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空间特征与保护方法研究——以宁波市域历史文化名村为例

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空间特征与保护方法研究——以宁波市域历史文化名村为例

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空间特征与保护方法研究——以宁波市域历史文化名村为例*何倩,何依,李哲,李励摘要:历史文化名村是我国乡村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其形成,天然的受到地理环境人地关系的限制,反映在村落形态的地缘特征上,面对地域差异明显、遗存要素各异的众多历史文化名村,分类型研究具有必要性。

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是因交通物流,商业贸易使村落成为区域贸易中心,其形成与发展是与山口集市贸易经济、古道水运交通往来息息相关的,“村”的发展与“市”的兴衰紧密关联,因此市镇型村落具有其独特的空间形态与历史价值。

宁波市是浙东文化的摇篮,其历史文化名村数量多达57座,因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村庄具有多样性,本文以宁波的10座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为研究对象,在市域古村落形成演化过程的地域文化背景中识别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的特色与价值,梳理地理空间单元内历史文化名村的共性,分析聚落整体结构和空间组织的独特性,探索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的“量身定做”式保护方法,从而促进宁波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市镇型,空间特征,保护方法,可持续历史文化名村是我国乡村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截至2016年,宁波市拥有各级历史文化名村共57座,其中国家级2座、省级2座、市级53座。

宁波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有10座,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是因交通物流,商业贸易使村落成为区域贸易中心,是宁波商贸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域交通枢纽的重要历史见证物,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以此为对象进行市镇型村落空间特征的研究并对村庄“量身定做”的保护方法进行探索,以保护市镇型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1.宁波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的形成与分布古村是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人文现象,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紧密关联,既是地理环境的适应产物,也是区域历史的物化形式,因此,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

1宁波地理位置临海,河网水系密集,有四明山、天台山脉为屏障因此其村落的发展与山和水紧密相连。

山中古道与河网水运两者交汇之处往往形成集市贸易点,集市成为毗邻村落发展兴盛的主要因素,市镇型村落因集市的兴起而繁荣发展,也因集市的衰落而走向衰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社会记忆的山西古村镇演化与集群研究,项目号:515782561何依,邓巍,李锦生,翟顺河. 山西古村镇区域类型与集群式保护策略[J]. 城市规划,20161.1宁波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的形成1.1.1 地理环境----两山夹一川、三湾两半岛、三江六塘河村落的起源与地理条件息息相关,宁波地处浙东低山丘陵地带,在余姚境内有四明山脉,;在奉化至宁海呈北东走向有天台山脉,有钱塘江、浦阳江、曹娥江及甬江等冲积形成的宁绍平原。

宁波还有杭州湾、三门湾、象山港以及穿山半岛和象山半岛,“两山夹一川、三湾两半岛”形成了宁波的山川平原地形条件。

宁波因缘山滨海具有山川溪流汇聚而成的江河网络,鄞奉地区四明山脉、五台山脉山脊线以北区域内,山间溪流奔涌而出形成了三江六塘河,耕地拓殖随着运河的开挖,沿塘河两岸带状分布,村落也出现了沿平原河网带状延伸的新迹象,水运的发展促进了市镇型村落的形成,如临西乡中塘河的凤岙村,姚江的半浦村。

地形条件与水文条件共同营造的地理环境是宁波市镇村落形成的基础。

(图1)1.1.2 商贸经济----山口集市、市镇老街南宋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南移,使宁波从边缘之地一跃成为京畿之地,政治地位和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宁波由于东南方向天台山脉的遮挡而成为中国不可多得的天然避风港,而且它也是中国南北海运与内陆水运大动脉的交汇点。

由于水运交通便利,自宋代起,商业物流就已经成为鄞州土地上仅次于农业的主要产业。

明清时期宁波的茶叶、棉花、丝绸、越窑等产品,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还远销海外。

因商贸经济的繁荣集市作为交易场所成为村图1:宁波地形条件与水文条件资料来源:《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项目与村之间互通的重要因素。

除宁波城近郊集镇之外,其他集市基本都位于进入山区路口的山麓平原地带。

依附古道通达范围村落以山口墟市为核心,构成一个集市社区,社区内的山货、海鲜产品都通过市集与平原城镇交易,如青云村的萧王庙集市曾是奉化第二大集市,凤岙村上街、中街则是民国宁波西乡第二大市(图2)。

1.1.3交通往来----古道穿村、水陆枢纽在山野中因山区闭塞,远离地域中心,交通不往来不便捷,因此为满足区域流通形成了古道网络,古道驿路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陆路通道。

宁波与杭州、会稽方向的政治往来,与鄞东南、象山地区的海产贸易往来平凡,因此这两个方向的古道也最为密集,例如四明山古道、宁象古道等,在古道周边散布着的村落因古道穿过形成商贸老街为市镇发展提供条件。

宁波的区域古道网络与河网水系有许多重复之处,借助塘河水利工程的修建,塘河堤岸自然衍变为陆路古道,平原地区的古道网络与塘河系统基本相同。

进入四明山和天台山区之后,古道网络方才与河网系统脱离开来。

河网水运到达村庄后与古道衔接形成了水陆运输的枢纽,这里往往形成集聚贸易点并且沿着古道则因交通便利而形成商业街道,如青云村在剡古码头有萧王庙集市,并在青云村形成了两条商业街。

古道与水运是宁波古时候发展商贸的网络枢纽,也是市镇型村落形成的主要原因。

(图3)1.2宁波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的分布市镇型村落的产生与区域交通网络以及货物流通需求紧密相关,宁波平原与四明山、天台山交界的边缘地带,正是平原河网与山间古道的交汇转换之处,也是平原农产品与山货海鲜交易的场所,因此围绕明州府城周边的山前坡地地区,市镇型村落分布最多。

