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会计读书笔记

管理会计读书笔记

管理会计读书笔记篇一:管理会计笔记1、管理会计的介绍:管理会计实质上是会计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它在企业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来看,会计学普遍认为,管理会计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50年代以后得到发展,至80年代已初步建立了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其基本框架包括: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两个部分。

从20世纪80年代起,传统管理会计向新型的现代管理会计过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西方管理会计开始传入我国,在这以后,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两条路线进行:一方面是对西方管理会计原理和方法的引进和吸收,另一方面是结合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原有的管理会计实践加以改进完善,使其同我国已变化的经济状况相适应。

从管理会计的定义来说,管理会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管理会计是以企业为主体,为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目标服务的信息系统。

广义的管理会计是为管理当局和企业外的非管理集团服务,解释实际和计划所必需的货币性和非货币性信息,其内容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

从管理会计的职能来说,管理会计的职能包括规划、控制、评价。

规划是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和信息,对重要经济指标进行科学的预测。

控制是指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使之严格按照决策预定的轨道进行。

评价是指事后根据各责任单位编制的业绩报告,评价和考核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

从管理会计的假设来说,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有: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时间价值假设、风险价值可计量假设、多种计量单位假设;具体假设包括成本性态可分假设、技术性假设、未来现金流量可确知假设。

2、成本性态成本性态是指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即成本如何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产生不同的变动。

这里的成本是企业为取得营业收入而付出的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

业务量指生产经营期内投入或完成的经营工作量的通称。

成本按性态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混合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相关范围内,成本总额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项目。

固定成本具有总额不变性和单位成本的反比例变动性的特点。

单位固定成本与业务量的乘积等于一个常数,即单位成本与业务量成反比关系。

固定成本的习性模型:总额的习性模型,y=a,单位固定成本的习性模型,y=a/x。

固定成本中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

固定成本按支出数额是否受管理当局短期决策行为的影响,可以分为:酌量性固定成本、约束性固定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是指通过管理当局的短期决策行为可以改变其支出数据的成本项目。

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指通过管理当局的短期决策行为不能改变其指出数额的成本项目。

变动成本是指一定相关范围内,成本总额随业务量的增减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项目。

即当业务量发生一定比例的变动时,相应的变动成本也会随之发生相同比例的变动。

变动成本具有总额的正比例变动性和单位额不变性的特点。

变动成本的习性模型:总额习性模型,y=bx,单位变动成本模型,y=b。

变动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按产量法计算的折旧费,期间费用。

变动成本也可分为技术性变动成本和酌量性变动成本。

混合成本是指全部成本中介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随业务量变动又不与其成正比例的那部分成本。

混合成本可以分为半变动成本、半固定成本、延期变动成本、曲线变动成本。

半变动成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固定的基数,类似于固定成本;另一部分是在此基数上随着业务量的增长而增加的成本,类似于变动成本。

半固定成本(阶梯式固定成本)相关范围内的成本总额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但是业务量一旦超过相应的范围,成本总额便会发生跳跃性的变化,继而在新的业务量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

延期变动成本指在相关范围内成本总额不随业务量变动而变动,但当业务量超出这一范围后,成本总额将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发生相应的增减变动的成本项目。

曲线变动成本是指在一个不变的基数上,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两者之间不能严格的保持正比例关系,而是非线性的曲线关系,可分为递减曲线成本和递增曲线成本。

划分成本性态的作用:1)是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法的前提条件:变动成本法是将企业一定时期发生的所有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再将与产量变动成正比例变动的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而将于产量变动无关的所有固定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处理,进行成本形态分析,正确区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是进行变动成本计算的基础。

2)成本形态分析为进行本量利分析提供了方便:本量利分析师管理会计基础分析方法,在分析中需要使用反映成本形态的成本函数,对过去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3)是正确制定经营决策的基础: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必须要正确区分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在“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大多数属于非相关成本,变动成本大多数属于相关成本,所以进行短期经营决策的关键是将成本按其形态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4)正确评价各部门工作业绩的基础:变动成本的高低,可以反映出生产部门和供应部门的工作业绩,固定成本的高低,一般不是基层生产单位所能控制的,通常由管理部门负责,可以通过指定费用预算加以控制,因此??成本形态存在的问题:1)相关范围的限定,有一定的假定性:2)变动成本与产量之间完全线性的假定不符合实际成本性态相关范围假设:业务量的相关范围、相关时期、大环境3、混合成本的分解:将混合成本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再分别纳入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中。

