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觉传达设计-标志的设计技法

视觉传达设计-标志的设计技法

• “地”为负形。负形是虚形,其形象不能够独立存在, 必须依赖周围的衬托才能显现出来,是非正常的,变 相的。
习惯视觉对图形和底子的确定具有一定的规律:
1 位于视野中部者易于确定为图形。 2 被包围者比包围者易于确定为图形。 3 小的形态比大的形态易于确定为图形。 4 对称比非对称易于确定为图形。 5 处于水平和垂直方向者比倾斜者易于确定为图形。 6 识别程度高的易于确定为图形。 7 异质形态比同质形态引人注目。
• 3写真法 • 是对主体如实地描绘。
• 4综合法 • 同时采用前两种以上的技法。
(二)标志图形的装饰技法
• 1 主饰
①线条装饰 是主饰中常见的装饰技法,用线条装饰标志主体, 由于错视觉会使人感到标志更加纤巧秀丽。 ②图形装饰 是在主体上饰以某种寓意图形,从而明确标志内 涵,从构图上看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变形装饰 是把主体的图形改变成为某种具象形,使图形更形象化。
• 优点:由于共用减少了图形中的设计要素,所以具有 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作用,简洁性,整体性也得到 了极大的加强,并在形成趣味中心的同时,提高了阅 读的速度。
• 缺点:易造成造型要素各自形态特征及相对独立性的 丧失,从而降低其识别性和阅读性。
• 改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持或加强形态要素各自的造 型特征及相对独立性。
• 缺点:使用不当时,会造成设计的琐碎感,导致图形 视觉冲击力的降低。
• 注意:在构成要素的数量和间隔上根据设计的主题的 要求严格控制和把握,做到在比例上恰当,在数量上 以一当时,以少胜多,从而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
(一)波纹
1 水波波纹
2等线波纹 等线波纹的线条宽度相等。各线条之间的宽度也相等。
对称的形式可分为:
1、反射对称 将一个图形按其一侧的轴线旋转180度后形成的状态。 包括上下、左右、倾斜三种。
229
230
231
232
2、辐射对称 即多轴对称,三轴以上的对称称为辐射对称。 这种方式在一定意义上是增强注目性较为省力的 方法。
3、回转对称 由反射对称派生出的一种对称形式。 不同之处在于,在回转对称的形态关系中,对称轴 两侧的形态虽然等量、等形,但布局方向相反,构 成一种首、尾想望的回转动势。
巴西银行
1
2
3
二、对比
• 标志设计中的对比,是把点、线、面、体、大小、方向、 位置、空间、重心、色彩、肌理等某一造型要素中差别 程度较大的部分组织在一起,加以对照比较,互相衬托, 使各自的特征更加突出。
对比大致可分为:形状对比,大小对比,位置对比,黑 白对比,虚实对比,情感对比和色彩对比等方式。
(四)关系要素的和谐
• 1 、大小的和谐 • 2、方向的和谐 • 3、还有位置、空间等的和谐
四、渐变
• 渐变是一种不显著的、非根本的变化,是事物在数量 上的增或减。
• 由于渐变和谐优美,使得这一技法在标志设计中多有 运用。
• 但是应用不当易产生拖沓、生硬的感觉,因此要把握 好变动节奏的规律性,即渐变次数的多少与比例。
反复的形式可分为单纯反复和变化反复:
(一)单纯反复 单纯反复是指某一造型要素简单反复出现,从而产
生了均齐的美感效果。
(二)变化反复 变化反复是指一些造型要素在平面上采用不同的间
隔形式.使反复不仅具有节奏美。还具有单纯的韵律美。
对于单纯反复和变化反复的使用,要根据表现形式的 目的而定,如要求标志质朴、端庄,则采用单纯反复形式; 如要求标志活泼、欢快,则采用变化反复的形式。
• 但是,处理不好也会略显罗嗦,从而降低视觉冲击力, 因此,在运用变异时要注意,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 变异部分的数量不应超过一个单元的数量;尽量降低 重复部分(即非变异部分)的数量,使其控制在2-3个 或再多一些。
变异大致可分为:
(一)形状变异 1 变形 2 增补 3 减缺
198
(二)位置变异
和谐的形式可分为: (一)点的和谐
(二)线的和谐
• 线可以分为直线系和曲线系。 • 直线系可进一步分为几何直线和自由直线; • 曲线系也可进一步分为几何形成,因此和线相对应分别有直线 系形和曲线系形。
• 两种线系可进一步分为几何形和自由形。
• 2背饰
• 背饰主要是以各种块面几何图形衬在主图的背后,或 用线条几何图形把主图图围起来,从而使标志的外形 规整化。
• 3综合装饰 • 综合装饰即同时采用主饰和背饰的装饰方法。
作业(二)——标志设计(上)
• 根据所讲内容的技法与原则部分,分别提供15 个以上的不同手绘构思草稿。
• 要求: • 从具象表现形式(人体、动物、植物、器物、
第五章 标志的设计技法
一、反复
