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像诊断学-头颈部

影像诊断学-头颈部

小和密度。两侧对称。 (2)眼眶侧位:观察顶底
壁与眶腔密度。
眼部横断位
正常CT
眼部冠状位
眶内异物
1.X线诊断: ⑴不透光异物(阳性异物)表现为致密影,如铁等重金属; ⑵半透光异物:密度略高于眶内软组织的较淡阴影,如石片、玻璃碎屑
等; ⑶透光异物(阴性异物):不显影,如木屑、泥沙等。
眼部异物定位需借助眼异物测量尺来确定异物位于球内、球外及方位等。 对半透光及透光异物不易显示。 注意:双曝光、异物测定,现少用。
颅底X线平片
颅底CT冠状位、横断位 1.圆孔2.翼管3.卵圆孔4.棘孔5.破裂孔6.卵圆孔7.舌下神经孔
(一)颅底骨折
诊断手段:CT为主要方法; 骨折并发症:儿童见骨缝分离,骨折常伴相邻鼻 窦粘膜增厚,窦腔积血及颅内血肿;常累及颅底 孔道,损伤神经血管,应仔细多方位观察。前中 颅底骨折多见,前颅底注意筛板部位,骨折易造 成脑膜撕裂,形成脑脊液漏;中颅底骨折易累及 孔道内神经血管。 注意:颅脑损伤应首选CT,不宜颅底颏顶位平片。 HRCT技术是常规检查,一般不需要MR检查。
鼻窦炎伴骨壁硬化
CT横断位
CT冠状位
正常比较
鼻窦霉菌感染
(二)鼻窦真菌病
致病菌:曲霉菌、毛霉菌和念珠菌 等。多因长期使用抗菌素、激素、 免疫抑制剂或糖尿病、肿瘤等消耗 性疾病引起,分侵袭性和非侵袭性, 通常只侵犯一个鼻窦,上颌窦多见, 临床表现为血涕常见,鼻镜见不同 色泽、干酪样、质脆、常伴恶臭等 典型的分泌物,真菌菌丝中的钙、 铁、镁等重金属形成点条状、云絮 状高密度影,窦壁骨质增生肥厚, 有时破坏。 CT:结节或息肉样改变,密度高, 强化,多伴钙化,骨质硬化,侵袭 性可见骨质破坏向周围蔓延,需与 肿瘤鉴别。
鼻骨骨折
柯氏位
华氏位
双侧副鼻窦正常
上颌窦正常额窦未发育
副鼻窦正常CT
横断位 冠状位
上颌窦炎症
(一)副鼻窦炎症
继发于感染、过敏、免疫状态改变, 分为急性和慢性,上颌窦发病率最高, 常多发,临床:鼻塞、流涕、鼻窦压 痛及全身症状。 X线:窦腔密度高,液平、粘膜增厚、 息肉样、窦骨壁硬化或吸收等。可见 粘膜下囊肿,多见于上颌窦。 CT:显示更清晰。
★重点:真菌病的诊断与上颌窦癌的鉴别
(三)上颌窦癌
组织学:多为鳞癌; X线: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 CT:软组织肿块、中心坏死液化、强化、骨质破坏、向周围侵犯情况等。
(四)副鼻窦骨瘤
右筛窦致密性骨瘤
正常副鼻窦
骨瘤是鼻窦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呈圆形、卵圆形、分叶状致密影,界清;分为密 质骨型、松质骨型和混合型。最常见于额窦,其次上颌窦、筛窦,蝶窦少见。多 单发,多无症状,大者引起阻塞性鼻窦炎等。平片即可诊断。多发性骨瘤合并多 发性结肠息肉,是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即Gardners综合征。
鼻骨骨折
1.因正位重叠显示不清,主要 靠侧位诊断。 2.鼻骨是面部最常见的骨折部 位,约50%伴发邻近结构骨折。 3.分为线性骨折、粉碎性骨折 及复合型骨折;后者可伴发上 颌骨额突、鼻中隔、泪骨等骨 折;
