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了孩子们的明天演讲稿

为了孩子们的明天演讲稿

为了孩子们的明天演讲稿有人说,教育情怀,是一种痴迷,一种热爱,一种执著,一种无私奉献的“蜡烛”和“春蚕”精神。

而我想说的是,教育不是一种谋生手段,甚至也不是一个普通的职业,而应该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一种虔诚的宗教。

因此,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来用心经营,需要身体的投入,灵魂的参与,精神的支撑。

作为乡镇中心总校校长,我负责一个乡镇的全面教育管理工作,全乡有一所寄宿制小学,一所日托幼儿园,七所教学点。

本人是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年月生,年月毕业于师范大院参加工作,已经在教育战线耕耘了个年头。

高楼崛起旧貌换新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诗人杜甫在唐代发出这样的感慨,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啊?过去,一说秀才苦读,就用“十年寒窗”来比喻。

其实,我认为,在新世纪的今天,着力改善办学条件,让莘莘学子有一个好的读书环境,让辛勤的园丁有一个好的育人环境,才是首要之举。

5年前,自己来到旗时,这里的办学条件十分简陋。

学校的建筑面积只有4千多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就已达3千多平方米,校园硬化面积还不到4千多平方米。

校舍极其简陋,大多都是危房,教学设备严重短缺。

当时的住宿条件极其艰苦,大通木板床铺,每个宿舍30余人,非常拥挤,冬季供暖只是用火炉取暖。

从2006年开始,在各级领导支持下,自己下决心改变种现状,学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万事开头难,在建设校办公大楼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的困难和难题。

一开始,当建新校的事列入议事日程时,土地、资金、图纸设计、施工质量等问题接踵而来。

经过旗政府和教育局的鼎力支持,当地群众的热心扶助,终于,改善办学条件有了眉目。

2006年实施台塑项目,旗政府和教育局多方筹措资金,共投资104万元,(其中台塑项目投资40万,旗政府投资64万余元),为我校建成了一幢940多平方米的明德小学教学楼。

学临街校园土地置换过程中,遇到不少周折。

当地有些群众不太理解,他们以为这是在出卖土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于是,有些人多次找总校和教育局来阻止把临街的校园置换出去。

面对这种情况,面对这些阻力和压力,我和同志们没有气馁、没有退缩,多次找上级领导和当地政府领导来调节、协商,深入细致的做群众的工作,历经一年,最后终于在2009年初把临街的土地挂牌卖给开发商。

并获资金268 万元的资金来改善办学条件。

2010年国家校安工程在我校开始实施,投资300多万元,新建了教室、宿舍、伙房、餐厅、洗浴室、硬化了操场和活动场。

学校校舍建设完成以后,总校利用几年来结余的教育经费,投资建设附属设施,保证了9月份学生能顺利的入住学校。

投资8000元,为学校餐厅购置了洗菜池;投资54000元将院内的旧校舍和楼房进行了维修;投资24000元建设72平方米菜窖;为新宿舍添置床、床板和毡子投资48000元;教室、办公室、宿舍窗帘及纱窗投资22000元;投资15700元在四面墙上设置了文化浮雕;投资37000元购置并安装了校园广播和篮球架;投资40000元购置了办公桌椅;投资46000元维修了中心幼儿园校舍。

总计投资30多万元,保证了学生的餐饮、住宿需求,改善了学校的办公条件,并使幼儿园顺利实现日托管理。

新的教学大楼正式投入使用以后,一天,学校走进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他已经满头的白发,凝视着眼前的一切,站在院子里久久不愿离去。

原来,他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师。

他激动地拉着我的手,对我深情地说,“几代教师的愿望,在你们身上实现了,好啊好” 优化管理学校达规范一位年轻的炮兵军官上任后,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发现有几个部队操练时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操练中,总有一个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筒下,纹丝不动。

经过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规定的。

原来,条例因循的是用马拉大炮时代的规则,现在大炮不再需要这一角色了。

但条例没有及时调整,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

这位军官的发现使他受到了国防部的表彰。

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分工。

只有每个工作人员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爱岗敬业,单位的机器才能得以良性运转。

一个学校的管理,同样如此。

在管理上,自己注重把良好的传统和现代化管理科学地结合起来,结合学校实际,健全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

主要制订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以“教学环节管理”为重点的职工管理制度和以“德育首位”为目标的学生管理制度,使学校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严格治校,要求全校教职工在自己的岗位上以求是、敬业精神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在优化学校管理过程中,强调岗位目标责任制,明确规定各处、科、室、各部门的职能和每个教职工的职责,使学校考核教职员工的工作情况有客观标准,进一步提升了协调管理层次,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抓从严治校,优化管理机制的同时,注重民主管理,注意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随时研究教职员工的心态,关心他们的利益,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意见,形成广开言路,上下通力合作促发展的格局。

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使人人树立主人翁的意识,把个人利益、贡献同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

