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沁园春—词牌名词始于唐,盛行于宋,称为曲子或曲子词又称长短句又称诗余。
开头表现了诗人一个人,孤独感顶天立地的形象后来表现出诗人热血满腔,身怀救国理想,褒贬时弊,鄙夷权贵名利,最后乐观豪迈。
最后一段时对过去的回忆和对于未来的自信。
易错字:橘子洲头鱼翔浅底怅寥廓(廖liào辽阔)《相信未来》食指原名郭路生朦胧诗创始人《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六月我看海去》潘洗尘《饮九月初九的酒》《想起1970年的冬天》《致橡树》舒婷原名龚佩瑜《双桅wéi船》《会唱歌的鸢yuān尾花》《始祖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原名查z hā海生《回旋舞》法国保尔·福尔象征派诗王《雨巷》戴望舒《我的记忆》《望舒草》《段章》卞之琳《鱼木集》《三秋草》《十年诗草》《错误》郑愁予原名郑文韬《郑愁予诗集》《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第二单元《劝学》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为批判体散文劝(劝勉,勉励)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代词)于(从)蓝而(表转折,却)青于(比)蓝;冰,水为之而(表转折,却)寒于(比)水。
木直中(合乎)绳,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以为(以之为:把……做为)轮,其曲中规(圆规);虽有(同“又”)槁(枯)暴(同“曝”,晒干),不复挺(直)者,輮使之然也。
故(所以)木受(用墨绳量过)绳则(就)直,金就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检验)省(反省,省察)乎己,则知(同“智”)明而(表递进)行无过矣。
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取独,无实义)所学也;吾尝跂(踮起脚尖)而(表修饰)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表修饰)招,臂非加(更加)长也,而(表转折)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洪亮)也,而闻者彰(清楚)。
假(借助)舆马者,非利(使……快)足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善,会)水也,而绝(横渡)江河。
君子生(同“性”天赋)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语气)。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形容词作名词)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
故不积跬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连词,表假设)舍之,朽木不折;锲而(连词,表假设)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无义,定语后置的标志)利,筋骨之强,上(名词作状语,向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专一)也(是因为心思专一)。
蟹六跪而(表并列)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藏身)者,用心躁也(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
特殊句式:1.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倒装句: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语后置) 3.省略句: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师说》韩愈字退之,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和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为“韩吏部”和“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师说古之(的)学者(古今异义)必(一定)有师。
师者(判断句),所以(用来……的)传道受(同“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表承接)知之者,孰(谁)能无惑?惑而(表转折)不从师,其为惑也(句中语气词),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得知真理)也固(本来)先乎(比)吾,吾从(跟随)而(表转折)师(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以……为师)道也(句末语气词),夫(句首语气词)庸(难道)知其年(生年)之(结构助词,取独)先后生于(比)吾乎?是故(因此)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主谓之间取独)所存(存在的地方),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嗟乎!师道之(取独)不传也久矣!欲(想要)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的)圣人,其(代词)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尚且)从(更从)师而(表承接)问焉;今之众人,其下(不及)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学于(向)师。
是故(因此)圣益(更加)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由于这个原因)乎?爱其子,择师而(表承接)教之;于其身(对于他自己)也,则(表转折)耻师焉,惑(糊涂)矣。
彼(那些)童子之师,授(教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文字的朗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末语气词)(否定判断句)。
句读之(提宾标志)不知(不明句读),惑之不解,或(有的)师焉,或不(同“否”)焉,小学而(表转折)大(道)遗(丢失),吾未见其明(高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这些)人,不耻(以……为耻)相师(互相学习)。
士大夫之族(这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就)群聚而(表修饰)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年龄相似)也,道相似也。
(以)位卑(者为师)则足羞(感到羞耻),(以)官盛(者为师)则近谀(阿谀奉承)。
”呜呼!师(求师)道(风气)之(取独)不复(难以恢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这些)人,君子不齿(不屑一提,极度鄙视),今其智乃(竟然)反(反而)不能及(赶上),其(实在)可怪也欤(实在是很奇怪啊)!圣人无常(固定的)师。
