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政处百姓雷锋集体——高举雷锋旗帜打造人民满意警队高举雷锋旗帜打造人民满意警队市公安局户政处现有民警34人。
近三年来,该处充分发挥抚顺学雷锋具有的独特地域优势和光荣传统,把弘扬雷锋精神作为窗口服务和公安队伍建设的灵魂,叫响“做雷锋传人、创公安业绩、让人民满意”的口号。
全体民警自觉践行雷锋精神,用雷锋精神鞭策自己,用雷锋精神指导工作实践,从小事做起,从平凡的事做起,为百姓全心谋事、用心干事、善于成事,成为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亲人、好人、能人”,为建设富裕、和谐、幸福新抚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该处自2009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辽宁省“雷锋号”先进集体、“户政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人民满意单位”、“文明示范窗口”,抚顺市“雷锋号”先进集体、“文明单位”、政法系统“优秀政法单位”、“行风热线先进单位”。
全处民警2人荣立个人一等功,7人次荣立个人二等功,24人次荣立个人三等功,46人次受到各级嘉奖,40人次被省、市以及各级公安机关授予荣誉称号。
一、为百姓全心谋事在全国首创“二代证便民服务平台”,为13663名户口在外地的群众解决办理二代身份证难题;在全省率先推出了公安派出所“一站式”网上办理户口迁移新举措,为15.4万居民办理户口迁移;在全市开创了“棚改”居民办理户口“绿色通道”,为8.8万多户、25.6万居民办理落户;为抚顺吸引人才建立“温馨抚顺”人才专户,为7653名人才落户抚顺;首创离婚、丧偶妇女“维权专户”,为1362名居民办理落户;购置了12台二代证便民服务车深入厂矿、社区、学校,走遍大街小巷,办理身份证的窗口,延长工作时间,节假不休,为近50万名员工、师生集中办理了二代证,为12500名老弱病残群众家中办理了二代证;推出了速递证办证便民举措,为急需用证的37000名居民办理了二代证。
仅公安派出所“一站式”网上办理户口迁移的举措,户口迁移再不用跑来跑去,只要到落户地一个派出所就可以完成。
有人统计过,每年办理户口的全市百姓可少走相当于地球赤道16圈的路程,节省时间44年,节省通勤费用25万余元。
2010年5月建成了一个600多平方米的户政服务大厅,完善了办证大厅的笔纸、饮水机、水杯、候办座椅等便民配套服务设施,安装了叫号机、智能排队管理系统、客户评价管理系统,在大厅LED显示屏上不间断滚动警务公开信息,让群众对户口管理的工作职责、执法依据、办事程序、工作时限、收费标准、监督举报电话等让群众办事一目了然;大厅每天保持地面光洁、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整齐有序,让前来办事的群众赏心悦目;严格执行窗口民警上班着装制,保持警容风纪严整,大力提升窗口民警行为素养和工作主动性,接待群众要“笑脸相迎、椅子让坐、热水暖心、温馨服务、好走相送”,使用规范用语,始终坚持微笑服务,做到群众的事“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办”,遇事不推诿、不拖拉,让群众有助而来、满意而归。
户政服务大厅投入使用至今,接待群众近13万人,经客户评价管理系统测评统计满意率达到100%。
先后收到社会各界和群众送来锦旗60余面,表扬信270余封。
二、为百姓用心做事“抚顺市政府领导:你们好!我叫聂敬白,已移居加拿大多年……今致信给您,希望能通过您向抚顺市公安局领导和户政处处长王骁本人表达我诚挚的谢意,并为抚顺市和抚顺市公安战线上有王骁这样的警官感到由衷的高兴。
”一封由大洋彼岸飞往抚顺市市长案头的信,专为表扬一名公安民警,市长王阳同志怦然心动:多好的干部,多好的警察啊!随即,在这封信上提笔写下“对王骁同志的工作作风要给予表扬”的批示。
