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程序要点简述近几年来,在未参保的个体私营企业中,由工伤认定引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日益增多。
因程序违法而被行政复议机关和法院撤销的,也屡见不鲜。
为了做好工伤认定工作,防止程序违法,笔者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以下简称《条例》)及《工伤认定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7号,以下简称《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和各地的具体做法,现将工伤认定程序简述如下:一、申报登记(一)申请主体用人单位、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都有权利或义务向工伤保险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除死亡事故外,申请工伤认定,一般由受伤职工提出。
遇到特殊情况,本人无法直接提出申请的,可授权委托直系亲属代为申请。
(二)申请时效1、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3、申请人遇到不可抗力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申请时限可适当延长,申请时效从不可抗力等因素消除后计算。
(三)申请材料申请工伤认定,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1、受伤害职工身份证复印件或户籍证明;2、劳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材料(如上岗证、工作证、同单位两个以上同事出具的书面证明等);3、受伤职工初诊病历、住院病历、医疗诊断证明书;属职业病的,应提交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鉴定书;医院病历姓名必须与身份证相符。
4、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还应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1)职工死亡或重伤致残,本人无法申请,由直系亲属或工会组织代表伤亡职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应提交直系亲属关系证明或授权委托书及代理人身份证明;(2)由职工本人申报,单位未签署意见,用工主体资质不明确的,应提交受伤害职工所在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查询证明(即注册登记材料);由用人单位申报,应提交事故发生经过情况报告;属重大伤亡事故,应提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事故调查报告;(3)因履行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应提交公安机关调查笔录复印件或人民法院判决书等证明材料;(4)在上下班途中或因工外出期间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提交公安交警部门《交通事故认定书》、法院民事赔偿调解书或判决书等相关材料;个人驾驶机动车遭受伤害的,需提交机动车驾驶证;(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需提交出差通知等原始证明材料;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申请认定因工死亡的,应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结论的裁定书;(6)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应提交医疗机构抢救病历和死亡证明;(7)为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在抢险救灾等活动中受到伤害的,需提交所在单位、当地人民政府或公安、消防等部门出具的证明;(8)属于因公、因战负伤致残的转业复退军人旧伤复发的,应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指定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对旧伤复发的诊断证明和劳动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9)其他特殊情况需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
譬如受伤职工与用人单位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申请人应提交劳动仲裁委员会确认劳动关系的裁决书;如属劳务派遣,应提交派遣单位和要派单位双方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书。
(四)接收登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经办人员收到工伤认定申请材料后,应及时受理登记,并当场填写《工伤认定申请登记表》,出具收件回执,经申请人与经办人核对签名后归档备查。
对照《条例》及《办法》有关申请材料的规定,并未要求申请人提供受伤害职工身份证明,也没有列举未尽的兜底条款,结果将经常遇到的特殊情况需提供的证明材料排除在规定要求之外。
为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统一制定的《工伤认定申请表》中,将它列入填表说明。
但它不属于填写栏目说明内容,而属于申报材料须知内容。
若未作深究,就会以样画瓢,将错就错,故笔者予以补正,以供参照。
在审核受理中发现,有些受伤职工身份证姓名与病历不符,移花接木、冒名顶替的情况屡屡发生。
若无身份证明及特殊情况需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凭什么审核认定呢?如果全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查证,面对许多个体私营企业中发生的接连不断的工伤认定案件,仅靠几个经办人员,怎么能做到呢?考虑到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绝大部分是未参保的非公有制企业雇用的外来务工者,对工伤认定程序缺乏了解。
因此,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公开张贴《工伤认定须知》(或办事程序),使申请人无须咨询,一目了然。
否则,受理经办人即使费尽口舌,也难以说清。
二、审核受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申请人上报的材料后,应对其真实性、充足性进行全面审核,然后决定是否受理。
受理或不予受理的,都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一)审核目的1、通过对申报材料的审核,决定是否需要告知申请人补正;2、辨识材料真伪,拟定调查项目。
根据初步分析判断,列出疑点难点,做到事先心中有数,为调查核实做好准备。
(二)审核内容1、核实受伤害职工身份与用工主体资质;2、根据申报材料,确认受伤害职工与用人单位是否存在劳动关系;3、申请人提交的材料是否齐全,证据是否充足,是否属于认定主体管辖范围,有无超过申请时效;4、其他需要审核的事项。
值得指出的是,在审核确认劳动关系时,对尚未参加工伤保险,由受伤职工本人申报并提供劳动关系证据的,应根据实际情况放宽要求。