孔子师(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这些人),其贤(才能)不及(比不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因此)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如是而已(像这样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都)通(普遍)习之,不拘于(被)时(时代风气),学于(向)余。
余嘉(赞赏)其能行(履行)古道(古人从师之道),作《师说》以(来)贻(赠送)之。
特殊句式:1.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之生于吾乎。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人非生而知之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
2.被动句:不拘于时。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倒装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其闻道也固(亦)先乎吾。
(状语后置)而耻学于师。
(状语后置)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学于余。
(状语后置)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状语后置)4.被动句:不拘于时。
《获得教养的途径》瑞士赫尔曼·黑塞《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第三单元《想北平》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龙须沟》《茶馆》。
是人民的艺术家。
此文写于1936年,表达作者对于北平的热爱无限想念。
易错读音:什刹c hà海《我心归去》韩少功《爸爸爸》《马桥词典》《前方》曹文轩《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第四单元《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原名郁文《沉沦》《屐痕处处》《春风沉醉的晚上》《故都的秋》易错读音:乌桕j iù树槎c há桠yā得失具亡wú恣zì意黑魆xū魆xū《像山那样思考》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自然文学三部曲:《沙乡年鉴》奥尔多·利奥波德《寂静的春天》卡逊《瓦尔登湖》梭罗《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和刘永州,唐代文学家和哲学家,有《河东先生集》,著有“永州八记”。
记: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一种文体。
使得西山宴游记自(自从)余为(称为)僇人(罪人),居(居住)是州,恒(常常)惴栗(忧惧不安)。
其隙(公务之暇)也,则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而行,漫漫而游。
日(每天)与其徒(随从)上高山,入深林,穷(走完)回溪(萦回曲折的溪涧),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无论多远没有不去的)。
到则(就)披草(拨开草)而(表承接)坐,倾(倒)壶而(表承接)醉。
醉则(就)更相(互相)枕以(表修饰)卧,卧而(表承接)梦。
意有所极(至),梦亦同趣(同“趋”,往,赴)。
觉(睡醒)而起,起而归;以为(认为)凡是州之(的)山水有异态者(无义),皆(都)我有也(被动句:都被我看过了。
),而(表转折,却)未始知(不曾知道)西山之(的)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因为)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才)指(指点)(并)异(感到……的奇特)之。
遂(于是)命仆人过湘江,缘(沿着)染溪,斫(砍伐)榛莽,焚茅茷,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山之高(高处)而(表承接)止(停止)。
攀援而(表承接)登,箕(呈簸箕状)踞(坐)而遨(观赏),则凡数州之土壤,皆(都)在衽席之下(形容离自己很近)。
其高下之(的)势(地势),岈然(山谷空旷的样子)洼然(凹陷的样子),若垤(蚁穴边的积土)若穴,尺寸千里(尺寸之间包含了千里的景物),攒蹙(聚集收缩)累积,莫得遁隐(尽收眼底)。
萦青缭白(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外(外围)与天际(交会),四(向四周)望如一(一样的)。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这座山的独特卓立),不与培塿(小土堆)为类。
(我的思绪)悠悠(渺远的样子)乎与颢气(天地自然之气)俱(一同),而(表转折)莫得(找不到)其涯(尽头);洋洋乎(广大的样子)与造物者(大自然)游,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自己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瀚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
)引觞(拿起酒杯)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青)然暮色,自远而至,至(等到)无所见而(表转折)犹(还)不欲(想)归。
心凝(凝聚)形释(释放),与万化冥合。
(精神专一,忘掉形骸,似乎与万物相融和。
)然后知吾向(先前)之(无义)未始(没有开始)游,游于是(从此)乎(无义,语气中表停顿)始。
故(所以)为之(为了游西山)文(写文章)以(来)志(记)。
是岁,元和四年也。
特殊句式: 1.省略句:居(于)是州。
以(之)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我)因坐法华西亭。
始指(之)异之。
(我)引觞满酌。
故为之文以志(之)。
2.判断句:是岁元和四年也(表判断)。
3.倒装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定语后置)4.被动句:借我所有也。
(都被我看过了(所拥有))《赤壁赋》苏轼字子瞻,北宋文学家,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并称“苏黄米蔡”。
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赤壁赋壬戌之(的)秋,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望日后的一天),苏子与客泛舟(乘着小船),游于(在)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清风徐(缓缓的)来,水波不兴(起)。
举酒属(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互文)少焉(助词,无义),月出于(从)东山之上,徘徊于(在)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白露(白茫茫的水汽)横江,水光接天(交相辉映)。
纵(任凭)一苇(苇叶般的小舟)之所如,凌(越过)万顷之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