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蝉》教材分析
《蝉》
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
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报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固而
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
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风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见《初学记》引《瑞应图》)。
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呜声也就不同凡响。
桐前着一疏字,
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宋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从上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
居高的
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
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以之比人,不光是
地位高,品格也高。
如若品格不高。
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
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旨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把这一命意通过蝉的形象表达
出
来了。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说:命意自高。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今人刘水济《唐人绝句精华》说:三四句借蝉抒怀,言果能立身高洁者,不待凭藉,自能名声远闻也。
唐人咏蝉诗除本篇外,李商隐的《蝉》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著名,李诗:本以高难饱,徒劳
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前四句写形象,与虞世南的《蝉》诗相似,但显示的是环境的冷酷;后四句写思想感情,表达薄宦漂泊、欲归不得之情。
骆诗:西陆(指秋天)蝉声唱,南冠(指囚徒)客
思深。
不堪玄鬓影(指蝉),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借蝉自喻,将秋蝉的艰窘与己身的不幸融而为一。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白远.非是藉秋风是
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三首咏蝉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不同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