鼻骨骨折
1.因正位重叠显示不清,主要 靠侧位诊断。 2.鼻骨是面部最常见的骨折部 位,约50%伴发邻近结构骨折。 3.分为线性骨折、粉碎性骨折 及复合型骨折;后者可伴发上 颌骨额突、鼻中隔、泪骨等骨 折;
颅底骨折
(二)颅底骨肿瘤
1、脊索瘤
起自胚胎残余的脊索组织, 临床少见,低度恶性,发展 慢,好发骶尾部及颅底蝶枕 软骨结合处。多发于30-40 岁,常累及蝶窦及鼻咽部。 影像:斜坡区肿块,膨胀性 溶骨性破坏,内散在钙化及 碎骨片,增强强化。需与软 骨肉瘤鉴别。
2、软骨肉瘤
常发生于破裂孔区, 偏中线,钙化常见。
右乳突气化型无明Βιβλιοθήκη 骨质破坏头颈部• 范围:颅底至胸廓入口;
• 内容:主要包括颅底及颅N 、眼及眼眶、 颞骨(耳部)、鼻窦、口腔颌面部及颞颌 关节、咽与喉影像学诊断等。
• 影像学方法及选择:CT与MRI检查已成为 头颈部影像学的常规检查技术。
第一节 颅底
卵圆孔 棘孔 破裂孔
• 前:由额骨眶板、筛骨的筛 板及蝶骨小翼构成;
• 中:由蝶骨大翼构成;
第四节 耳部
X线平片 (1)常用:乳突35° 侧斜位(伦氏Ⅱ位)+
轴位(梅氏位) 把乳突分为气化型、板障型与硬化型
(2)可见外耳道、上鼓室、鼓窦入口、鼓窦、 听小骨、乳突气房等
CT:常规HRCT,层厚1mm、间距1mm连续扫描: 骨性外耳道、鼓室、听小骨、乳突窦、面神经管、 前庭、、半规管、耳蜗、内听道等
3、颅底转移瘤
少见,成人多来自乳腺、肺、膀胱、 胃肠道、肾脏、甲状腺等部位癌, 儿童多来自胚胎神经性肿瘤和肉瘤, 尤其是神经母细胞瘤,多数单发, 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 影像学表现:软组织肿块及骨质破 坏,前列腺癌及乳腺癌多为成骨性 转移,表现为骨质硬化。
眼眶正位 眼眶侧位
第二节 眼及眼眶
X线平片 (1)眼眶正位:形态、大
左眼眶双曝光片显示异物
侧位眼眶异物
眶内异物
⒉CT:对不透光和半透光异物较平片敏感, 并清晰显示异物大小、位置、数量、与眶 内结构关系及周围损伤情况,为首选方法。 不能显示透光异物。
第三节 鼻与鼻窦
X线平片: • (1)鼻骨侧位 • (2)鼻骨轴位 • (3)华氏位 • (4)柯氏位 • (5)侧位
• 后:由颞骨岩部及枕骨构成。
颅底X线平片——颏顶位
骨性结构,大多两侧对称。中 颅窝两侧可见前方的卵圆孔 和后外侧的棘孔、破裂孔位 于岩骨尖与枕骨斜坡侧缘和 蝶骨大翼后缘之间。
颅底
• 侧位片——前、中、后颅窝位置从前到后依次呈阶梯状 下降。
• 颏顶位可显示颅底全貌。
(1)前颅窝——在鼻腔和眼眶上方,由鞍结 节至额窦后缘,中线可见致密的鸡冠。
(2)中颅窝——侧位呈下突的弧线状致密影, 中央区域为蝶鞍和蝶窦,两侧较鞍底低1.5 ㎝,后界为岩骨嵴部。颅底位可见破裂孔、 卵圆孔、棘孔等结构。
(3)后颅窝——位置最低,在侧位片上,枕 骨斜坡由鞍背向下向后延伸,止于枕骨大 孔前缘,后颅窝通过枕骨大孔和椎管相连。
CT检查目的 显示骨性结构及其 孔道,必须采用 HRCT横断及冠状 位多方位观察,采 用骨算法重建、骨 窗观察,不能观察 神经血管本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