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9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部分答
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萧红
答:萧红,中国现代女小说家,也是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
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萧红的中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
其他代表作有《呼兰河传》、短编小说集《再牛车上》等。
2.公安派
答: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其中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在创作上,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但也有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
3.审美意象
答:文学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实际上也可分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不够充分
的意象;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充分的意象,即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4.总体文学
答:一切文学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探讨文学创作、文学活动、文学历史等一切文学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早期的比较文学理论家曾经提出“总体文学”(La litterature geaerale,又译“一般文学”)的概念,原意是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等,是诗学和美学的总称,实际上就是文学理论、文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不过它要求从多国的文学现象中来探讨一般规律。
5.远大前程
答:《远大前程》又译《孤星血泪》,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晚年写成的教育小说。
故事背景为1812年耶诞节前夕至1840年冬天,主角孤儿皮普以自传式手法,叙述从7岁开始的三个人生阶段。
此小说贯彻了狄更斯文以载道的风格,透过剧中孤儿的跌宕起落,表达他对生命和人性的看法。
该小说自1860年12月到1861年8月连载于作者制作的周刊《一年四季》,百年来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舞台剧。
二、简述题(每题l0分)
1.沈从文的散文对中国古典散文的继承。
答:略。
2.结合具体作品简述贝克特小说和戏剧的特色。
答:塞缪尔·贝克特,20世纪法国作家,创作的领域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
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
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小说创作
贝克特在小说和戏剧上追求新表现形式的先锋,继承了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的文学传统。
贝克特的小说在结构上独树一帜,大多采用一种环形封闭的结构,情节不断繁衍而又不断消解。
主要情节被不断打结和扯断,直至被叙事彻底解构。
总体来看,贝克特的小说创作取得了一些成就。
可是由于语言和结构实验走得过于极端,使得他的作品成为很难解读的私人写作。
(2)戏剧创作
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剧作里塑造的人物都是些病态、丑恶的流浪汉、瘪三、残废者、老人。
从《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汉,《最后一局》中的4个残废人,汉姆和他的缩在垃圾桶里不时探头出来觅食的双亲,到《美好的日子》里埋在沙土中的老妇温尼,都是些丧失“自我”、徒具人形的人。
一方面呼号“自我”的不存在,一方面又在探索寻找“自我”。
他在剧作中一再表现的另一个基本命题,即人在死亡面前束手无策,人生荒诞绝望,只能无可奈何地走向死亡。
尤内斯库的剧作描述了现实的荒诞、人格的消失、人生的空虚和人的存在无希望无意义。
阿达莫夫剧作中的人物几乎全是还原为人的原型的人,旨在揭示物质文明的残酷而又冷漠无情。
热内的剧作最突出的特点是美化罪恶,使邪恶成为美德,视黑暗为光明的化身,把地狱变为天堂。
他笔下的人物全是正常社会之外的人,并表明人世间现存的一切都是梦幻和骗局。
3.简述西方诗史之争及其内涵。
答:略。
4.简述老子“大音希声”及庄子“至乐无乐”的内涵。
答:“大音希声”出自《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即:无形无声,听不见,闻不到,却是一切有声之乐之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二是,《老子》以“大音”来排斥和其相对的“五音”,以无声之乐来排斥有声之乐,以达到取消一切有声之乐的目的也是可以看到的。
三是“大音希声”提出的追求自然的思想,也是有助于音乐的自由发展。
“大音希声”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
“至乐无乐”出自《庄子·至乐》,是庄子哲学中一种无所谓快乐的“忘我”境界,是一种超出世俗快乐之上的逍遥于天地的最快乐境界。
庄子认为俗人所茫然追求的好色、佳音、美食等都不是最大的快乐,它们只是暂寄于身的外物,也是人们欲望的体现,我们无从把握。
最大的快乐即是“无乐”,没有世俗之乐,保有宁静淡泊的心灵,保持自我,才能达到至乐的境界。
老子“大音希声”与庄子“至乐而乐”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自然淡泊的思想,老子与庄子这种追求人的自由发展,追求超出自然之外的忘我境界对我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但丁的《神曲》以其意旨高远、结构宏伟、博大精深而著世,你认为中国是否有类似的作品,若有,请比较论述之。
答:中西方两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和但丁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面临的政治遭遇和具有的才情学识的惊人相似,使他们的作品《离骚》和《神曲》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都具有相似之处。
表现在两部作品都是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的产物;都塑造了具有深刻内涵的自我形象和美人形象;都采用了梦幻文学的形式和比喻象征的表现手法。
但二人所处的文化传统和个人性格气质等的差异,在这些相似之中又有些区别。
2.结合《金瓶梅》的人物、环境述其特色。
有人称其有自然主义描写倾向请结合西方自然主义文学具体作品论述之。
答:略。
3.题大致内容是先引用了一句一位西方著名学者的观点:西方美学和哲学关系紧密之类云云。
结合上述观点试论述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例举其中一派即可)。
答:略。
4.结合文学史论述创造性误读的合适性。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