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屋檐下心理健康活动设计
(七)补
充
活
动
开展辅导两周之后再次做社会调查,让家长谈谈孩子在这段时间的表现和变化。
为今后开展辅导工作积累第一手资料
【活动后反思】
1、心理透析:
父母没完没了的唠叨是孩子最反感的事。反复的唠叨本身是一种令人厌烦的现象,即使是成年人也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它伤害一个人的自主性和自尊心,更何况这又直接抵触孩子日益增长的成人感。
(六)心
灵
碰
撞
心灵碰撞:爱在心头
1、播放《爸妈谢谢你》的伴奏歌曲:
2、师结语:同学们,我还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呢,有一位教授已经60多岁了。门外寒风凛冽,教授要出门去作报告。他那80多岁的母亲,年迈多病,在病床上,发出断断续续的、低沉的声音:“儿啊,多穿点衣服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再大也仍旧是孩子,我们就像父母心中的风筝,永远让他们牵挂。很多人长大以后对父母曾令人心烦的唠叨又有了这样的感受:
通过生生互动,在思维的碰撞中,搜求多种应对父母唠叨的方法,在交流、筛选的过程中获得积极应对唠叨的方法,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五)笑
迎
唠
叨
笑迎唠叨:积极应对
1.把各小组“头脑风暴”碰撞出来的两个好点子都贴在黑板上。
2.学生交流,勾出好的点子。
3.根据大家认同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归纳。
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学生不断接受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馈,学习应对父母唠叨的最佳方法。
【活动时间与场地】
活动时间:一学时。
活动场地:团体辅导室。
【活动设计】环节活动过程来自设计意图(一)动
感
地
带
动感地带:画座位图
你注意过吗,你的家里通常是怎样来坐座位的,绘制一张“我家的家庭座位图”在你的家庭排序图中,你通常是离着谁最近?你又是离着谁最远?这样的排序大致是从何时开始的?那时的你或者你的父母有了怎样的变化?
爱在屋檐下心理健康活动设计
———————————————————————————————— 作者:
———————————————————————————————— 日期:
ﻩ
爱在屋檐下
---用心聆听父母的唠叨
【活动主题】爱在屋檐下---用心聆听父母的唠叨
【适用年级】小学六年级
【理念阐述】
这个主题的确定是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的。因为“唠叨”与“反唠叨”是小学高年级亲子关系的主要矛盾,小学六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早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有一种强烈追求自主的欲望。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的充满关爱的唠叨发生冲撞时,学生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长大了,有时心里明知父母的唠叨是为了自己好,也会反感,觉得父母麻烦多事,甚至和父母产生摩擦,破坏亲子关系。据了解,很多学生都嫌自己的妈妈或爸爸唠叨,而对父母的唠叨,一般都采取顶撞、回避、忍受等方法进行“还击”,而这些都不是有效解决唠叨的方法。要减少父母唠叨,家长和孩子都必须努力。这节心理辅导活动,主要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面对父母的不理解,没完没了的唠叨,我们应该怎么办?与孩子在理解父母的基础上共同商讨一些积极应对的策略。
1、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什么情况下叨唠?他们往往喜欢说什么呢?(举手发言)
这个问题的讨论还可以分两步进行:①个别发言;②小组交流。教师的评价则可以说:“真有意思”“挺特别的”“我十分同情你”,“他们这样说可以理解”等。
2、实话实说:在日常生活中,当你听到长辈叨唠你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
联系学生心理实际,针对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让孩子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排去紧张情绪,创设一种开放、安全、温暖的氛围。
(二)心
灵
追
踪
心灵追踪:回忆真情
同学们,爸爸妈妈也在盼着你们健康快乐地长大,在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为你们做了很多很多,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他们关爱的点点滴滴。(内容见附件二《爸妈在爱我》)
看的时候,你们可以对着画面指指点点,也可以和伙伴交头接耳,想跟着唱也行。
(点击课件配上音乐)
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畅谈。
小结:爸爸妈妈把我们养大多不容易呀,他们要为生活奔波,要为我们操心,可能会有许多我们想不到的麻烦、苦恼和辛酸。
通过交流,回忆起生活中一幕幕感人的细节,重温那份感动,感知父母的不易,为以下环节作铺垫。
(三)
实
话
实
说
实话实说:宣泄不满
爸爸妈妈有那么多的烦心事,有时看到我们达不到他们的要求,难免会显得着急,有时就会不停地唠叨。你有这样的经历吗?(结合课前的问卷调查-----见附件一中活动一的内容)
(四)头
脑
风
暴
头脑风暴 :各想策略
1、所以有时就免不了会和爸爸妈妈之间产生一些摩擦,弄得他们不开心,自己也不开心,其实我们心里也不愿这样。商量一下:面对他们的唠叨,我们最好怎么办?
2、大家各想各的主意,来一个头脑风暴,请一位同学快速记录在白纸上,然后在许多主意中挑选出最好的两条,用记号笔写在红色的纸上。(出示附件一中的活动二里的回应栏及红色的爱心屋纸)
[出示课件]
唠叨是浓浓的关爱;
唠叨是温暖的呵护;
唠叨是母爱的重叠;
唠叨是亲情的附加。
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听不进父母的唠叨,有自己的想法,这很正常,说明我们在成长。如果父母的唠叨让你感到心烦了,受不了,记得用上今天学到的好方法呦!
在孩子们都比较熟悉的歌曲中结束本课,借助音乐的感染力触动学生的心灵,在爱的氛围中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让学生意犹未尽。
【活动目标】
1.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和培养自己的良苦用心,能从父母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理解父母。
2.学会应对父母唠叨的方法。
【活动准备】
1、课前做好一份问卷调查(见附件一中的活动一和活动二)
2、课件一《爸妈在爱我》(见附件二)、课件二(唠叨的诗)
3、红色的“爱心屋”纸、白纸
4、歌曲《爸妈谢谢你》(见附件三)
对于父母,唠叨始终是出于对子女的一片爱心。不少做父母的由于缺乏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不了解自己和子女的心理,也谈不上教育艺术,只凭自己的“父母心”与孩子打交道。殊不知“父母心”有时候会受到年龄心理特征的影响。如更年期的妈妈心情变得烦躁,情绪不稳定,看到子女成绩不如意时自然会心烦话多;爸爸上了年纪后,嘴巴也会“勤快”起来,说个没完,不像年轻时善于克制自己。而太多的唠叨也会使孩子产生叛逆心理,子女对于父母无关紧要的唠叨都有着左耳进,右耳出的态度。也有许多家庭问题是在父母的唠叨上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