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自主管理论文

学生自主管理论文

浅谈学生自主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家长甚至老师一直认为班主任理所应当的是班级的主人,是班级这个小家的家长。

无论任何事情、任何决议都应该听班主任的决定,班级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应该由班主任来管理。

在这种管理理念的作用下,班主任成了表面上高高在上而实际上身心疲惫的个体,而学生也成了听任安排、缺少主观能动性的“木偶”。

无疑,这是老师、学生、家长所不愿接受的教育“结果”。

自主管理也就是自我管理。

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依据班级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管理方式。

班主任将管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学生通过自主设计管理方案,自主落实管理措施,自主进行管理评价,最终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唯一的管理者,掌控着班级的主导权。

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班主任的教导和发号施令。

实现学生自主管理,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鼓励。

在很多时候,虽然我们已经决定让学生去处理班级中的某些事情,但是在实际的行动过程中,我们担心他们会做错,仍然会“不放心”的加以“指点”,将事情的关键所在“指”给学生,这样根本没有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我们应当充分的相信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与鼓励,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从一
些小事做起,独立的完成。

相信经历几次实践之后,开始可能会处理得不够好,学生们后来一定会越做越好。

自主管理实现了班主任和学生的角色转变,班主任对学生不再是“管、卡、压”,而是采取疏和导,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参谋,主导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学生既是被管理者,更是管理者,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

一、自主管理能起到优化班级管理结构的作用
传统的班级管理是由班主任管理班级,管理学生。

而自主管理则是主要由学生管理班级,学生管理学生,学生管理自己。

很显然,前者的结构是单向的,而后者的结构是多维的,它比前者要更全面,更完善。

自主管理结构的突出优点在于,它体现了网络化管理的理念,形成了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我管人人,人人管我的良好格局。

而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自习课往往会成为管理的盲区,一些违纪现象也常常会发生在这一盲区。

自主管理正是依靠其自身的优点,彻底消灭了管理的盲区。

班主任只需做好指导和调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在自主管理中,班主任根据学生的特点,将班级的安全、卫生、学习、纪律、公物爱护等工作进行细化,进行合理配置,科学分工。

班级干部由学生自己选拔;值周班长、值日班长由学生轮流担任,实行班级工作责任制,尝试运用代理班主任负责班级事务,及时传递班主任对班级的要求和下达的任务,保证班级工作有条不紊地开
展。

二、自主管理增强了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意识
自主管理迎合了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好表现、爱竞争的心理,为每个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积极进取的平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

人人都由原先的“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并力求做好。

他们会自觉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纪律制度,自觉维护自身形象,自觉维护集体荣誉。

班主任把班会主导权让给学生,让他们开展管理工作的评定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与小组评,学生与学生互相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评。

评出优胜小组,管理小标兵,守纪小模范等等。

这样,获此殊荣的学生会更加努力,其他的学生也会积极争取,形成你追我敢、人人争先的良好局面。

在自主管理中,学生会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各项目标,如学习、纪律、卫生等。

有了目标,学生自我管理也就有了方向,有了动力,班级构建了“班主任→班委会→学生自主小组”的三级管理目标责任,把班级管理目标层层分解,逐层落实,人人参与,人人为目标自觉努力,竞争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自主管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在自主管理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的参与。

通过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发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在管理自己,管理别人,接受别人管理这一互动的过程中,自觉接受美的
熏陶,情的启迪,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提高了辨别是非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在自主管理过程中,学生懂得了如何跟同伴交往和交流,学会了怎样与别人合作;明白什么事该做,该怎样做;什么事不该做,如何抵制。

事实证明,学生的自主管理体现得越充分,积极性就越高,班风学风就越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我管理能力,锻炼了一批小干部、小能手,为学生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后备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