原来,加籍华人聂敬白女士的父亲聂学忠是抚顺人,2007年年末,老人在办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时发现他的身份证号码与户口簿上登记的出生日期不符,而要核实必须到原迁出地辽西某市。
这下难坏了老人,自己86岁高龄,多病的老伴又不能离人,于是事情一拖就是半年。
一天,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在报纸上见过名字的王骁写了封信。
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没几天,王骁竟然亲自来访,并为其特事特办,解决了这个难题。
此后,王骁见老俩口年龄都大了,身边又没人,就经常带领户政处的同志去探望,与两位老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同样的激动,东公园街四委七组老周一家也有亲身体会。
老周一家都是农业户口,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无法入学。
而老周身患大病,平时生活都困难,哪里还有力量办这种大事?就在老周急得团团转时,王骁来到了老周家。
她见老周家符合办理户口的条件,便以最快的时间为其办理。
当她把准迁证送到周家时,老周竟象孩子一般“哇”地一声哭出声儿来,真挚的鱼水之情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事后,老周找到当时的市公安局局长,非要把自己多年来省吃俭用攒下的1000元钱积蓄送给公安机关,以表达对人民警察的感激之情。
户政科科长蒋艳,真情实意地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把服务融入到管理当中,把方便送到每一个办事人的心上。
家住新抚区站前街道千台春社区的高鸿军,患有侏儒症,找了个农村媳妇。
1995年第一个孩子出生,不幸是个智障儿。
其实,这样的情况符合生第二胎的政策,夫妻俩想再要个孩子,可又不去咨询计生政策。
事隔四年,媳妇又怀孕了,没按规定办第二胎指标,就躲到开原的娘家悄悄生了第二个孩子,一直也没报户口。
直到全国人口普查,这件事才漏了馅。
夫妻俩慌了,不知如何是好。
蒋艳听说了这件事,专程到高鸿军家走访调查,查清了实情又主动与市、区计生部门沟通联系,协调解决高鸿军二子出生落户问题。
按照规定,高鸿军的情况要交很大数额的社会抚养费。
蒋艳介绍了高家男人残疾,妻子无业,家庭靠低保维持生活的困难,计生部门据此减免了这一大笔钱,并补办了相关的生育落户手续。
2012年8月26日,望花区古城子街道一位老人李国玲带着患有脑瘫的7岁孙女李赞美到市局户政处窗口寻求帮助。
蒋艳通过接待了解到,孩子刚出生就被狠心的父母遗弃。
是奶奶将她带回家抚养。
奶奶的弟弟患有精神病,老姊妹俩一起生活,再添了这个痴呆的孩子,生活更加艰难。
因为老太太自己没有房子,小赞美一直没有户口。
蒋艳到望花区钢厂医院,找到了小赞美的出生病例,给孩子办理了落户手续。
送户口簿的机会,蒋艳和同事到了老太太家里,看到三人住处家徒四壁,屋里脏乱不堪。
一家人缺衣少食的情景,让蒋艳一阵心酸,回到单位,她向领导如实汇报情况。
处领导动员全处民警捐款。
给这家人买了两床被褥和大米、白面、豆油等生活必需品送上门去。
2011年3月22日,一名中年妇女在户政处户籍“阳光窗口”前徘徊多时,面露难色,几次欲言又止。
接待民警主动上前询问,这名妇女见状扑通跪倒在民警面前连声说;“帮帮我吧,求求你了”。
细一问,得知她叫郑秋平,42岁,家在望花区塔峪镇塔峪村,1993年与同村刘某未办理婚姻登记手续便同居,第二年生下女儿刘晓明。
后因刘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二人分手,郑秋平带女儿单过。
这桩没有登记的婚姻,使女儿刘晓明出生后一直没能落户。
如今刘晓明已16岁,即将面临中考,可参加中考没有户口不能报考。
眼见中考报名一天天临近,母女俩心急如焚。
绝望中,郑秋平带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户政处户籍窗口试一试。
