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英国相对衰落的时代的原因及启示

20世纪英国相对衰落的时代的原因及启示

英国经济从1870以后就出现了衰落迹象,而且这种相对衰落存在于整体绝对优势之中。

实际上,像英国这样的国家,如果不能保持领先的发展速度,绝对的落后就是迟早的事。

那么,英国相对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丧失了科技的优势。

麦格劳将工业革命分为三段,毫无疑问,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绝对领先者。

同其他依然停留在农业经济的国家来说,英国的变化是无与伦比的。

但据1851年的英国人口调查,农业依然是英国最大的行业,从业人口179万人,煤矿业和棉纺织业是当时的主要工业部门,分别有52.7万人和24.6万人;手工业者依然占很大的比例,比如鞋匠就有27.4万人,比棉纺织业的人数还要多。

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也被许多学者称为古典工业革命。

有的西方学者甚至指出:英国在1870年以前或许已经一直在快速地工业化,但它仍然是一种农业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工业化的进程。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虽然也有一些发明,如合成染料、贝氏炼钢法、蒸汽涡轮等,但内燃机、柴油机、汽车、发电机和电动机等多是德国人的发明或改造,美国发明了环锭纺纱机、打字机、白炽灯和电话等。

事实表明,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已不是英国;即使英国有一些新技术成果,也因思想保守而没有及时加以利用,墙内开花墙外红。

例如,英国人在70年代末发明了从廉价的铁矿石中提炼钢的方法,但英国却长期沿用旧的炼钢法,1886年和1893年,英国的钢产量分别被采用新办法的美国和德国超过。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电力、化工、石油、电器、汽车等行业,在这些领域英国都未能跟上。

19世纪最后25年里电力和电机产品在一些国家受到重视,但英国有运行良好的蒸汽机,因此英国人问:“煤价很低廉,它对于我的父辈一直很合用,现在我为什么要改弦更张呢?”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第二,未进行产业更新。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四大支柱产业是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它们是保住英国经济优势的几个关键部门。

但其设备到1870年以后都已经陈旧,英国没有及时进行更新换代。

虽然由于世界市场的扩大,英国依靠传统产业的还是能够保持低度发展,但所占市场的份额减少了。

对于像英国这样已经形成工业化规模的国家,企业的更新改造比新建企业的难度更大,不仅需要大量资金、先进技术,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

与此同时,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下,新的资本开始加速流向新兴工业部门,即电力、化工、石油、汽车等,谁在这些方面占优势,谁就取得了新的领先权。

英国在新兴产业上的研发方面大大落后了,新兴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低,其产值到1903年只占工业总产值的6.5%。

英国经济还有一个特点即对外依赖程度高。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资本输出迅速增加。

1865-1914年的英国投资中,英国本土投资只占30%,其他70%资金投在国外,其中,美洲占37%,已经超过了在英国的投资,欧洲占6%,其他国家占24%。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夜,英国依然是向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投资者,几乎占全世界投资总额的一半,位居第二的美国只占到19%。

资本输出的半数投在英国殖民地,这样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并可以远离欧洲大陆,降低投资风险。

但这种情况一方面制约了国内的投资和技术革新,第二方面造成国内一个庞大的食利阶层。

英国靠殖民地的无形收入保持着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称号,却掩盖了工业水平已相对落后的事实,抑制了工业发展的激情和活力,而且一旦发生世界大战就可能改变所有这些有利条件,无形收入会急剧减少,这在后来发生的两次大战中得到了印证。

第三,英国企业规模相对小。

英国是工业化的先行者,工业化初期主要依靠个人或合伙人办厂,规模就小。

而德国和美国一开始资本就集中,并依赖金融资本。

英国虽然也开始发展自己的垄断组织,组织银行投资,但英国银行更愿意将资金投向国外,即使向国内放贷,一般也是向铁路部门,而不是工业生产部门。

英国企业规模小,一旦国外大型企业发展起来,必然在竞争中处于下风。

德国是最早发展联合企业的国家,认识到联合企业的经济优势,英国建立垄断企业还是向德国取的经。

美国的垄断企业兴起于德国之后,但在规模上迅速超过德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企业规模在竞争能力方面越来越起作用,这成为英国世界贸易市场竞争的一大障碍。

第四,教育落后带来严重影响。

英国虽然有少数世界级的高等学府,但它的全民教育制度远没有其他国家健全,英国在教育方面远落后于邻国。

当时德国的大学教育堪称楷模,德国的科学家和学者都出自大学,它的大学首先与科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大学成为科学研究的根据地。

英国大学与此不同,其目的是培养绅士,而不是科学技术人才。

剑桥和牛津大学的毕业生更愿意在政府工作,而不愿经商或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据统计,1902年,德国有4000个化学家,大学毕业的占84%;而英国只有1500个,大学毕业生占34%,其中一半还是在外国上的学。

1900年德国6家最大的染料公司中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有350人,化学专家500人,而英国染料工业中雇佣的化学家只有30-40人。

第五,企业家精神丧失。

实际上,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往往在取得优势地位后多少会产生一些惰性,这一点在英国表现的更明显。

