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报告的心得体会上周五有幸到开发区实验中学聆听了几位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做的教学报告,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首先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而课改的目的也在于此。
其次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要大胆进行改革,敢于冲破旧的条条框框,积极投入课程改革实验,学习有关课改的文件和资料,聆听专家讲座,并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做好各种业务学习笔记,写好学习心得,做到教学方向明,路子对。
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创新,进行实践,改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几位老师谈到了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值得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实践。
再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既是以传授知识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的情绪中的人际交往活动。
”因此,每一节课都是师生双方情感体验的过程。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情感基础。
在工作中,我以真诚、平等的心态与学生相处,我的真心换得了学生对我的诚意。
在孩子心中,我不仅是老师,更是一位可以信赖的大朋友。
他们愿意把心里话对我讲,学习和生活上有了困难愿意向我寻求帮助,课堂上,在对联知识的探索中,课堂气氛既严肃又轻松,大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甚至已经下课了他们也经常围着我问这问那,从孩子们的神情和言谈中流露出他们对知识的喜爱与渴求。
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可激发学生产生自信、自强、奋进向上的决心。
第四教学形式要多样,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总采用一种教学形式,这样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鲜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容易在课堂上开小差。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外,在上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会将全班分为若干组,每组有小组长,进行比赛,比速度,比成功率,比美观,这样,学生们在“玩”中就自然学到了东西。
教学经验表明,经常变换教学形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不断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几位老师在他们的报告中都不约而同的谈到了集体的力量。
这对年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多么重要的条件啊。
做一名人民教师要多改变自我,少埋怨环境;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作为职业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时间:20xx年10月10日上午9点地点:行政楼学术报告厅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经福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三、学术报告题目《核武器研究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在报告会中,经院士首先就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历程及核武器研制中的基本要求和关键技术为大家进行了简单介绍。
随后,经院士结合自身从事核武器的经历从“有关高温高压凝聚态物理化学及力学问题”、“氢弹相关原理”、“大型科学研究和技术设备”、“核试验”、“大科学工程”及“核武器技术的和平利用”几个方面对大家做了精彩讲述。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
其研制、制造、装配过程大致如下:从设想阶段开始;经过关键技术课题和部件的预先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形成包括重量、尺寸、形式、威力、核材料、核试验要求、研制工期、经费等内容的几种设计方案;再经过论证比较和评价,选定设计方案,确定战术技术指标;然后进行型号研究设计、各种模拟试验;工艺试验与试制,通过核试验检验设计的合理性,最后达到设计定型、工艺定型与批准生产。
进行这些工作,要有专门的科技队伍,并配备必要的试验场所,包括核试验场。
武器交付部队后,研制和生产部门还要提供维护、修理、更换部件等服务工作,按反馈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改进,并负责其退役处理或更新。
经福谦院士对核武器发展趋势做了简单介绍,由于核武器投射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自60年代以来,核武器的发展,首先是核战斗部的重量、尺寸大幅度减小但仍保持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有了显著提高。
其次,核战斗部及其引爆控制安全保险分系统的可靠性,以及适应各种使用与作战环境的能力,也有所改进和提高。
核武器的另一发展动向,是通过设计调整其性能,按照不同的需要,增强或削弱其中的某些杀伤破坏因素。
最后经福谦院士对核武器的发展作了简要介绍。
整个过程中,经院士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为我们揭去了核武器的神秘面纱,使我们对核武器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报告最后,经院士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了一一回答。
五、本人体会经院士的报告给了我深刻的启发,对核武器的发展历史及趋势、研制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大科学工程”也建立了相应的概念。
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多,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广泛积累其他领域的知识,尤其要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