定性分析方法有:账户分析法、合同确认法、技术测定法。

数量分析法有:高低点法、布点图法、回归直线法。

账户分析法:根据成本项目的账户性质,根据经验判断,将与变动成本较为接近的划入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较为接近的划入固定成本,而那些无法判断的,则可通过一定的比例将他们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合同确定法:根据企业与供应单位所订立的合同中关于支付费用的具体规定,来确定费用性态。

所有类型的混合成本和总成本的公式一样,用y=a+bx表示。

技术测定法:根据生产过程中各种材料和人工成本消耗量的技术测定来划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方法。

与产量有关的部分划分为单位变动成本,与产量无关的部分汇集为单位固定成本。

高低点法(两点法):单位变动成本=(最高业务量的成本-最低业务量的成本)/(最高业务量-最低业务量),进而将混合成本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注意:是以业务量来选择最低和最高,而不是以成本的最低和最高)散布图法:若干期业务量和成本的历史数据标注在用业务量和成本构成的坐标图上,形成若干个散布图,然后根据目测画一条尽可能接近所有坐标点的直线,并据此来推测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回归直线法:根据最小平方法,计算出最能放映成本变动趋势的回归直线方程。

(总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4、本量利分析法即成本—业务量—利润依存关系分析,是指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量化的模型解释企业一定时期内的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基本公式:销售额-成本总额=利润本量利依存关系分析主要研究:不同销售水平下,可以取得多少利润;要取得一定数额的利润,销售量需要达到多少。

计算利润的基本公式:利润=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1)实现目标利润销售额的数学模型:目标利润=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销售量=(目标利润+固定成本)/单位贡献毛益,销售额=(目标利润+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2)有关因素变动对利润的影响:减少固定成本、减少变动成本、提高售价、提高销售量,要改变哪部分则设该部分为未知,用目标利润的公式求得。

(3)综合计算各个有关因素变动时的影响:销售量=(目标利润+? 固定成本)/? 单位贡献毛益;销售额=(目标利润+? 固定成本)/(1-? 单位变动成本/? 单价)其中?是指原值加上变动之后的值1)贡献毛益总额=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单位贡献毛益*销售量;单位贡献毛益=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位贡献毛益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销售可增加的毛益)利润=贡献毛益总额-固定成本总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贡献毛益率=单位贡献毛益/销售单价=贡献毛益总额/销售总收入变动成本率=单位变动成本/销售单价=变动成本总额/销售总收入贡献毛益率=1-变动成本率2)经营杠杆是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销售上较小幅度的变动引起利润上较大幅度的变动的现象。

经营杠杆率=利润变动率/销售变动率(指利润变动率相对于业务量变动率的倍数)5、盈亏临界点的预测分析单一产品盈亏临界点、多种产品盈亏临界点、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盈亏临界点作业率(1)单一产品盈亏临界点的计算:本量分析法、贡献毛益分析法、图示法(单一产品的用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反映)本量分析法: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单位贡献毛益;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固定成本总额/贡献毛益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销售单价贡献毛益分析法: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单位贡献毛益;盈亏临界点销售额=保本销售量*销售单价=固定成本总额/贡献毛益率图示法:通过绘制盈亏临界图来放映企业盈亏临界点的情况。

(本量利式盈亏临界点图:总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的交点处业务量即临界点销售量)(贡献毛益式盈亏临界点图:总收入线、总成本线和变动成本线组成,变动成本线从原点出发,与总成本线有相同的斜率)(2)多种产品盈亏临界点的计算:综合贡献毛益率法、加权综合贡献毛益率法、分算法、联合单位法(多种产品的用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额反映)综合贡献毛益率法:综合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固定成本/综合贡献毛益率;综合贡献毛益率=各产品贡献毛益之和/各产品销售收入之和;各种产品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额=综合盈亏临界点销售额*该产品占总销售额的比重盈亏临界点销售额=综合盈亏临界点销售额*该产品占总销售额的比重。

加权综合贡献毛益率法:综合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固定成本总额/综合贡献毛益率;综合贡献毛益率=∑(各产品的贡献毛益率*该种产品占总销售额的比重);各种产品占总销售额的比重=各种产品的销售额/∑(各种产品的销售单价*该种产品的销售量)(全部产品的总销售额)分算法:将除了专属成本外的固定成本按一定的标准(如销售额、产品重量、长度、体积、工时、边际贡献或材料耗用量等)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每种产品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在汇总得到综合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各种产品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额。

联合单位法:掌握多种产品的产销实物比例,将多种产品组合成单一的联合单位产品,确定每一联合单位的单位变动成本,计算联合单位产品的盈亏临界点额销售额,最后再确定每种产品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和销售额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