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律思想史在线考试答案1

中国法律思想史在线考试答案1

《中国法律思想史》网上模拟作业练习(1)一、判断正误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实现和以宗法为核心礼治思想。

(√)2、“祀”与“戎”是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

( ×)3、中国古代的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朝、盛行于商朝、动摇于西周。

(√)4、宗法制和等级制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制。

(√)5、“明德慎罚”的思想是纣王提出的。

( ×)6、我国古代先民的法律观念主要从“刑”、“法”、“律”、“礼”四个字上得到反映。

(√)7、儒家是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

(√)8、”民贵君轻论”是孔子提出的。

( ×)9、礼法关系是研究、把握儒家法律思想的前提和基点。

(√)10、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思想是儒家法律思想。

(√)11、韩非是先秦法家特别是晋法家法律思想的集大成者。

(√)12、秦始皇是以儒家的法律思想为指导,以武力统一六国的。

(×)13、“缘法而治”即“依法治国”是先秦法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14、“刑不至君子”是贾谊的主张。

(√)1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的建议。

(√)16、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框架是以新儒学法律思想为基础的。

(√)17、春秋时期的革新家中,子产代表了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新封建贵族。

(√)18、荀况把法家的“法治”思想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明确提出了既隆礼又重法的思想主张。

(√)19、法家中法、术、势的集大成者是慎到( ×)20、《唐律疏议》阐述德刑关系的言论是刑、礼、道迭相为用。

( ×)21、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德主刑辅。

( ×)22、主张“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家是荀况。

( ×)23、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继承制。

(√)24、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论断的是管仲。

(√)25、.首次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成文法的是子产。

(√)26、子产和孔丘都主张宽猛结合,但是子产强调以猛为主,孔丘则以宽为主。

(√)27、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是孔子。

( ×)28、第一个提出系统的礼治理论的思想家是孟子。

( ×)29.提出“法义”、“法数”、“类”三个概念的是荀况。

(√)30、墨翟认为法源于人性,它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根据史料记载,五刑已完备的是在( B)A. 朝B.西周C.夏朝D.尧2、神权法得到巨大发展的是在(B )A. 朝B.殷商C.西周D.春秋3、 "以德配天"说的意义在于(A )A. 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及对历史的推动作用B. 统治者的伟大C.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 劳动人民思想水平的提高4、 "以德配天"说是(A )提出的思想。

A. 周公B. 孔子C. 孟子D. 商鞅5、神权观念是(A)社会自然神崇拜的产物A原始 B奴隶 C封建 D资本主义6、"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 A)的观点A. 管仲 B.子产 C.孔子 D.韩非7、春秋时期,创立"三选"制度和"三国五鄙"制度的是(B )。

A.子产B.管仲C.商鞅D.邓析8、子产铸刑书的重大意义在于(C )A. 规范礼治 B.贵贱不愆 C.公布成文法 D.改革土地制度9、子产的刑法思想是对以下哪种统治思想的继承(A )A. 明德慎罚B.德主刑辅C.事统上法D.一断于法10、春秋时期,主张"罪刑相当"和"以情断狱"的革新家是(B )A. 管仲B. 子产C. 邓析D. 孟子11、明确区分"礼"与"仪",将礼从宗教祭祀和礼节仪式中解脱出来的,突出礼的社会性、制度性的思想家是(D )A. 邓析B.管仲C.商鞅D.子产12、管仲的立法思想具有明显的(C )的特征。

A. 重农主义B.重农抑商C.重商主义D。

重商抑农13、早期黄老治学明显具有(A )结合的性质A道法 B儒法 C儒墨 D礼法14、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最完备最全面论证封建制度和理性和永恒性的思想家是( D)A孔子 B孟轲 C荀况 D董仲舒15、杜预认为立法的一条最根本的原则是( C)A明的慎罚 B德主刑辅 C简直 D礼乐抚于中16.《唐律疏议》阐述德刑关系的言论是(C )A文武张设 B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 C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D刑,礼,道迭相为用17、“缘法而治”是(A)的思想核心。

A先秦法家学派B新儒学学派C道家学派D墨家学派18、( C )是宗法等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嫡长继承制 D君主制19、“礼治”的基本原则是( A )A亲亲、尊尊 B刑不上大夫 C礼不下庶人 D世卿世禄制20、儒家对周礼所采取的态度是( C )A照搬死守 B批判和抛弃 C继承和改造 D取其形式变其内容21、( C )最早提出了我国古代的自然主义法律观。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22、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刑无等级”,贵族与平民平等适用刑罚的思想家是(A )A商鞅 B韩非 C管仲 D邓析23、早期黄老治学明显具有( A )结合的性质A道法 B儒法 C儒墨 D礼法24、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最完备最全面论证封建制度和理性和永恒性的思想家是( D )A孔子 B孟轲 C荀况 D董仲舒25、韩愈的( A )说,为后来宋儒提出气质之性、天理人欲之说开辟了道路。