因为这些外来务工者大多属于事实劳动关系,许多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如招用登记表、考勤卡、工资册甚至劳动合同书等,都掌握在用人单位。
即使告知其补正,也难以提供。
笔者认为,《条例》第18条第2款规定,主要针对已参保的用人单位而言。
由用人单位申报的,理应由其提供劳动关系证明材料。
对未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由个人提出申请的,除了职工本人搜集保存的证据外,主要应由用人单位举证。
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对未参保企业职工来说,既不公平,也不合理。
为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第2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时,招用登记、考勤记录、工资支付凭证等有关证据,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这完全符合“谁占有,谁提供”的公平合理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
如果脱离实际,死板执行《条例》这款规定,无疑会将难以提供证据的受伤职工挡在申请工伤大门之外,违背了《条例》保护弱者的立法宗旨。
(三)处理办法1、经审核,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材料齐全无误,属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范围且在受理时效之内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并将《工伤认定受理通知书》在15个工作日内送达申请人。
2、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场或15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补正材料告知书》送达申请人,一次性告知其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并自收到补正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
3、经审查,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符合受理范围,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将《工伤认定不予受理通知书》在15个工作日内送达申请人,并告知其转送其他有关部门处理:(1)不具备工伤认定申请资格;(2)不属工伤认定主体管辖范围;(3)超出工伤认定申请时效;(4)法律法规规定不属工伤认定受理范围的其他情形。
如用工主体不适格、雇用童工致伤、双方为劳务或承揽关系,不属《劳动法》调整范围,应按民法或刑法处理的当事人。
4、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遇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向申请人送达《工伤认定中止通知书》,暂时中止工伤认定:(1)受伤害职工与所在单位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按照劳社部发[2005]12号第5条规定,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处于依法审理期间的;(2)属于重大伤亡事故,需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司法机关对该事故的性质和有关责任人依法做出处理结论作为认定依据,而有关部门一时不能提供结论的;(3)申请人在告知补正后的规定期限内,仍未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又无法查证,导致不能做出工伤认定结论的;(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中止的情形。
工伤认定申请人在法定期限内提供新的证据或上述工伤认定中止原因消除后,再启动工伤认定程序。
笔者认为,参照劳动仲裁和民事诉讼有关规定,工伤认定中止时间不应计算在法定时限内。
对此,《条例》、《办法》虽无规定,但实际工作中遇到上述情形,只能采取这样的办法处理。
否则,久拖不决,超过认定期限,就有可能承担行政不作为的败诉后果。
如果缺乏事实证据,轻率做出认定结论,则存有被撤销的极大风险。
所以,只能参照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三、调查核实(一)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受伤职工、用人单位、工会组织、医疗机构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对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鉴定书的,不再进行调查核实。
(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认定经办人员进行调查核实时,应当由两名以上人员共同进行,并出示执行公务的证件。
与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认定经办人员在调查核实过程中,根据需要可以依法查阅、复印或调取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向有关当事人、知情人调查询问。
(四)在调查核实程序中,工伤认定经办人员要查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等基本情况。
为了查清事故伤害事实,要将现场目击见证人作为重点调查对象。
对审核受理中发现的疑点及告知后用人单位提出的异议,应作深入细致的调查核实,认真听取正反两方面的不同意见,做到客观公正。
(五)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经深入调查核实发现不符合工伤认定管辖范围和受理条件的,应当撤销原受理决定,在送达的《工伤认定终止通知书》中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转送其他有关部门处理。
四、事先告知(一)用人单位未按《条例》规定履行工伤认定申请义务,由受伤害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出申请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审核受理或调查核实时,应当将《工伤认定调查核实告知书》或《限期举证通知书》(以下简称《工伤认定告知书》)送达用人单位,明确告知其陈述申辩权利和举证责任以及举证不能应承担的不利后果。
(二)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认为不是工伤的,应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用人单位收到《工伤认定告知书》后,应在告知期限内作出书面答辩,并如实提供相关证据。
如果告知后不能提供反面证据,逾期不答辩举证,则视为对工伤事实无异议而由其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
笔者认为,告知程序十分重要,必不可少。
特别是未依法参保的用人单位,必须要有告知程序。
可惜《条例》制定立足点没有面向各类企业,所订条款主要适用参保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