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经验材料一、“一线”策略:以德育为主线班级管理中,把德育放首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学习目的的进一步明确,学习态度的进一步端正,有助于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
一个班级有良好的班风,班内的消极因素就不会形成气候,这就塑造出了班内良好的育人环境。
这种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学生必会形成良好班风的循环,又势必产生良好的班风影响塑造出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学生的正效应。
本班学生走出班级,又会以自己的良好面貌影响其他同学,对形成良好的校风又有积极的作用。
1、突出创新性在加强德育教育中,突出了德育内容的创新性,即德育立足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
内容包括:做人的教育、合作精神教育、竞争精神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做人的教育:教育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合作精神教育:教育学生形成高度合作的人格和交流网络,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在集体中体现个人价值。
竞争精神教育:教育学生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不服输的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教育学生要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个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2、突出实效性落实德育的实效性,我充分利用了各种德育渠道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特性,并使之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主渠道——系列化班级教育活动。
在参加好学校升国旗等传统的例行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又突出了以下两种途径:(1)、主题班会。
按大纲要求,进行思想道德观念及知识的教育。
如:“迎国庆,话热爱祖国”主题讨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讲座等。
(2)、各类教育活动。
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团队活动,包括主题活动、参观调查、观光游览等。
第二类是科技文体活动,包括制作发明展览、奔向21世纪象征性接力赛等。
第三类是评比活动,如纪律标兵、竞争标兵、合作标兵、合格加特长优秀学生等的评选。
辅助性渠道——指导家庭教育,借助学校联系社区教育。
(1)、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德育方法,提示家长要重视自己的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2)、借助学校联系社区教育,加入到学校社区教育组织框架之中,与社会各有关部门一道积极施加正面教育影响,抵制来自社会的各种不良影响。
如参与“五长工程”(派出所所长、校长、保卫科长、家长、班长共同参与,加强对行为临时困难的学生的教育工程),为行为临时困难的学生建立帮辅档案,促使其向优秀的行列转化。
隐性渠道——营造育人的道德环境。
教室内的道德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是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的重要渠道。
(1)、班主任要时刻谨记并力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教学原则,班主任的言行风范是学生无声的楷模,超过其他任何一位科任老师,我们常常在学生身上看到班主任的影子。
(2)、努力营造良好的班风。
带学生卡、制作班旗、商订班级精神、制定各类规章制度等,这些都对学生的个体行为起着调节、制约作用。
长期有效的坚持,自然而然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生在良好的班风中执行落实这些有班级特色的措施,也自然而然的受到德育教育。
(3)、让教室环境说话。
教室的每一样东西,大到整个环境美化、知识化的创设、各类标语的选定装饰,小到一盆花、桌面上的激励表格,都有独特的德育功能。
(4)、关注师生、生生人际关系问题。
创建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与和谐、合作的生生关系,让学生在高度合作的人格和交流网络中接受德育。
3、突出生活化(1)、德育生活化体现在班级制订的《我的一天必做到》、《一周必做》等常规中。
这些常规,爱国教育、尊敬师长、文明礼貌等,都已基本涉及到,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然的落实常规,从中受到教育。
如:《我的一天必做到》摘要:早晨、中午上学前,必须和父母打招呼,到校见了老师和同学要问好。
回到家,也要和父母打招呼,并争取时间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回家路上遵守交通规则。
课前3分钟入定,欣赏音乐,准备上课。
课上提高学习效率,尊重老师的劳动。
课间休息要文明,不高声喧哗,不在危险区追逐打闹。
认真领会“我的人生信条”的内涵。
《一周必做》摘要:周一升国旗行注目礼、立正姿势要规范。
《一年必做》摘要:父亲节、三八节,要为父母做一件事,并写心得体会。
(2)、德育生活化还体现在一些长期活动中。
如:发扬长征精神,重走长征路,25000里晨练活动;尊老敬老,每月一次“我当家长”活动;为培养合作精神,开展的合作成长活动;欣赏《春天的故事》等健康向上的歌曲“每周一歌”活动;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行为量化积分,学期末评选“文明学生”活动;为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设立“班主任信箱”的活动等。
二、“四化”策略:管理目标递进化、管理形式多样化、管理操作规范化、管理落实自主化1、管理目标递进化管理目标递进化的含义有两层:一层是学年教育侧重点呈递进化趋势;另一层是每学年的目标分成若干个子目标,月月有主题,呈递进化趋势。
这样富有层次性的管理,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逐步巩固,防止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班级管理怪圈,学生在小步走、大收效的完成规划的一个个发展目标时,必定会产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成功意识,这些思想的火花便会促使学生去创新发展。
小学生教育侧重点是规范落实。
(1)、规范教育。
行为规范。
新生一入校,先进行为期一周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利用黑板报、主题班会等阵地宣传规范。
实行量化管理,违纪、进步等都以分数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和评先树优挂钩,天天落实规范。
制订《我的一天必做到》《关于规范执笔方法的要求》、《关于规范坐姿的有关要求》等规章制度,这些规定把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分解落到小处,便于学生着手去落实。