涌现出一批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好教师。

**老师是一个美术教师,一次放学后看到一个叫的孩子在信手涂鸦,觉得这个孩子的造形能力特别强,艺术天赋挺好。

发现是个好苗子。

于是这个老师就主动利用课余、周末、寒暑假时间义务为这个孩子进行美术启蒙训练,素描、国画、色彩等。

这个孩子的家庭有比较贫困,父母又没有经济来源,家庭经济困难,这个教师就还经常为这个学生买纸送笔。

如今这个孩子已进入一个美院深造学习。

她的父母亲逢人便说:“我们一个农村家长懂什么,要不是老师发现了我家女儿的艺术才能,哪里我女儿的今天哪!”那个学生,自然饮水思甜,师恩难忘,经常给这个老师来信,汇报她的学习进步情况。

关注心灵铸就德育品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德育为先”是我们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理应遵循的原则。

针对新时期学生思想实际和生理、心理特征,我经常强调必须关注孩子们的品质和心灵,全力以赴抓好德育教育。

为此,各个学校党支部、行政部门要求全体干部、教师以《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十项教育活动规定》、《中学生守则》等为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有效的工作方法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

德育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成效显著。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注重组织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增强这项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影响人、感染人、鼓舞人、塑造人,铸就和打造了属于德育品牌。

如狠抓养成教育:利用集会、国旗下讲话、法制教育讲座等形式,加强了学生的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如常抓感恩教育:长期引导学生感恩长辈、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一切帮助过自己的人,写一封简短书信,寄一张心灵贺卡,发一条祝福短信,打一个温暖电话,端一次洗脚水等等。

学生在成长,感恩在继续。

如注重了理想目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使学生保持了积极进取,勤奋学习的良好心态。

如充分挖掘本地的德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等革命纪念地,聆听了生动感人的革命故事,接受了浓郁经典的革命传统熏陶,大大丰富了德育教育内容。

同时对学生实行制度约束与自我教育结合、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结合,加强了日常师生道德感化,将培养目标逐步内化为学生品质。

并且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每学期都组织了全体教师参与家访活动,到访率100%。

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了成长的快乐、幸福。

关爱师生建设和谐校园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都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每一件小事,每一个举动,都关乎着学校的形象与声誉。

作为一方乡土教育负责人,自己始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自己的“真诚、真情、真心”换来教职工的信任和支持,赢得孩子们的敬重。

为了关心教师的业务成长,自己能真诚为老师们服务,千方百计为他们搭建成功的平台,使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同时还能大胆创新,带领老师们进行教研教改实验,经常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扬。

如组织了全校老师开展了“”“打磨一堂精品课”、“加强课堂诊断,提升课堂有效性”、“”等系列的大型校本教研活动。

在活动中,自己既是“策划者”、“组织者”、又是“参与者”、“ 服务员”。

老师们要上教研课,从教学设计到每一堂试教课都会参与其中,组织老师听课,评课,议课,修改教学设计,直到满意为止。

在辛勤的付出与努力下,活动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同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

在自己的亲自指导下,有等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有等人获省级奖励,有等位老师获县级赛课奖。

学校连续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帮助青年教师健康成长,我要求校领导干部坚持深人教学第一线,坚持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0节。

大部分校级、中层干部都兼课,这样,既能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又能直接掌握教学动态,为指导教学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老当益壮,积极承担教学重任,对中青年教师“传、帮、带”,甘当教育事业发展的“孺子牛”。

中青年教师主动担任艰巨的工作,以求是、创新的态度,虚心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力争尽快成为各学科的骨干。

学校在经费、时间上对教师的业务进修给予大力支持,为教师提高业务能力提供方便。

有的中青年教师还以脱产、在职自修等各种方式完成初、高中教师必须具备的大本学历教师资格的进修学习。

中青年教师素质的改善,教学水平的提高,缓解了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困难,如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能独当一面,成为教学、教研中的骨干。

老、中、青教师团结协作、共同为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辛勤地工作。

教师们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改革新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而对待学生也是如此,不歧视任何一位学生,哪怕他暂时是后进生。

我经常向教师们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教师。

理解、尊重后进“留守学生”。

相互间的理解、谅解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后进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尊重后进生的人格与感情,尊重其兴趣与爱好。

许多后进“留守学生”因成绩不佳而自暴自弃精神萎靡不振,如果再得不到教师、家长的关心容易导致郁郁寡欢,一蹶不振。

因此,我们的教师从不歧视每一个后进“留守学生”,能够能理解和体谅他们,不轻易在别人眼前提及他们所犯的过失,鼓励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在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循循善诱的柔言慢语,促其领悟开窍,收到较好的效果。

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

要求学生要了解自己的道德水平发展状况和自己的心理特点,同时,让学生多读好书,优化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

启迪他们的智慧,、对优化他们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加强品格修养,使他们从学业到精神,全面健康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