A性三品 B天刑 C赏罚及时 D崇礼重法26、夏、商的法律思想是(A)。

A.“天命”、“天罚” B.“以德配天” C.“明德慎罚” D.仁、义、礼、智、信27、周公制礼的基本原则是( A )。

A.亲亲尊尊 B.仁爱 C.礼义 D.廉耻28、春秋时期,突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批判“刑不可知”,并提倡任用贤能的人是( B )。

A.鲍叔牙 B.管仲 C.子产 D.邓析29、春秋时期,突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批判“刑不可知”,并提倡任用贤能的人是( B )。

A.鲍叔牙 B.管仲 C.子产 D.邓析30、墨家在法律上的核心主张可以概括为(B )。

A.礼 B.义 C.仁 D.利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西周宗法等级制度包括( BCD ).A礼制 B分封制 C世卿世禄制 D嫡长继承制2、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是( ABC )A维护"礼治" B重视"德治" C提倡"人治" D"无为而治"3、先秦诸子中,认为"人性"本恶的有(AC )A荀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庄子4、周礼具有以下性质( ABCD )A道德规则 B宗教仪式 C法律规则 D根本大法5、我国古人早期法律观念中的共同东西主要包括(ABCD )A法律即刑罚 B兵刑不分 C礼法不分 D权即法6、下列人物属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有(ACD )A. 子产B.叔向C.管种D.邓析 E. 商鞅7、管仲所讲的"国之四维"包括(ABCD )A. 礼B.义C.耻D.廉 E. 信8、下列哪些学派曾称誉管仲的政绩和思想(ABCD)A. 法家B.道家C.儒家D.墨家和阴阳家9、子产在审判案件中所采用的主张有(ABC )A."倒言反事"B.以情断狱C."离诉"D.宽猛相济10、管仲"四民分居定业"论中的"四民"指的是(ABCD )A. 士B. 农民C. 手工业者D. 商人11、子产提出的"国之大节"是指(ABCD)A. 畏君之威B. 事其长C. 尊其贵D. 养其亲和听其政12、董仲舒在论述治国应当"大德而小刑"的两点理由是( AB )A阳德阴刑说 B性三品说 C无为而治说 D"事皆决于法"13、秦统一六国后,以“缘法而治”的“法治”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其原因是:( ABCD )A政治形势的需要B经济形势的需要C维护秦王朝统治的需要D对秦始皇本人产生的重大影响14、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体系是融合了(ABC )学说而形成的。

A道家学说B法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15、黄老学派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 ABCD)A清静无为,顺乎民欲B逆取顺守逆,德刑相济C明具法令,进退循法D约法省禁,除秦苛法16、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内容是:(ABCD )A君权神授,法自君出B“三纲五常”的立法、司法原则C德主刑辅的治国之道D“春秋决狱”的司法主张17、周礼具有以下性质(ABCD )A道德规则 B宗教仪式 C法律规则 D根本大法18、荀况“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其表现在(ABCD )A以“明分使群”的礼法起源论证封建官僚等级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B强调礼的实质和作用在于“分”“别”C突出了“礼”的客观性,强制性、制度性 D主张以礼“举贤能”,确立官僚制度19、明德慎罚”中“慎罚”的主要内容有(ABCD )。

A.针对不同的罪犯区别对待 B.反对株连,主张罪止一身C.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D.刑罚适中20、商王专门豢养了一批向上帝请示的人,叫做(ABC )。

A.卜 B.巫 C.祝 D.士21、管仲与儒家的“礼义”区别在( AD )。

A.管仲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 B.管仲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C.儒家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 D.儒家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22、在以礼治国思想的指导下,子产提出五项“国之大节”,除了“听其政”之外,还包括( ABCD )。

A.畏君之威 B.尊其贵 C.事其长 D.养其亲23、子产铸刑书及其产生的争论的历史意义在于( ABCD)。

A.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 B.使过去的礼、刑分立走向礼、刑统一C.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D.否定和限制了贵族的法定特权24、儒家“德治”论的内容包含(ACD )。

A.德刑并用,以刑辅德 B.以“宽”、“猛”服民C.注重教化,以德去刑 D.恤刑慎杀,先教后刑25、孔子“仁”论的实质内容是(ABCD )。

A.以“爱人”为中心 B.以孝悌为根本C.以“克己”、“忠恕”为手段 D.以恢复和完善礼治为目的26、孟子的“仁义”思想在法律上的表现是( ABC)。

A .正经界 B.薄税敛 C.省刑罚 D.法先王27、儒、墨两家在法律思想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BCD )。

A.儒家“尚贤”,墨家“尚同” B.儒家“别贵贱”,墨家“兼相爱” C.儒家“义”字当头,墨家“义”、“利”合一 D.儒家以“爱人”为核心,墨家以“兼爱”为核心28、法家认为,法具有以下性质(ABCD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