确实实很有意义。
并且,搞教育新闻,我们比起记者,也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我们对教育工作的熟悉程度,对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把握得更准。
我们在座的各位,可以说都是教育工作专家,对什么是工作重点、难点,什么事情是一段时间内上级抓得紧的,都是了如指掌。
这一点对于搞好新闻报道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关于新闻稿件的几个基本要求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事情的报道。
写新闻稿件有几个基本要求:第一,新闻事件要具有创新性。
大家都听过关于新闻的一句话,就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
这句话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充分说明了新闻选题的侧重点,就是应该在“新”这个字上下功夫。
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我们可以把新闻性理解成工作中的创新性,即我们所做的工作是独一无二的,是可以让大家感到眼前一亮的。
我们的教育有很多亮点,有很多创新的工作,值得我们去总结、去报道。
第二,新闻事件具有典型性。
大家都在做同样的工作,谁做得好,谁就是典型。
谁做了大家都想做但基本上都没做好的事情,谁就是典型。
很多看似简单的事情,要真正做好却是十分地不容易,因此,谁做到了,谁就有可能就是典型。
还有一个就是把握新闻报道主题,与当前政治有着密切关联的事情,也可以作为特殊情况,成为一个特定时间段的典型。
比如,市六中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第三个要求:新闻事件具有焦点性。
任何优秀的新闻稿件,都肯定有焦点性特征的存在。
这就要求我们,要选准角度,关注社会热点。
比如,有这样一个新闻报道:法警背起被告上法庭,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还比如,我们市里的留守儿童教育,多次上了人民日报,就因为他反映了社会焦点。
第四个要求:新闻稿件要具有可读性。
我在大学听老师讲了一年的写作课,回忆起来,我只记住了三句话:第一句话:写文章就是要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东西;第二句话,就是以最少的文字来反映最多的信息;第三句话,就是语言要尽可能的通俗,用大白话来写作。
这三句话,我想同样适用于写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的篇幅要短,容量要大,文章要短,但内容要丰满,要实实在在。
行文要写得通俗、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
语言要反复锤炼,多一字不如少一字。
消息以语言简洁为要求,要珍惜每个字,推敲每句话,力求字字句句载着尽可能多的信息。
要用凝炼、传神、明白如话的文字,去点拨新闻事实,让读者品味、领略消息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内容。
三、关于新闻稿的写作方法新闻,以简洁的文字迅速传播新近变动的事实,包括新近发生的事实、某些将要变动的事实。
新闻一类是简明新闻。
它只报道一个事实,一般不交代背景,也不写详细内容,篇幅很小。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简讯,动态消息。
比如,我们新余教育信息里的简讯。
还有一个就是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往往是围绕一个主题,综合较大范围,在一个时期内发生的事情。
它既有面的情况概括,又有典型材料作说明,做到点面结合,反映某项工作的成就、取得的经验,或反映某项运动的声势、规模、特点等。
简明新闻,动态消息是小稿子;综合消息、经验消息是大稿子。
大稿子影响大,但写好大稿子也不容易。
下面我重点讲一讲我的一点心得体会:新闻稿一般具备“五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亦称“五个W”)。
在结构上,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组成。
先说标题。
标题可以说是新闻的眼睛,标题体现主题。
一则好的新闻,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标题。
精心制作标题犹如“画龙点睛”,它既要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又要醒目、新颖。
新闻的标题有三种形式:一是多行标题。
主要是三行标题,由引题、正题和副题组成。
引题它的作用是介绍背景,烘托气氛,引出正题。
正题也称主题,它的作用是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新闻的中心思想。
副题也称子题,它的作用是介绍与正题有关的情况,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2006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报道我市教育的稿子就是多行标题:引题,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主题:江西新余职业教育显生机;副题:生源95%来自农村,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
二是双行标题。
是由引题、正题或正题、副题组成。
双行标题一般是虚实结合、彼此呼应、互为补充的。
江西日报刊登了这样一篇报道,它的引题:建机制、立制度、重监管。
正题:新余构建教育收费立体监管网。
江西日报去年等了分宜幼儿园写得一篇报道就是两个标题:《小娃娃闯出大舞台——分宜打造少儿艺术品牌的台前幕后》。
三是单行标题。
单行标题指只有正题的标题。
这种标题要求突出主题,简明、醒目。
新闻标题写作的要求是:一要精炼。
江报驻江西记者站站长徐国平认为标题字数不应超过11个字。
二要准确。
即标题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概括出新闻的内容、精神和实质。
三要生动。
