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完整版)2019最新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化学
(完整版)2019最新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化学
▪ 居住街坊理论
• 原苏联在20世纪40~50年代建造的居住区,大量采 用了居住街坊的布置形式。
• 居住街坊的规划布置,以满足街坊内居民生活居住 的基本要求为原则。街坊内除居住建筑外,还设有 托儿所,幼儿园,商店等生活服务设施,成人和儿 童游憩、运动的场所和绿地。居住街坊的用地面积 一般为2~10万平米 。
• 其核心思想为:
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
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 的支持性。
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 的和谐性。
二、我国的居住区建设实践
▪ 传统的大街——里弄
• 由街,弄、里三级组成,街两侧的分支就是弄,一 般情况下不通机动车,弄两侧的分之就是里,一般 是死胡同式的。
•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
项目 一、居住区用地(R) 1 住宅用地(R01) 2 公建用地(R02) 3 道路用地(R03) 4 公共绿地(R04)
二、其它用地(E)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
面积(公顷) ▲ ▲ ▲ ▲ ▲ △ △
所占比例(%) 100 ▲ ▲
人均面积(㎡/人) ▲ ▲ ▲
▲
▲
▲
▲
—
—
—
—
• 居住区用地构成比例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整体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
▪地方性与时代性原则 ▪超前性与灵活性原则
二、用地规模与组成
▪ 居住区的规模
• 根据2002年修订的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 计规范》(GB50180-9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 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居住区
小区
•其他案例
国家安居工程和城市住宅 小区建设试点分布图
•北京回龙观 •经济适用住房居住区规划
三、现代居住区发展趋势 生态化 人文化 智能化
•“世纪英伦”规划篇
•星月城”居住区概念性规划
•杭州全市居住区建设规划
back
第二节 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要素
▪ 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 用地规模与组成
▪ 综合居住区
随着城市的扩大, 居住区作为纯粹的 “卧”区却带来难 以解决的交通问题, 人们不得不花费大 量的时间和精力在 往返的路途上。
工作、居 住、生活 综合区应 运而生
▪ 新城市主义运动
•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发展规划领域出现了 “新城市主义”这个新的城市发展规划理念
• 主张借鉴二战前小城镇规划的优秀传统,塑造具有 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以人为本的社区,以此取 代“郊区化”模式的蔓延,实现社区与城市及周围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居住街坊示意图
1-办公;2-商场;3-小学;4-托幼;5-锅炉房; 6-2层并联住宅;7-3层住宅;8-绿地
▪ 小区规划理论
• 居住小区基本特征为:
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与自然界线划分,不被 城市交通干道所分割。
居住小区的规模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 限,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的 上限。
居住小区内设置一套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设施,除学校 机构外,其它小区公共建筑可以集中设置公共中心,也可 分散或成组布置。
居住小区内的道路应形成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封闭 性,避免将城市干道上的 机动车交通引入居住小区内。
居住小区要有一定面积的公共绿地,开辟绿化良好的户外 活动空间和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 。
1.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道路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
以保持内部的安静与安全,和低交通量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
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 的为3000 ~ 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它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放 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 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公里)。 6.邻里单位内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 例:北京复兴门外住宅区,上海曹阳新村
▪ 改革开放后的探索与发展
而后,国家又实行了小康住宅 示范工程、国家康居示范工程
1990年代开始实施名为国家安 居工程的房改示范工程
198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推进 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工作
•例:北京恩济里小区
•例:国家安居工程和 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 点分布图
用地构成 1.住宅用地(R01) 2.公建用地(R02) 3.道路用地(R03) 4.公共绿地(R04) 居住区用地(R)
居住区 50~60 15~25 10~18 7.5~18
100
小区 55~65 12~22 9~17 5~15
100
组团 70~80 6~12 7~15
组团
户数(户) 10 000~16 000 3 000~5 000 300~1 000
人口(人) 30 000~50 000 10 000~15 000 1 000~3 000
▪ 居住区用地指标
• 人均居住区用地指标:每个居民所拥有的居住区用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面积( m2 /人)。《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 准》规定,此项指标一般控制在18~28 m2 /人。
• 沿街布置商店、旅舍、作坊等公共性的和生产性的 建筑,它的后面是布置成片的二、三层或一、二层 联立式住宅,属低层高密度类型,住宅的长边垂直 于弄,两排住宅之间就是里。
▪ 借鉴邻里单位与小区理论的实践
• 上世纪50年代初,一些大城市曾借鉴邻里单位的规 划手法来建设居住区,居住区内设有小学和日常商 业网点,住宅多为2 ~ 3层,成组布置,有点线面结 合的绿化用地,比较自由灵活。还有的居住区设计 则参照并移植了居住街坊的规划模式。
第十一章 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
▪ 居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 ▪ 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要素 ▪ 居住区各类用地规划布置 ▪ 居住区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
▪ 西方居住区规划理论 ▪ 我国的居住区建设实践 ▪ 现代居住区发展趋势
一、西方居住区规划理论
▪ 邻里单位
• 1929年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提出六条基本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