听完郑秋平的诉说,蒋艳带领全科同志马上特事特办。
孩子落户的关键是认定身份,郑秋平做零工收入低,且身体有病生活困难,承担不起亲子鉴定的高额费用。
蒋艳为给郑秋平省下这笔钱,带着民警分两路开展调查,一路专程到刘晓明就读的塔峪中学沟通,向校方说明情况取得支持,为入户调查争取时间。
另一路携带相关资料深入到塔峪村,走访村委会和村民,民警的热诚,使塔峪村民大为感动,纷纷主动领路查找知情人。
两天里蒋艳顶着风雪先后查访到11名知情人,提取了刘晓明真实的身世证据,户政处据此审定批准刘晓明落户。
困扰了郑秋平十六年的女儿户口问题,仅用三天便得到圆满解决。
望花区塔峪乡的村民王荣显,已经60岁了。
1987年他因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
刑满释放后,也曾想过落户口,但是,一听缺这证明,少那材料,没有文化的王荣显一头雾水,索性不办了,一直拖到现在。
等到用户口的时候,才知道着急。
蒋艳经过详细的调查了解,帮他收集、补充了所有落户所需的材料,解决了王荣显20多年来没有户口的难题。
24岁的新抚区千金乡女村民周薇,幼时父亲早逝,母亲失踪。
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不幸爷爷奶奶也相继去世。
周薇被送到了当地的敬老院。
十六岁时只身到城里打工,因为没有户口,一直找不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如今又到了结婚的年龄,没有户口没法登记。
蒋艳带领科里的同事,到千金乡村委会,到周薇居住的地方和生活过的敬老院调查了解,终于在2012年8月给周薇落上了户口。
户政处户政科内勤王花芝在审查基层上报的户口申报材料时,一份叫常丽梅的落户材料引起了她的关注,落户申报人叫常丽梅,现年38岁,至今没有落户;投靠人是其叔叔,而不是她的生身父母;本人书写的落户申请书,字迹凌乱,错字连编,词不达意,看不出个数;申报材料中仅有几份村委会、村民的证明材料,并没有落户必备的《出生医学证明》或《亲子鉴定》、《落户通知单》等材料。
按惯例这样的材料要退回补充材料再报,可王花芝没有这样做,细心的她播通了在申报材料上社区民警签字的佟嘉威(望花分局田屯派出所青台子社区民警)的电话,想依循究竟。
别说,佟嘉威对常丽梅的事还真的了如指掌,详详细细的介绍了相关情况。
在听完之后,50岁的王花芝同志眼圈里泛起了点点泪花,深深的被常丽梅不幸的身事所打动。
原来,常丽梅,女,1973年3月10日出生在青台子村,由本村赤脚医生薛连珍(现已去逝)接生,父亲常汝奎在其出生不到一周岁时因病去逝,母亲马淑琴患有严重的精神病症,在常丽梅3岁时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
3岁就成为孤儿的常丽梅无依无靠,是靠吃百家饭长大的,从来没有上过学,本人有点智障,根本不知户口是什么。
小时需要户口的时候不多,可成人了没有户口身份可不行,打工出不去,低保办不了,生活十分困难。
2011年未,她在村里的一家私营稻谷加工厂打工时,右手被严重割伤,因没有户口,无法办理工伤保险,只能自费解决医疗费用,本来就贫困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由于没有户口,应享有的社会救助等多方面权利都成为空谈。
2012年初,常丽梅与王小(化名)结识,准备结婚,正当她满怀希望、憧憬幸福的时候,没有户口无法登记结婚的现实将她彻底地击晕,这些天来,愁得、急得丽梅成天以泪洗面,死的心都有。
王花芝、闫军连同古城子派出所青台子社区民警佟嘉威,深入到常丽梅所居住的望花区青台子村开展走访调查。
看到调查人员如此迅速的来到村里开展走访,村委会主任常汝多、杨国华感动不已,握着调查人员的手不停的说:“谢谢!谢谢你们!你们为常丽梅解决了她的大事,也了结了我们村里的后顾之忧,做了大好事、大实事,现在的公安机关工作作风变扎实了”。
虽后,调查小组又先后走访了村民黄秉仁、常汝光等多人,调查结果与常丽梅申报户口的调查情况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