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
2011年10月,中国科协、教育部联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结合“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话题,与首都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进行了交流。
杂交水稻:失败中孕育的成果:首先讲讲什么叫杂交水稻,因为在座的各位很多不是学农的。
杂交水稻就是利用杂种优势,把两个遗传性不同的品种进行杂交,另外优良性形成互补,这样杂交之后来提高水稻产量,这就是杂交水稻。
因为第一代有优势,所以每一年要生产第一代杂交种子用于大面积生产。
我为什么研究杂交稻呢?那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天(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
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
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
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我到田里选种,突然看见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穗大而且数特别多,后来我把它收入做种子。
第二年种上去,我管理非常细致,因为当时的品种亩产一般只有五六百斤。
我把它作为一个非常有希望的品种,每天去观察。
可是到出穗的时候,我大失所望:我种了一千多株,没有一株像它的“老子”那样好。
我一声叹息,坐在田埂上发呆,后来突然来了灵感,心中一阵欣喜,因为只有杂种的后代才可能出现分离,正好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这就证明了我发现的“鹤立鸡群”的优良稻种是一株天然的杂交稻。
这样,我就萌发了要研究杂交稻的决心。
但是在那个年代,传统的观点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植物是没有杂交优势的。
因此,我的研究受到不少人的反对和讽刺。
但是我认为,杂交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小到微生物,高到人类都有杂交优势,有没有杂交优势不是由生殖方式决定,而在于杂交双亲的遗传性是否有差异,而水稻绝不会例外。
为了证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1972年夏我们在湖南省农科院做了试验,种上杂交稻来说服有关人。
我们种了四分田,还有对照品种,就是一个是高产品种,另一个是常规品种。
我们的杂交稻长势很旺,对照种只有七、八寸高,我们的有1尺高了,对照种只有四五个分蘖,杂交稻就有七八个分蘖了,长势非常旺。
可最后验收的时候,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产量还比对照种略有减产,而稻草增加了将近7成。
于是有人讲风凉话,说“可惜人不吃草,如果要吃草的话,你这个杂交稻就大有发展前途了”。
后来就开会研究到底要不要支持杂交稻,我们那个时候是少数派,大多数是反对,说这个杂交稻是一堆草。
我冷静地分析,站起来发言的时候,我说:“从表面上看,我们这个试验是失败了,我们稻谷减产,稻草增产。
但是从本质上讲我的试验是成功的,为什么?因为现在真正的焦点是水稻这个自花授粉作物究竟有没有杂交优势,现在试验证明了水稻具有强大的杂交优势,这是大前提。
至于这个优势表现在稻谷上,还是稻草上,那是技术问题。
因为我们经验不足,配组不当,使优势表现在稻草上了。
我们可以改进技术,选择优良品种,使其发挥在稻谷上,这是完全做得到的。
”领导们被说服了,他们说:“是呀,老袁说的有道理,应该继续支持。
”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好多事情失败里包含着成功的因素,因为失败当中有经验、有教训。
搞科学实验决不会一帆风顺,不要怕失败,要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一失败就灰心丧气,到此止步,这样的人是很难成功的。
马克思有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我的体会是,只要大方向是对的,就应该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有希望取得最后的成功。
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进行大面积推广,全国达到208万亩,增产全部在20%以上。
1981年,袁隆平被授予新中国第一个、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世界的袁隆平: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从亚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欧洲,增产优势明显的杂交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杂交水稻外交”成为我国重要的外交品牌。
包括“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就是对袁隆平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肯定。
2009.8“我有两个愿望:一是2010年超级杂交水稻能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二是将杂交水稻在全世界推广到1500万公顷,多养活1亿世界人口。
”自称拥有“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的袁隆平对此信心十足。
到那时,他正好80岁。
2015.5.12海南百亩片平均亩产941.79公斤: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超级杂交稻项目攻关上获得新突破。
记者今天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悉,9日海南省农业厅邀请广东、湖南、海南等省的专家,对袁隆平院士团队选育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苗头组合“超优千号”,在三亚市海棠湾区百亩示范片进行了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941.79公斤,打破海南历史最高纪录。
“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经常有人问我,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其实谈不上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首先,知识是基础,是创新的基础。
