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孝道心得体会

国学孝道心得体会

国学孝道心得体会国学经典——孝道的智慧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把一直存放在我们内心的、能够打开快乐幸福之门,打开智慧成功之门,打开吉祥兴旺之门的金钥匙,那就是——孝道。

孝心一开,百善皆开,百慧皆开,百福皆开!三教儒、释、道,三才天、地、人。

人生天地间,应当效法天、地那恒久不变的大道,以孝为一切行为的准则,为父母,为尊长,为兄弟,为朋友,为家庭,为社会献上自己一份恭敬,一份爱心,一份至诚,一分辛苦付出,那我们最终也一定会开创出自己生命的快乐,美好与辉煌。

为什么一个“孝道”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如何才能用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来解决人生种种烦恼?如何来解决自己的种种家庭问题?如何来促进自己的事业成功?“孝道”的智慧将伴您一生。

课程内容介绍:如何运用孝道的智慧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

家和万事兴。

用“孝道”打开家庭和谐的大门。

“孝道”改变子女世界观,开掘善行与智慧潜能。

“孝道”和爱心伴孩子成长。

用孝道营造家庭生活氛围,建设家庭文化。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学习国学大师陈兆杰讲座感想方红兵“人生就是这样,你就是你想要成的那个人,你就是你决定成为的那个人。

”陈兆杰教授用这么精辟的一句话概括了人生,那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陈兆杰教授是一个将传统文化融入于现代生活,用古代人的智慧结晶造福于中国社会的大师,他的热情感染了我们,他的理论影响了我们,他的思想教育了我们,通古晓今,融会贯通。

在“修养篇”讲到“人的胸怀,人的境界,人的德行是修出来的”。

生活本身就是财富,生活就是我们修养培养的大熔炉,我们要用心去体验我们的生活。

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有素质的人。

一个人的修养好坏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来,包括我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个人形象等等。

有时一个人的修养不只代表我们个人,还体现了我们的家庭环境,工作环境,文化素养等。

在“心态篇”讲到一个人的心态能够决定一个人的行动。

心有多大,舞台才有多大,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

就现在社会发展环境总有人又会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没有好的机会,陈兆杰教授给我们形象的解释为“怀才和怀孕是一样的,只要有,早晚会被看出来,怀才不遇,只能说你怀的还不够大。

”当一个人心态好的时候,他的思想是正面的,他的行为是正面的,他的行动更是正面的。

在“孝道篇”讲“人世间最不能等的就是孝敬父母”。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这个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现代社会,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家长把他们当成了“小公主”、“小皇帝”,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孝的概念很模糊。

什么是孝?以为孝只是让父母吃好、喝好、穿好,就是尽孝,原来孝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的基本点便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

孝的过程也就是自己的事业发展的过程,在单位我们要好好工作,不给父母丢脸。

孝的终点,就是做出一番业绩,光宗耀祖。

这方面,我认为你如果不作出一番事业,也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才是对于自己做到了孝道。

感恩敬孝,一直是中华传统之美德,更是做人之基本准则。

胸怀感恩敬孝之心,饮水思源,进而知恩尽孝不忘本,均乃中华孝道之本,也为徳之本。

一个心怀感恩的人,他一定会善待生活,善待他人,积极的面对各种困难的。

如果人人胸怀感恩,社会就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有人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

”感恩也如是,当你有心感恩时,你就会觉得有些抱怨是无谓的,有些烦恼是不应该的,有些困难是可以征服的,有些困难是暂时的,敬孝不仅是人之美德,也是中国人品德形成基础,更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在“交友篇”讲“不要小看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辗转五次可以见到总统。

”且人有了随喜心,才能广交朋友,广结善缘。

在如今这个人口流动性很大的社会,需要我们去结识更多的身边朋友,才能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因此我们要学会和别人沟通。

沟通有三个特征,行为的主动性,过程的互动性,对象的多样性。

三种方式:自我沟通,与他人沟通,与公众沟通。

少用,慎用:我认为,我觉得这样的字眼,多使用:您,您们,我,我们这样的字眼。

表达不同意见时,请你保留对方的立场。

沟通上没有对与错,只有立场不同,观念不同而已。

在“管理篇”中讲了许多管理理念,尤其是团队精神对我们感触比较深。

我们工作中就很需要这种精神,我们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

我应该跟着领导的指挥走,与同事友好合作,让这个团队发挥他最大的能量,作为团队的一份子发挥好自己的一份热量。

通过一天的学习,自己确实感到获益匪浅,收获和感触颇多。

首先,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释迦牟尼一坐9年,毛泽东在岳麓书院闭关一坐3个月。

能静下心来做事的人才能做大事,浮躁的心应该平静下来,潜心做好自己的手头工作。

其次,那些没有目标的人都是在为有目标的人实现目标,自己如果没有独立的思考方式,就会老是陷入到别人的游戏规则里,有目标才有动力。

再者,要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多学习,做充实的自我,厚积而薄发。

且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

所以我们要学习,拒绝学习就等于拒绝成长,学习才能充实自我,学习是快乐的。

不要每天把自己搞得团团转,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也不要用“忙”做借口,一个贫穷的人,不止是没有金钱的人,也是指没有空间和时间的人。

