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迹:客家围屋
摘要:住在围屋里的人,都称自己是“客家人” ,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有别于中国其它地区汉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一个大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人,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后代。
围屋功能齐全,保存完好,溶生活、娱乐、防御于一体,古朴雄奇,散发着浓郁的客家风情气息,科学家称之为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迹。
一、客家围屋的起源。
大约 1600 年前,为避战乱,客家先民一步三回头,淌着热泪,恋恋不舍离开了中原故土,开始了艰难而遥远的南迁之路。
晋末的战乱让世代生活在中原的人们南逃避祸,以期保全家族的香火延续;唐代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持续的战火离乱,让久居中原的人们已经没有了安土可依,南迁成为许多人不再选择的选择,“靖康之难”后的北宋覆灭,朝廷偏安江南,中原再次陷入灾难与恐慌,南迁又成为众多中原人的无奈。
在漫长的岁月中,遭遇了多少次大动荡,经历过多少次大迁徙,在中国汉民族的谱系中,从此多了一个优秀的民系——客家;在向来蛮荒的南方山地,从此多了一批勤劳的拓荒者——客家人。
他们在把足迹踏遍南方山地的同时,也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传播到了南方的山山水水,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他们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不断。
建在千里赣江源头的赣州城,城墙下,左边章江,右边贡江,两江合流就成赣江。
赣江是南中国惟一南北走向的长江支流,客家祖先就从这通道涌进赣南山区,然后深入福建、广东。
赣南围屋客家历史最鲜活的载体,更是客家研究最生动的物证。
围屋几乎就是客家的象征。
客家人可以不住围屋,但住在围屋里的,一定是客家人。
“客家”原是当地土著居民对客居的外来户的称呼。
“客”与“主”的身份原本就是相对的。
外来人住得久了,慢慢变成老客。
最后,终于反客为主。
接着,又来了新客。
后来的人,在先来人的眼里,自然被看作“客”。
无论是“老客” “新客”,相处时间长了,先是别人称他们为“客家”,渐渐地,他们便自称“客家”,以区别当地的土著人群。
他们住在围屋里,自称是“客家人”,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即安全又能相互帮助,而且使中原的文化理念能继承下去,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有别于中国其它地区汉族的传统生活和方式。
一个大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人,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后代。
今天的客家围屋已不再是客家人为保护自身所建立的居所,围屋内大多都已经不再住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围屋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客家围屋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
二、客家围屋的分布状况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地方俗称:“三南”),以及寻乌、安远、信丰的南部,大致分布在江西靠近广东的那部分地区。
此外,在石城、瑞金、会昌也有少量的小土楼和零星围屋;于都、宁都、兴国三县交界处则多为村围。
围屋以龙南县的最具有代表性,也是最为集中的。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往往一个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围屋。
形式上也最全,除大量方形围屋(图1),还有半圆形的围拢式围屋(图2),近圆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
结构上既有三合 2土和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垒砌的;体量上既有赣南最大的方形围屋
──关西围屋(图3),也有最小的围屋──里仁白围(俗称“猫柜围” ,形容其小如养猫之笼)(图4)。
定南县几乎各乡镇均有围屋,但较零散,精品少,多用生土夯筑墙体。
故屋顶形式也多为悬山,此为别县所少见。
全南县围屋基本上采用河卵石垒砌墙体(图5),为了争取到多一层的射击高度,大部分围屋顶上四周砌有女墙和射击孔(图6),以便必要时上屋顶作殊死抵抗。
安远县的围屋主要分布在镇岗、孔田的南部乡镇,现约存100余座。
信丰县的围屋比较破残,多见于小江乡。
寻乌县属于珠江水系,因为受到粤东文化的影响,所以这里南部乡镇多是,在正面设炮楼的围拢式围屋。
三、客家围屋的主要特征
A、组合扩展性
客家人是聚族而居的。
从其最简单的一明两暗三间过,发展到两堂两横、三堂两横、直至九进十八厅那样的大房子,无不体现其成组向前、向左右不断扩展、延伸的特点。
此模式在选址开基之时,就藏下了其发展的势头。
客家人也常因宅基的拓展问题发生纠纷,乃至宗族械斗。
这种扩展性反映了客家人希望子孙发达,开拓进取,不断向前的心愿。
B、主次分明,均衡布局无论房屋发展到多大规模,始终是以正厅为中轴,以祖堂为核心,向前逐步延伸,向左右对称发展。
正屋、正厅的体量规模、装饰档次,各横屋和次厅均不能逾越。
横屋房门均朝正厅方向开,反映了客家人强烈的凝聚力的向心力,也体现了这客家人因远离中原故土而怀“慎终追远”的心态。
C、注重防卫,构筑奇异在过去的岁月里,当平静的生活被战乱或宗族之间的争斗打断,围屋就会立刻成为保护族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军事堡垒。
楼上房屋之间,连通着许多小门,平时各过各的日子,紧急之下,家家开门就连成了一条抵抗外来入侵的大回廊。
D、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交融客家围屋讲究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交融,追求人工与天然的统一,强调将建筑融入环境,与之相互衬托,追求理与情的统一。
如门前长方形的禾坪,禾坪前半月形的池塘,后面的花坛,这样,由建筑、山水、花木寄情托性组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