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施工题库一、填空题1、专项施工方案审查内容,包括:特殊路基、高边坡、隧道、弃土场、深基坑、溶洞处理、水中基础、超高桥墩、()、悬浇施工、预制场、架梁、跨路桥梁施工、大体积混凝土等。
2、重大技术方案或控制性工程施工组织方案必须由业主召集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有关人员共同审查,必要时应有检测或()单位技术负责人参加,形成一致意见。
施工单位应按会议决策意见完善施工方案。
3、对深挖高填路段,每挖填()m 或者一个边坡平台(碎落台)应复测中线、标高和宽度。
4、涵台背填筑,与路堤交接处应挖台阶,台阶宽度应不小于()m。
5、石质边坡开挖时,爆破施工宜按以下顺序控制:测量标定炮孔位置、钻孔、()、爆破器材准备、装药、连接爆破网路、布设安全岗哨、炮孔堵塞、爆破覆盖、起爆信号、起爆、消除瞎炮、处理危石、解除警戒、石方清运、爆破效果分析及资料记录。
6、挖孔桩施工时,孔口第一节混凝土护壁必须高出地面()cm,且挖孔时不能将出渣堆放在孔口处。
7、墩、台身高度超过()m 时,可分节段施工,节段的高度宜根据混凝土施工条件和钢筋定尺长度等因素确定。
上一节段施工时,己浇节段的混凝土强度应不低于2.5MPa 。
8、高度超过10m或截面尺寸不同的立柱模板,宜采用现场组拼的方式安装。
安装时宜按立柱的大小和形状,预拼成一面一片(一面的一边带一个角模),或两面一片,就位后应设临时支撑固定,严禁将大片模板系于立柱钢筋上。
应先采用()将两侧模板连接卡紧,再安装另外两面模板。
9、预制梁板在脱底模、移运、存放和吊装时,混凝土的强度应不低于设计规定的吊装强度;设计未规定时,应不低于设计强度的()% 。
10、在先张法施工中,为防止钢绞线滑丝、断丝造成安全事故,应在钢绞线上设置(),待放张后方可移走。
11、涵洞施工完成后,砌体砂浆或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以后,才可以进行涵洞洞身两侧的回填,现浇构件混凝土强度达到()%以后才可以现场质检原始资料和施工原始记录必须全面、()、准确、可靠,不得转借,不得复印,接受业主和质量监督单位检查时必须出具原始资料原件。
23、安全目标:江罗分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实行“()”安全目标管理,对安全责任事故零容忍。
具体要求是零安全责任事故。
24、采用灌砂法、灌水法、环刀法、核子仪检测压实度,每层必须检测,频率为每1000㎡至少检验2点,不足1000㎡时验()点,必要时可以增加点数。
核子仪检测应经常与灌砂法进行对比试验。
25、路基填筑采用的砂的含泥量不能超过()%。
26、承包人应在工程开工前将现场调查和核对结果,在接管工地14天之内通知监理工程师,根据监理工程师提供的测设资料和测量标志,在()天内将复测结果提交监理工程师。
27、土工格栅搭接宽度应不少于()cm,现场监理应抽检,不合格及时处理。
28、软土路基填筑应及早成立路基联合监控小组,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单位、业主等相关人员组成,以加强软土路基填土的综合管理。
29、对于滑坡、崩塌、高陡边坡等高风险路基作业,应编制()方案,安全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签字后实施,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
施工过程中,应设置明显的禁止、警告标志。
30、边坡施工应边挖边加固,即开挖一级,( ),不得一次开挖到底。
31、雨季施工地段,应做好防洪、防水、排水工作。
对土质渗水路堑、截水沟、排水沟应及时铺砌或采取其他防洪措施,保证边坡稳定,起到排水防洪的作用;对施工人员应配备雨季作业劳动保护用品,并对职工进行雨季施工和()教育。