“忙”是“心”和“亡”的组合,你的心都没了,你还忙什么忙,问一下自己的心,这样的忙碌是否有意义?有价值?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放下的时候一定要放下!经常和自己心灵对话的人最清楚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到底什么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好人就是没时间干坏事的人,多花时间成长自己,少花时间去苛责别人,去嫉妒别人,多花时间去爱,少花时间去恨。

人能干多大的事情,取决于他的时间管理。

我们应该做好人,在自己精力最充沛的时间段,多花些时间学习,合理安排好每分每秒。

陈兆杰教授的精彩讲座为我们展示了儒家、道家的精髓,使得我重新审视国学与当今社会的密切关系,他的妙语连珠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通过这次前沿的文化理念的学习,明白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应该做有修养,懂孝道,好心态,广交友,有知识,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人,在他的启发和引导下,感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境界。

我将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这些理论。

锤炼个人价值、凝塑自我魅力。

相信在领导的大力帮助和培养下,在自身的不断努力下,我一定能够快速的提升自己,与监狱同发展,共创美好明天。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中华古国,悠悠五千载;中华文明,绵绵无千年;中华经典,浩浩五千卷。

中华经典的星空里,群星闪耀。

诗情融花意一体,智慧与激情齐飞。

阅读经典就犹如与先哲同行,聆听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就会被那蓉智的思想灵光所感染,比如,《三字经》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的言而有信;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广阔胸襟;《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的宇宙万物的奥妙……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伟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其中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朽的灵魂。

毋庸置疑,国学经典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辅助教学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济,更是当代学生学习的模范用书。

是这本书教会了我何为真诚,让我领略了真诚的无限魅力!以言语温暖他人也是泛爱众。

人生有限,可祝福别人的机会屈指可数,利用好自会喜悦。

当老师以真诚心帮助学生,昔日视若无睹的机会骤然间变得清晰可见、触手可摸。

方知没有哪种职业会比国学经典更有功劳、最愉快,渐渐在享受经典。

原来我的生活习惯不节俭,现在的习惯令人赞叹,这一切佳绩源于《弟子规》潜移默化间教会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细致、团结守信、处处为人着想的待人处世方法,锲而不舍、善思好学的态度。

德育和教学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我喜欢眼见为实。

一本《弟子规》让我明白立身处世接物的道理,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中,庆幸圣贤与己如影随形。

懂得经典是拿来做的,不知何时起赢得了家长从未有过的尊敬,只因我请了古圣先贤来帮我。

树的本是根,人的本是孝。

孝是我们做人的根,是我们成长的根。

我们一定要从小做起,把根扎牢,让世世代代的人都知道做人要孝顺父母,尊敬老师,把孝永远传下去。

我向善启孝心的国学经典致敬,是你为我们扎下了正确做人的深根。

鸡蛋原理中,因为鸡蛋是幼小的生命,在破碎的那一刻,我们一定会心灵伤痛。

我们要唤醒和保护他们那一颗生命同体的仁爱之心。

那是一种很清晰的感觉——心灵得到了深深的净化,同时,又把自己深藏在心底好久都没有去关注的东西给唤醒了。

我相信,我们班的每个同学,自小就读过很多中国儒家的名句和文章,而且很多都是在课堂上经过老师讲解的,深谙其中的道理,印象都应该很深刻。

可是这些宝贵的东西,在重复的考试和自我的奋斗中,离我们越来越远,已经和那些染尘很久的器皿一样,被埋没了。

现在,系又把国学经典强调走进我们日常生活,又一落到很现实的行为点上。

修身,对古代人而言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但对于现代人又何尝不是呢?处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我们更身处在一个多元文化所交汇的国家里。

日复一日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变得急功近利,忘了去关注自己本质的东西。

可是抛掉根本,我们会变得一无所有。

古人的话语值得我们好好去聆听。

因为这些话语历经千年,依然如珍珠般夺目。

不学礼,无以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一直被当做人生的基础课程而备受重视。

在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讲究礼仪已上升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进步、开化与兴旺的标志。

而我们要做社会的文明人,更需要学习和讲究礼仪。

以平等心对待别人,干什么事情都不要有很强的优越感或自卑感。

真是令人自豪,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领悟到了这个道理;可是也令我们感觉有些悲哀,我们趋之若鹜地去搜寻、阅读那些外国人士写的成功之道,却忽视了自己祖宗留下的东西,甚而将它拱手给了别人。

看看现在国外越来越热闹的中国文化研究潮,我们真该反省了。

人生幸福的根源确实是爱和被爱。

看着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获得了成功,自己同样地兴奋和雀跃。

默默地把自己的爱给予别人,自己的心同样是温暖的。

而作为被爱的人,我们更能感受到这一点。

最真切的便是抚育我们的父母。

只有他们从你一出生,即开始担当两个守护天使的角色。

纵使你到了那遥远的天边,他们还是始终不离地关注着你。

你忘乎所以地忘掉了他们,他们却将你时时挂在心头。

每次说到父母,正在嬉笑的我都会心有濡湿,对他们充满了爱敬。

现在重新审视我们家几代人对自己长辈所做的微不足道的、在常理之中的事情,我才发现孝道在我们家随处可见、无处不在。

因为我们从小就在孝道的氛围中长大,认为对长辈本来就应该这么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