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表外融资方式有哪些

企业表外融资方式有哪些

企业表外融资方式有哪些
企业表外融资方式:租赁
企业表外融资方式:合资经营
合资经营是指一个企业持有其他企业相当数量,但未达到控股程度的经营方式,后者被称为未合并企业。

人们通过在未合并企业中
安排投资结构,从事表外业务,尽可能地获得完全控股的好处,而
又不至于涉及合并问题,不必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未合并企业的债务。

还有一种流行的形式叫特殊目的实体(SPE),即一个企业作为发
起人成立一个新企业,后者被称为特殊目的实体,其经营活动基本
上是为了服务于发起人的利益而进行的。

通常,SPE的负债相当高,所有者权益尽可能地低,发起人尽管在其中只拥有很小甚至没有所
有者权益,但承担着所有的风险。

安然公司正是利用SPE,在
1997~2000年累计高估利润5.91亿美元,累计隐瞒负债25.85亿
美元。

企业表外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进而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
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

证券化融资业务通常是对银行的信贷资产、
企业的交易或服务应收款这类金融资产进行证券化的业务。

比如,
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本质上它是一种以应收账款为抵押的借款,但在现行会计实务中,企业对售出的应收账款作为资产转让,
而不确认负债。

证券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有效的表外融资方式,最近
几年在美国非常流行,并且无论是在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种类上还是
在价值量上都得到了发展。

安然公司“盘活”资产的方法之一就是
能源商品证券化。

企业表外融资方式:创新金融工具
此外,代销商品、来料加工、产品筹资协议、应收票据贴现等也是常见的表外融资方式。

企业表外融资的动因
1.优化企业财务状况。

企业通过表外融资,甚至将表内融资转移到表外,将优化企业的财务状况,使资产负债表的质量得到明显改观。

这时,根据资产负债表计算出来的有关财务比率,如负债权益比率将会相对降低,至少从表面上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增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使借款人处于有利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防止那些不利于借款人的财务比率出现,从而避免形成其他更为不利的发展趋向,例如信用等级下降、借款成本提高等。

当然,更有甚者通过表外融资将财务比率控制在其所期望的范围内,从而达到粉饰企业财务状况、筹集所需资金的目的。

2.扩大企业经营成果。

表外融资筹措的资金以及形成的资产并不在资产负债表内直接反映,而其所形成的费用及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却在损益表中反映出来,扩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

当企业未来投资利润率高于举债成本率时,表外融资加大了财务杠杆作用,提高了自有资金利润率;另外一些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如总资产利润率、固定费用利润率等看起来也更乐观。

不过,也有企业通过“假销售真借款”的形式进行表外融资,以达到掩盖亏损、美化企业经营成果的目的。

企业经营者之所以热衷于表外融资通常来自于以上四个动因。

现行会计准则也使得企业表外融资成为可能,如安然公司利用SPE高估利润、低估负债,就是因为按照美国现行会计惯例,如果非关联方在一个SPE权益性资本的投资中超过3%,即使该SPE的风险主要由上市公司承担,上市公司也可以不将该SPE纳入合并报表的编制范围。

企业各利益关系人对表外融资的反应
对所有者而言,当企业投资收益率高于举债成本率时,表外融资可以提高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或每股收益,从这点来说,企业所有者可以从企业表外融资中得到利益。

然而,表外融资的隐蔽性,可
能使所有者无从了解企业实际投资收益率,难以辨清企业经营状况。

由于表外融资对所有者的双重影响,导致所有者的双重反应,当所
有者能够明确预见企业未来投资收益率高于举债成本率时,所有者
对表外融资会采取支持态度;反之,则持反对态度。

表外融资对潜在投资者也是不利的。

由于表外融资不能提供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对市场的潜在投资者会产生误导作用。

因此,潜
在投资者对表外融资也持反对态度。

合理运用表外融资,正确监管表外融资
1.合理运用表外融资。

表外融资所筹集到的资金无需编列在资产负债表中,从而使得企业在获得借入资金的同时,又保持着会计法
规所要求的资产负债率,规避了会计准则及公认会计惯例的限制,
向人们展示了较为宽广的融资渠道。

2.完善立法监管指导。

通过立法,建立对表外融资的有效监管制度,将危害较大的表外融资纳入表内管理,限制其发展。

监管部门
通过引导企业正确采用表外融资,将表外融资限制于降低融资成本、调整资产结构等方面,并与企业的自身承受能力相适应,以真正起
到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