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居安思危阅读题

居安思危阅读题

居安思危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于居安思危戒贪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必固.其根本()(2)德不厚而思国之理.()(3)戒.奢以俭()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3、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4、有人说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世界也很和平了,不需要再谈什么居安思危了。

对这种说法你赞同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
+曾子辞邑
曾子衣敝衣以耕。

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衣.敝衣以耕(衣服)
B、反.,复往,又不受(反复)
C、人则献.之(提出)
D、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保全)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3、文中哪句话表明了曾子的处世原则?他的处世原则给你什么启示?
吴起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日:“诺。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下列句中“之”与“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而止之食 B.方与之食 C.起之不食以俟者 D.起不食待之
2、给下面句子补全省略的成分。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3、写出这篇文章中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并解释。

4、读完短文,说说你应该学习吴起的什么美德,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之善否。

然明谓子产曰:“何不毁乡校?”子产曰:“胡为?夫人朝夕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将行之;其所恶者,吾将改之,是吾师也,如之何毁之?吾闻为国忠信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譬之若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能救也,不如小决之使导,吾闻而药之也。


1、下列各项加点“之”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吾将行之.B.如之.何毁之
C.不如小决之.使导 D.吾闻而药之.也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之善否。

(2)吾闻为国忠信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3、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民为贵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得.乎天子为诸侯()(3)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3、请你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文中有一句话证明了“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这个观点,请你写出这句话。

5、这篇文章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思想?你是怎样评价他的这种思想的?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③足兵兵④民信之矣信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⑤得反国。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

⑤卒:终于。

1.〔甲〕文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乙〕文作者认为宋昭公失国逃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

(2分)
2.解释加线词
(1)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2)而后喻喻:
(3)至于鄙鄙:(4)被服以立被:
3.翻译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4.〔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很多相通之处,请选择一点具体谈谈。

戊辰①,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②,陪葬昭陵。

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③,非亡者之志。

”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
①戊辰:这是贞观十七年正月的戊辰,这月壬子是初一,下推至戊辰是十七日。

徵薨(zhēng hōng):魏徵去世。

②羽葆鼓吹:羽葆是用鸟羽装饰的车盖。

鼓吹指鼓吹乐队,乐器有鼓、钲、箫、笳等。

皇家给羽葆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死去大臣的荣宠。

③一品羽仪:一品官的羽葆仪仗。

羽仪指羽饰车盖、鼓吹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亡者之志(志)②悉辞不受(辞)
③上思徵不已(已)④朕亡一镜矣(亡)
2.与“并为书石”中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为师矣B.事在人为
C.人之为学D.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3.下列句中的“悉”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悉辞不受B.悉以咨之
C.悉如外人D.丞相亮其悉朕意
4.“可以正衣冠” 中的“可以” 是古今异义的词,它的古义是;今义是。

请从你学过的古文中再举出1—2个古今异义的词:。

5.请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②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

③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7.文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说明了一个古今有借鉴意义的道理,是什么?
海瑞清廉
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

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民怀一人。

苏检点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

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家钱,不立党。

”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卒.于官舍()(2)同乡宦.南京者()
(3)惟.户部苏民怀一人()(4)旧衣数件而已()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3、下列是对“不立党”的三种理解,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 不结伙 B不建立党派 C没有朋友
4、读完上文,你觉得海瑞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