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介绍翻译家尤金奈达
Eugene Nida
Functional equivalence
奈达翻译理论综述
尤金· A· 奈达( Eugene A.Nida), 语言学家,翻译家, 翻译理论家。
奈达较之其他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在全世 界更有影响原因之一是,在自1946年起的 近60年里,他周游了世界,帮助译者解决了 《圣经》翻译中的实际问题,而其他语言学 家和翻译理论家缺乏这种机会。
1.There is certainly some historical possibility. 历史上的确有这种可能性。 从历史上看,这种可能的确存在。 2. The actor has a smaller circle of admirers. 那个演员没有那么叫座。 3. environmentally damaging waste 危害环境的废物。
Titles of papers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浅谈《民法通则》英译本 中法律术语的翻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浅析NBA赛事用语的汉 译 从功能对等角度浅析英汉习语翻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水浒传》中粗话、脏话 的翻译
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本文作者拟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分析,尝试提 出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儿童文学翻译的儿童本位原则。 与传统的翻译理论不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另一角度提供了一个 翻译批评的标准。要达到理想的翻译,就要找到与原文最自然且最贴 近的对等语,而不是拘泥于单纯的形式对等。换句话说,译文的读者 对译文的反应要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等值。以往的翻译理论重 视译文与原文的对照,单纯从语言转换的角度来研究翻译。与以往不 同的是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的主体作用,它指出翻译的目的是使译 文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 同。 本文尝试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根据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通过对儿童文学《爱丽斯漫游奇境记》几个译本中的大量翻译实例, 从意义对等,形式对等,文化对等三个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研究儿童 文学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最后得出结论:功能对等理论可作为儿童文 学英汉翻译的原则,它对翻译中词句的选择、修辞的传达以及文化差 异的处理都具有指导意义,揭示本文的主题儿童文学翻译应在功能对 等理论的指导下以儿童为中心,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
翻译就是用译入语(target language)中最自然的表达方式 重现原文(source language)中的信息,首先重视的是意义 (meaning),其次才是风格(style)。最好的译文读起来 应不像翻译。要让原文和译文对等,就必须令译文的表达自然, 为达到这个目的,译者必须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在大多 数情况下,原文和译文的结构是不同的,在翻译中必须有所改 变。翻译一方面要保证原文信息传达的准确无误,另一方面又 要尽力避免原社会文化因素对译文读者造成的陌生感和翻译腔 (translationese) 大胆提出了翻译的目标是达到语言功能的对等,读者心理反应 的对等,而不是语言的对等,这样一来,文化、社会、心理等 因素都必须在翻译的过程中给予考虑。
Nida理论的应用范围 西方理论中的“归化论”, “异化论”:Venuti 实用文体翻译;一些类型的文学翻译; Case 研究中,对原文的语言因素有较大改 动的情况
Further reading
[1]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翻译的科学探索》 [2]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语言文化与翻译》
The beauty of her singing her beautiful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inging. She sings beautifully.
practice
1.There is certainly some historical possibility. 2. The actor has a smaller circle of admirers. 3. environmentally damaging waste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Eugene A. Nida
“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 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 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As white as snow 雪白 非常白 面粉那么白
奈达定义的三个优点 1. 明确地说明了要译的是什么(信息 message) 2. 暗示了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原文 和译文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closest) 3. 考虑了译文的可接受性(natural)
Dynamic equivalenc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功能对等理论
formal equivalence(形式对等) By formal equivalence, he “focuses attention on the message itself, in both form and content” with aims to allow readers to understand as much SL context (原文) as possible. Dynamic equivalence(动态对等) emphasizes more on the effect the readers receive the message with the aim to “relate the reader to modes of behavior relevant within the context of reader’s own culture”. Reader’s response (读者反应) Later, realizing that there is no absolute symmetry between languages, he prefers the term “functional equivalence”(功能对 等) in the sense that “equivalence can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proximity, i.e. on the basis of degrees of closeness to functional identity.
I am no Hamlet. Formal equivalence: 我不是哈姆雷 特。 Dynamic/functional equivalence: 我不会犹豫。
主要理论
1. 采用词类(word classes)代替传统的 词性(parts of speech)来分析词与词间 的语义关系; 2. 提出核心句(kernel sentence)和句 子转换的概念,作为翻译中实现句法转换的 工具和途径;
Can you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Chinese?
• How to Fat-proof Your Child? • --What kind of money does a girl 如何让你的孩子防“胖”于未然? like best? 女孩最爱什么“财”?——郎才。 女孩最爱什么钱?——礼钱。 • -- Matrimony. 女孩最爱什么钱?——美元(缘) • 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不到俄岛我不倒。 • --What flower does everybody 落败孤岛孤败落。 (tulips= two lips) have? 什么样的花人人都有啊?——泪花。 • --Tulips.
语法语义分析模式 (七分法)
1. 实体(entities),如man, book, table等; 2. 活动(activities),如walk, think, swim等; 3. 状态(states),如dead,tired,happy,angry等; 4. 过程(processes),如widen,grow,enlarge等,与状 态或特征的变化有关; 5. 特征(characteristics),如tall,huge,beautiful等; 6. 连接(links),如when,during,below,if等,在时空 等方面起连接作用; 7. 指示(deictics),如this,there,here等。
从接受理论看归化和异化
奈达是归化的代表,他提倡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要对等; 韦努蒂是异化的代表,他提倡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 出原文之“异”。 当前国内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归化异化之争。 本文先分析了狄更斯的 《大卫· 科波菲尔》三个中译本各自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然后从接受理 论的角度,特别是从读者的期待视野的角度分析了三位译者——林纾、 董秋斯、张谷若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从译者作为原文读者的角度讲,译者的不同先在知识结构和文本意义的 不确定性必然导致译者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而译者又必须对当 时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审美情趣等进行考虑,目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尽 力使译文与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合。正是这两者的结合,决定了翻译策略 的取舍。通过接受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审美距离,视野融合等观点, 本文重新探讨了归化和异化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目标语读者的期 待视野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审美期待和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变化。翻译策 略也应作相应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