32、强膨胀土不得作为路堤填料,中等膨胀土经处理后可作为填料,改良后胀缩总率应不大于()%。
33、软土地段必须按照设计要求先进行地基处理。
若采用水泥搅拌桩处理时,必须待搅拌桩达到设计强度后再做垫层和基础,垫层材料可用碎石,并确保垫层的()满足规范要求。
非软土地段,须测定土基的承载力,承载力不足时,按设计文件实施。
34、涵洞应在盖板安装或浇筑后,在洞身两侧对称分层回填压实,顶面填土压实厚度大于()cm时,方可通过重型机械和汽车。
35、各分项工程开工前,工程施工所需的各种材料、机械设备、人员已到位,施工方案和( )按规定已批复。
36、施工过程中,()与施工工序必须同步,工程现场验收与施工资料签认同步,对隐蔽工程必须保留相关音像资料。
37、路基施工应做好临时排水总体设计,应与()相结合、与、自然排水系统相协调。
38、土工格栅覆盖过程中推土方向须()于格栅铺设方向,防止格栅局部上拱。
39、试验路段完成后,应对试验路段施工进行(),以确定适宜的施工工艺参数。
40、路堤填土宽度每侧应宽于填层设计宽度()cm,压实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以保证修整路基边坡后的路基边缘有足够的压实度。
41、用湿黏土、红粘土、()作为填料直接填筑时,液限应控制在40%~70%之间,且CBR值要满足规范,碾压时稠度控制在1.1~1.3之间。
42、膨胀性岩石、易溶性岩石不宜用于路基填筑,( )、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不得直接用于路堤填筑。
43、如填石路基的填料岩性相差较大,特别是岩石强度相差较大时,应将不同岩性的填料分层或()填筑,不得混填。
44、填石路基填筑时,当石块级配较差、粒径较大、()、石块间空隙较大时,应在每层表面的空隙里扫入石渣、石屑或中粗砂,使空隙填满。
45、弃土应堆放规则,不得随意倾倒,按设计要求进行()、分层碾压,并待沉降稳定后,及时进行排水、防护和绿化施工,防止次生灾害。
46、为提高工程质量整体水平:A.路基工程:不同压实标准及不同填料的路基试验段,台(墙)背填筑;B.路面:垫层,底基层,基层,透层,封层,桥面防水层,沥青混凝土下面层、中面层和上面层,水泥混凝土面层;C.小型结构物:涵洞,通道,小型预制件;D.桥梁:墩,盖梁,台身(帽),各类型梁板预制,小箱梁、T梁结构连续施工,现浇及悬浇箱梁,桥面铺装,防撞墙,桥头锥坡;E.隧道:管棚施工,光面爆破,喷射混凝土,每一级围岩首段初期支护(含超前支护),二次衬砌;F.交通安全设施:波形护栏,标志,标线,隔离栅等工程项目各施工标段必须先实施试验工程,并由()组织有业主参加的现场检验,经验收通过后才能大规模施工。
验收应包括内业的验收在内,全套的施检表都应及时填写。
47、试验检测中心、驻地办抽取试样必须有监理、承包人试验检测人员在场,对所抽取的试样共同见证,并在“()”上签字认可。
取样见证的内容包括:样品规格、型号、外观质量、厂家,取样部位、地点、时间、方法、封存等。
48、根据施工内容设立台账,主要施工资料台账包括:开工报告、()、安全技术交底、专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工地例会汇报材料、来往文件、施工日记、试验资料、施工记录资料、质量评定资料、材料进场资料、安全生产档案文件、计量报表。
49、公路建设过程中,必须对隐蔽工程留有影像资料。
照片需有文字说明,包括()、时间、地点(即拍摄物所在的桩号及结构部位);照片与光盘一同放在专用的照片档案盒中保存。
50、路基工程开工前,应在全面理解设计要求和设计交底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调查与核对。
根据设计文件、施工合同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编制(),按规定程序进行报批。
