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建筑规律的发展是客观的,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名族文化,传统观念,生活理念以及建筑价值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中西方的建筑有着严格的差异。

在建筑研究中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纵横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传统建筑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形态,在对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传统建筑异同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差异。

一.xx西方建筑布局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讲究的是对称的有规律的走向,传统中国的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采用均衡对称方式的前提下,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其实中国传统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有着对称的和谐之美。

西方的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

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广场式”的。

庭院的内敛性,是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之个性的体现;广场的开放性,是西方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他的布局也体现了不同的名族文特征。

二.xx西方建筑结构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独特的单体造型,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对称,黄金风格等多种的艺效果,而在中国的建筑结构上,庞大的屋顶当然需要承托的构件。

中国的工匠采用了一种名叫斗拱的小木块构件。

“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零碎小块木料拼成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坊上,支挑着申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西方的传统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显示宏伟壮观的景象。

西方传统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

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

从外表看,西方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

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从而体现出建筑设计者的另一番风采。

三.xx西方建筑材料上的差异: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

中国人将土、石用在基座与墙体上,而西方人则将木用在部分建筑的屋顶上,中西方都将土用为砖、瓦。

建筑材料选择上的习俗差别,是由文化差异决定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使得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表达着不同的思想和情感。

也体现着不同的人文文化传统,不同的理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这以建筑的关键。

所以,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建筑便成了全靠石头建造的柱子支撑。

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树干”那么屋顶则是其“花和叶子”。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传统建筑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木材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木柱,屋顶等。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等等。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也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如挡风,引光,避雨等。

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因为这些细节方面的不同往往正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四.中西方建筑本体认识的差异: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

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

中西建筑哲学的差异体现在人与建筑的关系上,空间与实体互为转化的关系中。

西方古典建筑偏重实体,千变万化,而空间衍变较少、较单调。

中国传统建筑虚实并重,实体上空间上都很丰富,气象万千,尤其是民居及其园林与皇室宫苑。

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思想,体现在建筑中,与西方人与物截然两分观点相迥异。

最显著的是中国古建筑的功能通适性、空间灵活性,充分适应人的生活变化,与人相融合。

加之天井、院落、庭园及通楹排窗、走廊……及风水选择与安排,人、建筑空间与自然之间水乳交融。

如中国传统建筑重视功能的通适性,住宅、书院、茶肆、旅馆等同时并存,适应不同的使用需要。

西方古典建筑则比较重视几何构图、强调建筑的雄伟绮丽。

如伦敦格林威治皇家医院庄严豪华,却有近半病房是兼作走廊的大统间,院极大如检阅场,在前院陈列巨锚,俨然海军博物馆。

又如欧洲教堂一般极尽高大深遂之能事,远非人的尺度。

再如中世纪连排式商店公会及市井住宅,多狭长又无天井,山面窗小,内部使用非常不便,而山墙雕饰彩绘丰富,重在从外观赏。

五.xx西方建筑实践观念的差异:中国人基于一种整体本体的思考,理性趋于具体化。

而西方人则趋于抽象化。

所以我把中国的理性主义叫作具体的理性主义,把西方的叫作抽象的理性主义。

中国人强调社会意识,可是注重如何在集体社会中进行人格修养,来和社会意识相适应,不致于遭到批评。

这就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以保护自身为目的的个人主义。

西方的实用主义是功利的,他们追求个人的功利,也认为个人的功利追求最后和整体(社会)的功利是一致的。

西方古典建筑中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清真寺、哥特式教堂等。

中国主要建筑大多是宫殿,供活着的君主居住。

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

不是高耸如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的、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让人产生恐惧感的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

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数、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

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

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万里长城,虽无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是完全雷同的。

中国传统建筑的构图体现了简洁实用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如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和装饰,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汉以后),使这个本应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体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效果。

而西方古典建筑为了强调神的权威或者为了体现人定胜天的气概,将塔楼、柱廊建造的高耸入云,远离人的尺度,震慑人的心灵。

六.xx西方建筑价值观的差异:中国建筑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

同时,中国传统的建筑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

中国的深山古寺虽然围墙内部建筑势态各异相向,外部则总是趋于平静,故称深山“藏”古寺,“托体同山阿”。

主体建筑往往建在距山顶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尺度一般也不大,若建筑用地不平坦,建筑则依山就势建成台阶状。

这就与欧洲城堡在情趣上是向背的。

因为中国传统建筑是帮助人们选择更好的视点来欣赏自然,并非是炫耀人工技巧。

同时,中国的建中体现着中华名族的性格特点含蓄,有着和谐之美。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之上诉六点均为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二维的平面和三维的立体结构,重视的是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

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

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

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

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与神庙,便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

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贵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死后永久保存肉体,便可在天国求得永生。

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时均要为自己营建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

金字塔与我国古代王陵绝然不同,它不带有“入土为安”的阴柔之美,也不在深埋地下的地宫中去创造宛若人世间的富庶华丽生活的地下天堂,而是以最简明有力的几何形式,集中表现出一种与世长存的永恒主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