经院士近三个小时的报告,深入浅出,使老师和同学们对核武器研制过程中需要的知识、要求、设备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增强了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评语:成绩:负责人:年月日研究生听学术报告总结第2次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时间:20xx年11月5日晚上19:00地点:东6A座315学术报告厅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肖宇锋,博士,西南科技大学三、学术报告题目《通信网可靠性分析》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肖宇锋博士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报告:关于通信网可靠性的研究进展通信网可靠性的研究成果归纳为四类1) 网络的抗毁性—可靠性的确定测度;2) 网络的生存性—基于网络连通性的可靠性测度;3) 网络的有效性—基于网络业务性能的可靠性测度;4) 网络部件工作在多模式状态的可靠性测度。
肖宇锋博士认为通信网可靠性比较恰当的定义是:在人为或自然的破坏作用下,通信网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的生存能力。
肖宇锋博士指出在这里重要的是如何理解通信网的生存,应根据通信网的业务要求选择网络的生存判据,常用的判据有:1) 网络中给定的节点对之间至少存在一条路径;2) 网络中一个指定的节点能与一组节点相互通信;3) 网络中可以相互通信的节点数大于某一阈值;3) 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传输时延小于某一阈值;4) 网络的吞吐量超过某一阈值。
通信网可靠性指标研究肖宇锋博士指出通信网可靠性指标主要分为: 网络的抗毁性、生存性、有效性和完成性。
1) 网络的抗毁性网络的抗毁性描述了通信网在人为破坏作用下的网络可靠性,它假定“破坏者具有关于网结构的全部资料,并采用一种确定的破坏策略”。
2) 网络的生存性生存性给出了网络在随机性破坏作用下的可靠性,反映了随机性破坏和网络拓扑结构对通信网可靠性的影响。
3) 网络的有效性有效性是一种基于业务性能的可靠性测度,它指出了通信网在网络部件失效的条件下满足业务性能要求的程度。
4) 网络的完成性完成性系统在任务开始时可用性一定的情况下,在规定的任务剖面内的任一随机时刻,系统正常运行或降级完成服务要求的能力。
五、本人体会当今社会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利用网络,但是对时常发生的问题却很少知道其原因,如网络交通为何时好时坏、网络为何时常不稳定等等。
通过肖宇锋博士的报告,使我对通信网可靠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通信网可靠性指标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通信网可靠性研究焦点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通信网可靠性研究是一项有现实工程意义的重要课题, 是目前通信网技术发展和应用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确定通信网的可靠性指标时,应考虑通信网的类型、使用需求以及相似系统的可靠性水平、费用、进度等因素。
如何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选定实用的网络可靠性指标,并建立通信网可靠性评价模型,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评语:成绩:负责人:年月日研究生听学术报告总结第 3 次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20xx年12月24日,行政楼学术报告厅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徐志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三、学术报告题目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结构健康监测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徐院士从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等的起源讲起,全面介绍了该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个高端领域,尤其是在军事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物联网的定义及应用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
由该名称可见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实现物联网的五大核心技术为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二维码技术、微机电系统。
物联网发展简介关于“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物联网”就已经提出,称为“传感网”。
1999年,中国开始传感网研究,20xx年,美国将物联网提升到国家级发展战略。
同年,我国将“物联网”并入信息网络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强调信息网络产业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
同时,有专家预测,“物联网”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浪潮物联网与结构健康监测在桥梁结构的检测、检测技术方面,以往的思路一直是将桥梁结构与检测、监测系统分开考虑的,而在物联网时代,可以将各种传感器通过互联网与桥梁结构融合为一个整体系统,定期或定时滴采集桥梁运行的各种数据,通过数据融合、分析与评价,与桥梁的安全运营、日常维护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徐院士独到的见解、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入浅出的讲解,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鼓励同学们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勤奋钻研的精神,这样有利于培育出创新成果,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 听专家报告心得体会每次聆听专家报告,都收获颇丰,这次外出学习,有幸聆听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曹志祥的《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报告;全国模范教师、海南省特级教师龚雄飞的《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课堂重建和创新评价》;四川特级教师、四川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肖成全的《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与骨干教师的经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