英国存在着轻视工商业、追求安逸、贪图享受、反对变革的贵族文化传统。

这种追求田园生活的绅士文化和民族特性,即使在工业革命中也一如既往。

而且,英国是一个向贵族看齐的社会,贵族更多的是与土地而不是与工业联系在一起的,当时人们认为:一个百万富翁用他的一半资产购买一万英亩土地,即使只获得百分之一先令的收益也是值得的,因为他已经成了一个“绅士”。

因此,工业家和商人在发财之后就会以贵族形象来重新塑造自己。

企业家以工商业起家发财,却以被取代了的贵族文化的价值观为其归宿,这真是一种讽刺。

第六,自由贸易的负作用。

英国已经失去经济领先地位时,自由贸易政策仍在长时期运行,这使英国产品在国外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英国对其他国家产品敞开大门,免征关税,而其他国家则对英国产品征收关税,甚至连帝国内部的自治领也是如此。

这样,那些后进的国家可以利用低价的产品冲击英国市场,同时拒英国商品于门外,从而保护本国经济。

如,由于实行自由贸易,大量美国小麦占领英国市场,造成英国国内农产品价格一降再降,大批农民停止耕种,农田荒芜,1872-1895年英国小麦播种面积减少了近3/5.我们知道,英国作为一个小国能成为世界最强国,关键在于它的创新能力,它在很长的时期中创造出许多新的制度,其覆盖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

正因为这些创新,英国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在一个多世纪里成为世界最强国。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落伍了,它未能跟上发展的趋势,相反安然自得、墨守陈规,失去了继续领先的机会。

将英国衰落的原因归结为一点,那就是英国丢失了引导世界潮流的能力,它一旦松懈,就不进则退。

换句话说,处在世界最前列的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它的创造力,否则便是衰落的开始。

一战前的英国经济开始出现相对衰落的迹象,但这种迹象还不十分明显。

一战加速了这个趋势,战争中,英帝国投入兵力950万,其中600万出自英国本土。

在战争中英军伤亡约80万,军费开支近100亿英镑。

庞大的军费开支造成财政赤字剧增,政府只能依靠增发国债和纸币来填补亏空,并停止黄金兑现。

英国在国外的投资损失了1/4,这些投资总额在战前达到40亿英镑,占国际投资总额的41%。

英国还不得不向美国借债,从美国的债权国变成了美国的债务国。

英镑地位发生动摇,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

战争中,英国被迫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转而实行对经济的直接控制。

此外,英国损失船只900万吨位,海军力量遭到重创,商船能力也下降1/3,战后,英国丧失了海上的霸主地位。

因为战争,金本位被中止,平衡财政被破坏,自由贸易政策受到侵蚀,而这些就是战前英国经济的三大支柱。

战后出现经济繁荣,但只维持了一年时间。

此时世界经济已经处于转型时期,在经济上是向后看还是向前看,将决定英国下一步的经济走势。

英国是抱住过去的法宝消极应付,还是积极改革,将决定英国未来的命运。

不幸的是,英国的主流思想是重新回到过去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中去,这就是金本位、平衡财政和自由贸易。

这一选择是致命的。

为了保住这个被凯恩斯称为是“过了时”的金本位制,英国采取高利率、平衡预算等非扩张性政策,其结果造成了国内需求和投资的减少,降低了企业的活力,导致失业大增。

过去,英国凭借着绝对领先的四大支柱行业,只要用少量的钢材、棉布等产品就可以换来大量的小麦和木材。

事过境迁,在英国生产能力已经失去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还坚持以高出英镑实际价值的比价确定英镑的外汇比价,英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骤然下降。

经济上的固步自封使英国成为20世纪20年代欧洲大国中唯一经济停滞的国家。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更是雪上加霜。

危机期间英国投资锐减,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攀升。

不仅有形贸易出口收入下降了1/3,过去抵冲贸易赤字的无形贸易收入也急剧减少。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风波的影响,出现外国人纷纷到伦敦银行挤兑黄金的现象,到1931年,英国的黄金储备告罄。

由于英国依然坚持过去的自由贸易政策,英国在国外的投资收入和海运收入也大幅度减少,英国的财政赤字不断增大,预算平衡被彻底打破。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被迫放弃自由贸易政策,也放弃金本位制,转而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经济打击更大。

在战争开始仅仅16个月后,英国就几乎耗尽了所有可以动用的资产,如果不是靠美国的“租借法案”,英国已无法支付战争费用。

战争中,英军死亡人数接近30万,约50%的英国商船被摧毁,英国出售了45亿海外资产,丧失了许多海外市场。

英国还将纽芬兰、百慕大、巴哈马、牙买加等殖民地的军事基地租给美国,以换得美国的援助。

到战争结束,英国的黄金、美元储备和海外资产已经接近为零,并欠下巨额外债,仅欠美国的账款就达210多亿美元。

英国多年积攒起来的丰厚家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经耗费殆尽,英国实际上破产了。

1942年12月,英国发布了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它建议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保障体系,政府采取措施消灭贫困、疾病、无知和懒惰,让每一个英国人“从摇篮到坟墓”都能享受到有效的社会保障。

报告为战后英国勾画了蓝图,深深打动了英国人的心。

但要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的计划,就必须建立新的思想基础。

此前,英国已出现国家干预的理论,1936年约翰·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就为国家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

凯恩斯提出运用国家的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通过刺激消费达到充分就业,从而消除贫困。

国家的作用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占居中心地位,它标志着自由放任时代在理论上的结束。

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工党在选举中获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