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县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为了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关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县教育健康发展,现就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课堂为主阵地,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为重点,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为宗旨,特提出《“三学两为”回归本位课堂教学模式》总体框架,即坚持“学为中心,教为主导”原则,以“乐学、会学、创学”为主线,实现小学健康课堂、中学有效课堂、高中高效课堂,增强课程改革实施能力,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促进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
二、目标任务回归教育本位,坚持“学为中心、教为主导”原则,以“乐学、会学、创学”为基本架构,以不同学段为构建重点,根据学校实际、学段特点、学科特点研究课堂教学模式。
(一)小学阶段重点构建健康课堂。
根据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的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构建具有小学特色的健康课堂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让课堂焕发出生活的活力。
关心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二)初中阶段重点构建有效课堂。
遵循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点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明显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为高中阶段输送更多的优秀学生,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三)高中阶段重点构建高效课堂。
遵循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的规律,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真正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启迪智慧的乐园。
关注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向高校输送的优秀人才数量明显增加。
三、实施步骤(一)研究学习,确定试点阶段(2014年2月—2014年4月)1、研究课堂,明确重点。
回归教育本位,就是要回到教育的本真状态,回归到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上去。
它不是倒退,而是谋求另一种发展方式。
回归“素质本位、人格本位”,尊重和关爱学生,激发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启迪心灵、健全人格,使他们在成长中追求“有灵魂的卓越”,而不是沦为考试机器、高分低能者。
回归“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本位,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类别不同,设计教学流程、运用教学方法、采取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手段也应不同,必须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展开。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健康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都是自主合作的课堂,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都是“生命”“活力”课堂,要以学生乐学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都是自然和谐的课堂,要顺势活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追求课堂要素之间的自然协调。
在上面共性的基础上,健康课堂偏重于心理健康和快乐学习;有效课堂则注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能力、意志、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发展;高效课堂更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具有创新精神。
三种课堂都要坚守“学为中心,教为主导”原则,丰富“乐学、会学、创学”内涵。
学为中心:要求遵循课堂时间以学生为主,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操作实践以学生为主,总结提炼以学生为主。
教为主导:要求教师在学生不足时为其补充,在学生有困难时为其引导,在学生有收获时为其肯定,在学生有亮点时为其张扬,一句话,教为学而导。
“乐学”。
乐学是一种绿色课堂。
心态平衡,劳逸结合,学有所用,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巧妙分解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发挥学生主动和能动性,实现“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
“会学”。
教师教给方法,运用“引导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方法,由学会到会学;“创学”即创新学习,一是强调“新”即新的思维、新的发展;二是强调“疑”,即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三是强调“放”,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四是强调“动”,即动手实践。
它以教材为依托,挖掘教材的背景,提供学生“再创造”的机会,优化教材内容,跟上时代的发展;加强内容的应用,让学生有机会动手实践。
各学校要认真研究课堂,明确重点,丰富要素内容。
2、宣传发动,确定试点学习市教育局《关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确立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思路,结合学科学段特点,建立学科教学科研骨干团队,倡导以“学位中心、教为主导、乐学、会学、创学”为理念的优质课堂教学模式。
确定一批课堂改革试验点(校),按每学段、每学科都有改革试验点(校)的要求,全县小学、初中、高中分别确定2~8所试点学校,县教研室教研员分别到各试点学校驻点,指导试点学校教研和课改工作,县直各学校全部要参与实验。
各实验单位要在学习、借鉴先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本校(学科)课堂教学进行全面调研、科学论证,结合实际,制定出适合本学校(学科)的具体实施方案。
各乡镇也要确定一批课堂改革试验点(校),并按要求开展实验。
(县试点学校及驻点教研员安排见附件1)(二)学校探索,科学定位阶段(2014年5月~6月)县教研室全体教研员,试点学校校长、相关负责人.优秀一线教师和学生小组长,分期分批集中培训,切实理解市教育局《意见》精神实质,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目标,形成共识。