反复是相同或相似的要素重复出现 ,这种规律的 重复和条理可产生节奏感.并具有统一的秩序美、整 齐美。
反复容易被视觉所辨别,使人一目了然,并可在 视觉功能上加深印象,增强观者的记忆。但是,由于 它过于同一,节奏和韵律会使人感到乏味,单调,因 此要在单位形象的造型设计和编排的变化上下功夫。
螺线式
• 渐变虽是一种变化,但在变化过程中具有联 系和必然趋势——规律。这种规律往往以数列 等形式实现。
• 1 等差数列 • 2 等比数列 • 3 费波纳奇数列 • 4 贝尔数列 • 5 平方根矩形 • 6 阿基米德螺线 • 渐变的规律为总体组合规律。
五、突破
• 为了夸张图形或文字的某一部分。有意识地把其分布 在轮廓线的外侧,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引人注目, 称为“突破”。 突破的形式可分为: (一)上方突破
优点:造型简洁、明快,色彩单纯,耐人寻味,能给 视觉上带来一种变换的运动感。
缺点:运用不当时,易导致空间层次的混乱、主体形 象不鲜明。
处理方法:简化次要形体的造型,加强层次间的前后 关系。
正负翻转图形
正负翻转图形:在一个图形中,当“地”具备了成为图 的 条件时,图与地就会发生变化,图时而成为地,地时而 成为图,这种图与地界限模糊的现象,称为图与地的正 负翻转现象。正负图形的翻转能给处于衬托地位的负形 以艺术创造和新的生命力。
7穿插波纹
8圆弧形波纹
• 圆弧形波纹有同心圆、涡旋和弧线三种波纹形式。
(二)点群
1 数量 2 形状 3大小 4疏密 5虚实 6色彩 7组合
十三、立体 • 1、透视立体效果
• 2 反转实体的效应
• 有些双关性立体,往往会由于我们的着眼点不同而 产生实体的反转效应。
• 3组合立体的排列
交叉重叠
减缺
一个单元被另一个单元的局部所覆盖,覆盖单元的图形 不画出来,使其隐而不见,则被覆盖单元产生新的图形。
十、共形
• 共形,即在同一个图形中两个或多个造型要素共用同 一部分,在构成完整图形的同时,又形成局部图形各 自的完整。从整体上看,共用是一种巧妙的组合。
• 设计方法:在应用共用这一方法时,关键是共用部分 的选择与确定。
标志采用对比造型技法,具有鲜明、醒目和振奋人心的 特点,过分强调了对比的一面,则容易产生生硬僵化的 效果。但过分注意了调和的一面,则容易给人以平庸无 奇的感觉。因此在构图中,经常在某一部分运用对比技 法,而同时在另一部分运用调和技法,在两种技法的穿 插应用中取得多样统一的最佳效果。但是,对比形式标 志应该以对比为主,以调和为辅,要以辅助部分衬托和 突出主要部分。
• 有些组合立体的排列同时具有平面排列和空间排 列两种视觉效应。
• 4球状立体的凹凸
• 5不可实现的图形
十四、装饰
• 装饰是在标志设计表现技法的基础上进行装点修饰。 (一)标志图形的表现技法
1 线描法 用线条把标志图形的结构、轮廓的特征描绘下来。
• 2影绘法
• 抓住表现主体的轮廓和特征,用黑色或单色平涂出 主体的影像。影绘法的特点是概括力强,是标志设计 常用的一种表现技法。
3覆盖波纹
覆盖波纹是一组等线波纹覆盖在另一组由等线波纹 组成的图形上,从而形成虚度不同的两种色调。
4渐变波纹 5发射波纹
• 发射波纹是一种特殊的渐变波纹。从发射点开始,波 纹呈由窄至宽的渐变。
• 按发射波束来分,有单束、双束、三束和多束。
6交错波纹
• 把两组等宽波纹交错重叠,即可产生交错波纹。
1. 量的均衡
2.力感惯性
多数人右手的使用频率要大于左手。并习惯从左向右阅读, 因此在造型过程中要适当加强右侧图形,才能取得视感的 均衡。
八、反衬(正负形)
• 当我们看到一个图形时,必然会看到形的周围。成为 视觉对象的形,称为“图”,它周围的空虚地带称为 “地”。
• “图”为正形。正形是实形,其主体形象不需要依赖 于周围的衬托就能独立存在,是正常的,不变相的。
4、旋转对称 将单元图形顺向、等角、依同心轴 重复排列,所构成的有旋转动势的对称关系。
任何不规则的图形采用对称构图后,都会面目改观, 秩序井然,给人以庄重、稳定和整齐之美感。
七、均衡
• 均衡是两种要素的相互关系所显示的感觉内容由一支 点支持,并获得力学上的平衡。
力学和视觉均衡 单就平面图形而言,其均衡主要是视觉上的均 衡,即造型要素的形状、大小、重心、肌理和 色彩不尽相同,但在构图上要保持视觉上的均 衡,而不一定要求视觉均衡重心和力学均衡重 心相重合。
• 1 位变 • 2 剪离
(三)色彩变异
十二、幻视
• 幻视又称光效应,是60年代开始流行于世界的视觉美 术流派之一。
• 标志应用的幻视技法主要用波纹、点群和各种平面、 立体图形,进行非常整齐有序的规则排列来产生律动感、 旋律感、闪光感、凹凸感等可视幻觉。
• 优点:在闪烁的光感中充满了明晰的节奏感,流畅的 韵律感及空间的层次和体积感。
十一、变异
• 变异的形式,是在同一种造型要素的基础上产生的大 小、形状、位置、色彩、方向,变为另一种造型要素 (置换),同时发生大小、形状、位置、色彩、方向、 空间、质感、好坏、软硬等的突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