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知识归纳测试试题一、文学常识:1、《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3、《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吋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4、《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5、《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6、关于史书体例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②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女口《战国策》。
④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⑤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⑥纪事木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 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
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二、文言基础积累(一)指出下列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若不阙秦,将焉取4.秦伯说5.失其所与,不知(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吾不能早用子2・是寡人之过也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行李之往来5.夫晋,何厌之有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7.亦去之(三)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1.烛之武退秦师•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3.晋军函陵■4.夜纟追而出•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越国以鄙远• •7.邻之厚,君之薄也• •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9.朝济而夕设版焉• •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 •1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2.阙秦以利晋① 辞th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④ 归去来兮辞过①是寡人之过也②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①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②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④范增说项羽马也②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13.与郑人盟 14.因人之力而敝之15.以乱易整,不武(四)一词多义1、实词:①蜀之鄙有二僧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越国以鄙远①许君焦、暇 ②杂然相许③潭中鱼可百许头④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①国势衰微②微言大义③人微言轻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⑥微闻有鼠作作索③辞不赴命③秦伯说 知①君知其难也②失其所与,不知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①公从之③择其善者而从之亡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④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虚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③越国以鄙远()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而①今急而求子(()③夜缱而出()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朝济而夕设版焉()之①公从之()③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④是寡人之过也()⑥辍耕之垄上()其①以其无礼于晋()③吾其还也()②敢以烦执事(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⑥以乱易整())( ))②若亡郑而有利于君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④且焉置土石()②唯君图之())⑤夫晋,何厌之有()②君知其难也()④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④ 臣死且不避((五)特殊句式:①是寡人之过也(② 邻之厚,君之薄也(③ 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④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⑤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⑥ 若亡郑有益于君(⑦ 夫晋,何厌之有(③ 失其所与( 三、选择题1・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③年且九十( (六)周定结构:“所“字结构 形式: 所+动词①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②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 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⑤ 无中生有,拨弄是非A. 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⑤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 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A. ①③④B. ①⑤⑥C. ②③⑥D. ②④⑤A.烛之武“夜纟追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缱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 乂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
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
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5、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 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O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6.全部属于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理由的一项是()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依赖,秦不应与之共事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②④D.②③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
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B、课文按故事情节依次为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晋师撤离郑国;烛之武说退秦师。
C、在“烛之武说退秦师”这一情节中,烛之武首先欲扬先抑,提出问题,接着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然后指出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利,最后用历史与现实挑拨秦晋联盟,达到自己的目的。
D、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的推辞,一是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危难时刻,能够接受规谏,勇于自责。
三是赞颂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以解国难为重的爱国精神。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且君尝为晋君蜴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