另一方面,古代商贸交易过程中,主要依赖运量大的水路运输,因此市镇型村落作为区域贸易中心,必然都拥有较为便利的水路运输条件,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共10座,其中8座围绕三江六塘河沿岸分布,2座临近三门湾海港。

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具体分布为甬江流线为憩桥老村,有憩桥老街;前塘河东钱湖处为韩岭古村,有韩岭老街;姚江流线为半浦村、晓云村和凤岙村,有半浦渡头街市、晓云街和凤岙上街与中街,三村为余姚与宁波市水运交通的节点;奉化江流线为青云村、西坞村和岩头村,有青云萧庙集市、西坞东西两街与岩头东西两街,三村为奉化与宁波市水运交通的节点;三门湾为力洋村与东岙村,有力洋老街与东岙状元街(图4)。

宁波这10座市镇型村落在历史上均有集市或者古街,是宁波商帮文化、经济贸易发展繁盛、水陆交通发达的历史见证,具有历史价值。

(表1)2. 宁波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的功能性遗存要素市镇型村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承担着商贸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的职能,因此具有明显的空间遗存特性。

集市繁盛、商业街生长、水运设施建设、宗族祠堂庙宇这些要素的存在对村落的整体格局具有很长久的影响,这些遗存要素也是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的功能性特征的历史见证物。

(图5)2.1 商贸经济遗存要素----集市与老街在农业生产时代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之后,村落以市场结构组合起以集市社区图5: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功能性遗存要素为特点的基层市场,满足了农民家庭所需要的商品物资,山野村落以市集为中心,围绕明州府城四散开来,并以古道河网为路径,继续扩展生长,村落聚居商品贸易形成集市,村庄内形成商业老街,集市与老街成为市镇型村落的重要特征,集市的位置和老街的形态对村庄的空间形态有重大影响,并且商业贸易也促成了古村的历史文化,集市和老街是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曾经“村因市而兴”的历史见证物,是体现市镇村庄特色的历史遗存要素,如韩岭老街和凤岙老街均是历史上的繁盛商业街道。

2.2水陆枢纽遗存要素----古道与码头水系与村落的生长有重要关系,在农业社会,水哺育了村,当水成为运输载体迎来商品经济时代,则是市镇型村落缘起的重要因素。

自唐代起宁波就进行了水利建设,在宋代时进行了河网疏通治理,水利建设使水运交通发展,也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途径,造就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昌盛,水系是水运货物的载体。

在陆路宁波有四明山与天台山脉成为村村通的屏障,而古驿道的修建为陆路运输提供了条件,也为村庄间及与府城往来提供了渠道。

水运与陆运的交汇处生长的市镇型村落就成为交通运输的枢纽,既有功能则定有相应的设施,古道是陆运的代表,码头则是水运的见证,这类历史要素体现了市镇型村落在历史上所承担的水陆枢纽的职能,是体现市镇型村落交通枢纽特色的遗存要素。

例如半浦村有半浦码头,青云村有剡江码头,憩桥村的灵绪官塘古驿道和韩岭村的岭南山古道都是水陆枢纽的重要体现。

2.3宗族社会遗存要素----祠堂与庙宇如果说集市老街是商贸经济的见证、古道码头是水陆枢纽的见证,那么村落宗族文化的遗存要素则是祠堂庙宇,宗祠是家族社会的重要历史遗存,市镇型村落因商业发展引入的家族社会是整个村落发展的重要部分,村落由各个姓氏家族的聚居而成。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社会的产物,其形成与演化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单元内,一个缓慢的“长时段”中,构成了一种自我叙事。

叙事过程中时间是连续的,空间是有序的,其中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形成村落秩序的内部机制,并以家族院落的组织形式投射在村落空间中。

2祠堂则是家族社会2 何依,孙亮. 基于宗族结构的传统村落院落单元研究——以宁波市走马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J]. 建筑学报,2017,(02):90-95.的烙印,祠堂与庙宇见证了一个村落的宗族文化,例如半浦村周家祠堂见证了明清时期半浦村先后迁入周家、孙家,半浦村由一姓独大变为主姓聚族而居的村落格局。

3.宁波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的空间特征村落空间的生长消亡是一个自然而缓慢的过程,看似随机性很强的空间构成,实际是一个地区人文,地理,经济等元素的特征体现,是地域精神的外在表现3,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是因交通物流,商业贸易使村落成为区域贸易中心,因此村落具有与其他村落有差异的空间特征,这种差异性就是市镇型名村的需要被保护的特色,村落空间并非短期成就,而是通过历时态的多重文化演变,通过交替叠加的相互影响而派生出的共时态复合表达形式4,对空间特征的解读是为保护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的独特性提供重要依据。

3.1 市镇古街的空间形态市镇型古村均位于水运货物集散处,因此村落与水系在空间上有紧密联系,为满足交通便利的需要,通常一条主街贯穿村落,在主街道上延伸出巷道,所有主要街巷以及出入口都与主要交通设施向连,以满足通行的需求。

沿主街两侧为商业性店铺,单面平行于街道连续排列形成延续的街道空间,另有房族院落分布在主街两侧与主街相连形成鱼骨状,强化了主街的空间组织作用。

根据主街与水系的关系以及主街的空间形态可以将村庄古街分为三种空间形态:丁字型古街、一字型古街、双街。

(图6)(1)丁字型古街:一条商业街贯穿村庄与水系垂直,并在靠山处依山势延伸出另一条街市,两条商业街呈现丁字形态,在与水系交叉处则是货物转运集散点,再沿商业街分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