即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突出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生动活泼,以吸引读者。
四要新颖。
“新”是新闻的一个基本要求,不新不足以成为新闻。
标题要善于突出新事物、新方向,抓住最具新闻价值的问题。
最近我在江西日报看到了几篇报道,标题很吸引眼球:一篇是《引题:小车不够用大车有空余、企业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正题:南昌旅游客运亟待驶出困境》;另一篇的标题就是,《天啊,这是谁干的?》副题是《警方正在着手调查这起严重违法砍伐的事情》。
再说说导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个自然段。
通常用简明的文字概括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揭示新闻的主题,使读者对新闻内容先有一个总的概念。
导语的作用非常重要。
新闻是否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语写作的成功与否,所以写新闻要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导语中。
“倒金字塔”结构,是新闻的基本格式。
所谓“倒金字塔”,就是以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即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最前边,次重要的事实放在第二位,以此类推。
导语,就是这个“倒金字塔”的最上面一层事实。
拟写导语,应注意的几点要求:一是不能与标题重复。
导语与标题的作用有些接近,但标题是概括全文的精神实质,而导语是标题的扩展,要用事实说话。
二是为后文留下余地。
导语固然是全文的精华,但也不能把话说尽,尽量用简洁的语言去提炼精华,把更多的材料留待下文去交待。
好的导语能使新闻主体部分很自然地展开,为后面的行文提供方便。
新闻导语的写法,通常有以下几种:一是叙述式。
这是最常见的方式。
它是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最有吸引力的事实,高度概括地加以叙述。
比如江西日报刊登的题为《新余推进教育广度和深度》的报道,导语就是这样写的:新余市在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普及三年幼儿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逐步实现教育体系现代化、办学条件现代化和师资队伍现代化。
目前,该市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高中教育入学率达87.1%,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任务基本完成。
二是描写式。
对某一个富有特色的事实和一个有意义的侧面,用简明的语言进行描写,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比如,《新余有效破解中小学大班额难题》导语是这样处理的:2007年,新余五中计划招收260名初一新生,可真正到校报到的只有54人。
也就在这令校长尴尬的一年,该校开始推行小班化教学试点,班额要求不超过35名,在教育方法上改过去“粗放型”为“精耕细作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有力扭转了教学质量,在全市质教育量检测遥居榜首,2008年秋季开学初一入学人数也迅速上升到300余人。
这一喜人变化,是新余推行小班化教学试点取得的积极成果。
新余中小学校大班额问题严重,班额大的超过了70人。
为破解大班额难题,新余多管齐下,在推出小班化教学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全市中小学校由大班额向小班额转变,取得积极成效。
三是提问式。
用提问的方式引出新闻报道的事实,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比如,江西日报刊登的《新余建立中小学荣辱观教育长效机制》的报道中导语是这样写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大造声势之后,如何保持教育活动势头不减、劲头不松?日前,新余市教育局创新思路,提出了创特色、建工程、求实效的活动目标,努力形成“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工程”的活动特点,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将全市中小学荣辱观教育活动引入一个着眼长期、注重实效的新阶段。
再比如:去年我们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刊发的反映我市教育的新闻报道稿:《引题:一个仅百万人口的中部城市,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联动,越办越红火-----副题:新余发展职教的“三笔账》的文章,导语是这样写的:初冬时节,记者来到地处江西省中南部的新余市,这里的职业教育之红火,令人惊讶。
一是职业学校如此之多。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52个,其中民办职业教育机构49个,在校学生总数8.9万人。
二是政府对职教发展支持力度如此之大。
已累计在城区为民办职校划拨近4000亩土地;每年30%的教育费附加足额用于发展职教。
惊讶之余,记者又生疑惑:一个地级市为什么要如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其中投入和产出的账该怎样算?四是结论式。
将新闻事实的结论,在开头部分写出来,开门见山,反映事实的意义。
人民日报刊登的反映新余的教育报道《让每个孩子得到良好教育》,其导语是这样写的: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涉及一代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的大事。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也是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亟须研究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