适当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透彻理解他们在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典型范例,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初步建立优质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各学校要通过多种校本研训形式,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四个改变:“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
(三)示教研讨,创建模式阶段(2014年9月~2015年7月)试点学校通过全员参与听课、评课,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总结,规范课堂教学流程,形成各具特色的优质教学模式。
一是规范教学流程。
学校设计、实践、总结适合学科特征的教学模式基本框架,依据教学模式基本框架规范课堂教学流程。
二是学校示教活动。
以学科组开展教学模式示教活动,县教研部门、乡镇教研人员要多深入学校进行指导,组织教师观摩研讨,实践和总结优质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文本总结材料。
三是研究和实施优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优质课堂教学模式特色。
四是聘请专家会诊,筛选一批课堂要素自然和谐、课堂教学效益好的符合“学为中心、教为主导”原则,以“乐学、会学、创学”为基本架构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四)优化模式,推广应用阶段(2015年9月—2018年12月)各实验学校在县优选模式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研究健康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特点,紧扣“三学两为”回归教育总体模式,结合学校实际探究、修改、提炼,进一步优化模式。
推广优质课堂教学模式,要在规范实验学校的教学流程的基础上,要求广大一线教师,由模仿逐渐到创新特色转变,使课堂教学改革实验逐步由形似达到神致。
提倡教师创新,形成教师个人教学风格。
一要召开实验现场观摩会,展示教改成果,整理、归纳研究资料,总结自己的特色教学模式,推介高水平、高效率的优质示范精品课例。
二要分步铺开,有序推进。
按照“全体教师参与,优秀教师示范”的原则,从2015年9月起,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学科和学校加入本次课堂教学改革的行列,到2018年9月全县在全县中小学范围内全面铺开,稳步推进。
四、机制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组织领导,夯实领导责任,统筹规划,科学推进,县教育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普教股、教研室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工作。
教育局长负总责,班子成员要成为课堂改革的助推手,一是深入乡镇争取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二是协调各方关系争取环境支持,三是想方设法给予科研经费支持。
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健全制度,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落实改革主体。
各中小学校作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者,要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有责任担当,有先进的课改理念,有坚定的课改信念,做课改的鼓动者、实践者和引领者,逐步构建起催人奋进的工作机制和评价机制,深入课堂研究课改,深入教师促进课改,走上讲台引领课改,加大经费投入支持课改,不断优化教学模式,确保课改稳步推进,实现教育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
学校领导班子要带头更新教育理念,率先垂范,有效指导;教师要主动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深入学习、认真实践,适时反思,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全体师生要提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身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效益的提高要作为学校班子成员晋升的主要依据。
(三)健全支撑体系。
教研部门要精心研究,科学设计,借鉴成功经验,探索建立适合当地发展的课堂教学形态和新模式,不断强化研究和服务职能,为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交流学习提供平台,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专家引领和专业指导。
驻点教研员要切实做好驻点学校(学科)的指导和引领工作,及时总结宣传推介好的作法和经验。
(四)强化条件保障。
要在地方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加强对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条件保障。
采取有力措施,因地制宜地解决好教师编制,新增课程老师配备、职务聘任等问题。
要根据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及时补充、更新专用教室、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
(五)建立激励机制。
教育局和学校要有专项科研经费,用于奖励学校和教师,用于外出学习、专题研讨、经验成果。
教研部门、县直学校、乡镇中心校要围绕课堂教学改革,组织开展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教育教学论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评选、交流活动,每年定期开展优秀课例征集评选活动或课堂展示观摩活动,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并对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六)建立评价机制。
根据方案,各试点学校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标准,从教学结构的合理性到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状态、自主合作、交流展示、能力提高等维度对教师课堂实行多元评价。
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由注重结果终结评价向关注实验过程及时评价转变,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方案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和方法,使不同学校得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评价。
教育局依据课堂改革标准对各学校进行整体评价,凡改革不力的学校班子成员不得晋升提拔,不得评优评模;凡不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师不得评优评模和晋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