学习规范。
学习规范的落实以老师指导和学生自我总结为切入点。
老师指导:每学期举办讲座,系统传授学习规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讲座结合每学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
组织学生学习贯彻《学生学习常规》。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实践中对成功与失败的体验进行提炼和积累。
而提炼和积累的最佳方式便是总结。
每一周我都让学生总结一次,形成文字,日后借鉴或互相交流。
(2)、养成教育。
结合一至三年级学生特点,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长期行为化为《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一学期常规》、《一学年常规》,以规章制度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化、自觉化。
并通过增加班主任个别谈话次数、值周班长值周、写自我分析书、专项承包管理等必要的监督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稳定的习惯。
上课前先预习、做作业前先复习、不乱扔废弃物、走读生在校内不骑车等好习惯,都是这样养成的。
另外,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的教育侧重点、培养目标也再分成若干个子目标,达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目标,随着前一个目标的实现,逐步递进,最后实现学年或学期目标。
如:一至三年级的规范教育。
课上的规范、外出活动规范、集会规范等一月一个主题,学期初规划好通知给学生。
一周一个目标。
如:落实课上的规范,周一晨会明确本周目标,宣传动员,学生落实。
周二班主任和学生干部检查指导。
周三学生个人小结落实情况。
周四班主任和学生干部检查指导。
周五、周六学生全面落实课上的规范。
这样月月有主题,周周有目标,最终达到落实规范教育的目的。
2、管理形式多样化在利用好常规教育形式的同时,又突出了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形式,做到实现同一个目标,管理形式却不一样。
环境育人。
学生个体情感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乃至知识才能的增长,无不受到优美、健康环境的熏陶。
因此,我带领学生在美化教室环境时不仅注重了自然环境的美化,而且也着眼于精神环境的开发。
火红的班旗、整齐划一的桌凳、富有生气的鱼缸和鲜花等,和谐幽雅。
图书角、三代领导人字画、手抄报、图片展等,创设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班里的每一棵花,都带上一个“身份证”,这是为了借助花木向学生渗透有关花木的知识;养几条金鱼,在鱼缸上贴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珍视生命,共创家园”等标语,是为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把桌子定位,卫生工具放到规定范围,工具柄倾斜角度一样,这是为向学生渗透规范意识;美化、绿化、知识化、乐园化的教室,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棵花草都寓意,每一个栏目都启智,使教室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
活动育人。
对中学生实施管理,应适应他们好动、好新、好奇、好仿的年龄特点。
从生理上看,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迅速发展,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从心理上看,他们的求知欲旺盛,有各种各样的爱好,喜欢亲自探索,但理解力差,缺乏知识和经验,对感性的、形象的、新鲜的东西易于接受。
班级管理工作,既要教给学生一些规范,又要提高学生行动的自觉性。
实际上,学生在各学年的教育中对规范、准则早已耳熟,很多时候,他们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而是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而不去做。
学生对规范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规范行为的产生。
在认知与行为两者间,还有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
这些特点要求我们进行班级管理时,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锻炼一定的操作能力,增强创造思维的能力,达到学生人格的整合与完美。
这些实践活动包括:(一)、个人活动。
如:乐器演练、体育训练、绘画等。
(二)、小组活动。
如:音乐兴趣小组课余视唱练耳、文学社练笔训练等。
(三)、班级活动。
如: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创新的“我眼中的21世纪”畅想讨论;活动时间充分,课堂活动和校外活动相结合的“环保调查”;正视学生个性差异存在的“我的未来形象设计”活动等。
学生在参与和组织活动中,必然将旧事物重新组合,用新的思维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现班级、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关系的和谐勾通,这是管理形式多样化的又一重要内容。
为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我以介绍刊物、组织咨询、家访等形式统一教育目标,协调家校的教育步骤,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如以“家校联系夹”为载体来保证家校联系的经常性、时效性。
“家校联系夹”的第一页就是学生本学期制订的发展目标、计划及落实措施,第二页是合作者、班主任、家长及本人对本学期规划的调整意见,下面是36页的表格,分别记录学生在校的学习、纪律、特长发展等方面情况,一周一次填写,周六带回家,从而让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便于学校和家庭在教育思想上形成共识。
社会是个大课堂,有着及其丰富的正负两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应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充分挖掘社会教育的积极素材,抵制不良的社会影响,培养开放型的人才。
为此,我经常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们多一些走出去的机会,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拓宽境界,提高对真善美的理解,使社会教育能更好的显出正效应。
3、管理操作规范化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学生小学六年的发展目标:德高,学会做人;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培养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全面发展;发展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