51、施工单位应对各类施工班组、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技术、安全培训,重点对电焊工、模板工、钢筋工、起重工、场内机动车辆司机等特殊工种进行(),并持证上岗。
52、土工格栅铺设前,应做好格栅质量取样抽检试验,确保格栅质量,必须备有足够的填料以确保铺设开的土工格栅在()小时内覆盖。
53、路基填筑必须严格控制每层填土的厚度和(),分层最大松铺厚度应根据试验确定,但最大松铺厚度结合规范上不超过30cm,超30cm的情况下,应上报监理工程师确定。
填筑在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10cm。
54、路基填筑前必须按要求做好临时排水设施,包括路拱横坡、拦水土埂、临时急流槽(应采用水泥砂浆抹面)等,损坏后应及时修复,以免造成路基积水、边坡冲刷等问题。
()的设置,应作为填土验收计量的条件。
55、每填筑2m高,边坡应进行()。
刷坡前,应准确测设边桩桩位,打桩并洒灰线。
坡度可用自制坡比尺配水准尺控制。
56、路基填挖交界部位和陡坡基底处理,必须严格按施工图、施工规范要求开挖台阶并分层填筑、()。
一般情况下,应在路基填筑前提前做好台阶开挖。
57、基底经检验合格后,根据自卸车容量计算堆土间距,在施工路段打上网格,均匀卸土,用推土机按设计松铺厚度在整个路基宽度内进行摊铺。
土方摊铺后用平地机整平,形成路拱,经测定厚度后,在()满足要求时进行碾压。
58、碾压时采用振动压路机进行施工。
碾压过程中,测定并记录不同阶段路基土方密实度及碾压后土层厚度,直至达到规定的()为止。
59、碾压前应严格控制填土的含水量,含水率控制在最佳含水率()%。
60、零填路基,下路床0~80cm压实度要达到()%以上,否则要翻松重新压实。
61、填石路基填料粒径应不大于50cm,并不宜超过层厚的2/3,不均匀系数宜为15~20。
路床底面以下40cm范围内,填料粒径应小于()cm。
62、填石路基需配备大功率重型压实机具(冲击夯)进行(),大型机械设备碾压不到位地方应配备小型夯实机械压实。
63、填石路基宜用自卸汽车从一头上料向前推进,大型推土机按试验路确定的松铺厚度摊铺,边上料,边推铺,既能控制松铺厚度、又能使大小不同料都能找到最佳位置,达到粗细颗粒分布均匀,易于剔除超粒径石料,避免出现()现象。
64、填石路堤压实时应先两侧(即靠路肩部分)后中间,压实路线对于轮碾应纵向互相(),反复碾压。
65、涵台背填筑,与路堤交接处应挖台阶,台阶宽度应不小于( )m。
66、大于8m的高填方路基、填土平面长或宽大于80m,且冲击深度2m内无涵洞或其它构造时,每填高()m冲击一次。
67、路堑施工开挖边坡工程应采用动态施工技术。
边坡开挖揭露地层、地下水等因素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汇报监理、业主和设计单位,并综合其防护形式分析坡体稳定性,考虑是否需要进行设计变更;在坡体开挖过程中,应与边坡动态变形监测同步进行,做好施工期间坡体变形的()工作。
68、填挖交界处应挖台阶与填方路堤相衔接,台阶宽度不宜小于压路机碾压宽度,路床顶面衔接长度不宜小于()m。
69、开挖至零填及路堑路床部分时,应尽快进行路床施工,如不能随后进行,应在路床底面以上预留至少( )cm厚的保护层,待路床基底压实前迅速挖除。
70、当路床土含水率高或为含水层时,应采取设置盲沟、换填、改良土质,土工织物等处理措施,填料满足规范要求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性能。
71、高填方路段的压实标准宜比规范规定值提高()%。
72、在地势较为平坦的路段施工时,应在路基外侧设置()cm高的土埂作为临时排水设施,将地表水引出路基之外,并防止雨水浸泡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