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你是个文盲,是不可能成功的。
“知识就是力量”,道理大家都很明白。
我认为在知识方面不一定要博古通今,成为一个学问家,但是除了要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很熟悉以外,还应掌握一些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开阔视野。
要了解最新发展动态,因此你还要懂一些外文,在科学研究中我赞成标新立异,但大方向要把握好,要正确,一定要避免盲目性,以免走进死胡同。
过去有聪明人研究“永动机”,这违反了能量守恒的自然规律,走向了死胡同。
第二点,是汗水。
任何一个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深入细致的实干和苦干。
育种研究是一门应用科学,要到田里去干,肯定要流汗。
我们在攻关的时候,在水稻生产基地每天都背上一个水壶,我带两个馒头,中午下田,顶着太阳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流了很多汗。
虽然很辛苦,但是我乐在苦中,因为有很强的希望在激励我。
我培养学生,第一要求就是要下试验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培养你,我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
第三,要有灵感。
我的体会是灵感在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中,具有几乎相等的重要作用。
灵感来了,一首好诗、一首好曲就来了,没有灵感,挖空心思、搜肠刮肚也写不出。
什么是灵感?我体会它是以思想火花的形式出现,一闪就来了,但一闪又过去了,你要是去找可以找到,往往是由一种外界因素诱发产生。
我体会到,灵感是知识、经验、思索和孜孜追求综合在一起的升华产物,它往往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突然产生,擦出火花来。
1997年,我到江苏农科院观察他们培育的新品种时,其中有一个品种形态吸引了我,我突然一闪念,领悟出了超级杂交稻的株型模式,现在这个模式已经在选育超级杂交稻品种的实际工作中运用。
美国的《science》(《科学》)杂志十分关注,刊登了这个模式,加以介绍。
其实那“一闪念”就是灵感。
我奉劝从事科学研究的同志,要及时捕捉和运用在探索中孕育和迸发的灵感,做“有心人”,及时捕捉思想火花,不要让它闪丢了。
第四是机遇。
雄性不育野生稻的发现,为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
有的人说我们发现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是靠运气,我看这里是有运气存在,但是不是单纯靠运气呢?我们在设计技术路线时,曾经构想“把杂交育种材料亲缘关系尽量拉大,用一种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
通过这样来突破优势不明显的关隘。
按照这一思路,我和助手到云南、海南去找野生稻。
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先生曾写下《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他在书中谈到,从统计学上看,发现雄性不育野生稻事件明显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可是这种奇迹居然发生了。
他还列举科学史上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巨大作用,如弗莱明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时,观察到无意飘落的青霉菌可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由此他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爱德华·詹纳看到挤牛奶的女工免出天花,从而发明了天花接种疫苗……这些发明创造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当事人不仅亲眼看到了这些事物,而且从内心领悟并很快抓到了这些事物的本质。
这就是科学研究工作的本质。
机会成就有心人,偶然的东西带给我们的可能就是灵感和机遇,所以我们说偶然性是科学的朋友。
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要透过偶然性的表面现象,找出隐藏在其背后的必然性。
2011.9近日,由中南大学校团委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办的“我的理想、实践与情操”百名院士百场报告会之袁隆平院士与中南学子畅谈学术研究、分享人生感悟。
谈人生:找准方向才能成功:当袁隆平院士的某些研究陷入思维定势的时候,他想到的就是创新。
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要创新,找新目标,走新路子。
袁院士说道,当时反对研究杂交水稻的人很多,但是他认为杂交优势在生物界是一种普遍现象,小到细菌,大到人类都是如此,水稻也一样,但是有一条原则:大的方向是不变的。
方向错了,再多的努力也是白搭。
袁院士在研究杂交水稻和寻找雄性不育系的时候虽然经历了一些挫折,当时,包括高粱、玉米和洋葱在内的作物,植物界都已经有了雄性不育科系,他认为水稻也不例外。
所以说最关键的是进行可行性研究,不要走进死胡同。
执著的信念加上可行性研究才能做出成果,一意孤行的执著就是偏执,偏执是很难取得成就的。
谈挫折:我依靠的是执著信念: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袁院士希望同学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这就要求我们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做到洋为中用。
同时要把外语学好,要及时了解人家正在研究什么,紧跟学术发展的潮流。
袁隆平院士着重强调:“人家走在前面,引领世界,你还不思进取,闭门造车,那是万万不可的,这样只能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在讲到做科研时,他希望同学们不要怕失败。
怕失败,就最好不要去做。
他坦言在找雄性不育株的时候经历了很多挫折,几经起落,但是袁院士不断从失败中学习,依靠执著的信念,终于将那些过往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登上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