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综述1电子商务的概念各国政府、学者、企业基于自己所处地位和对电子商务的参与程度,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
例如,勒费弗尔·路易斯等人试图通过研究企业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了解企业电子商务采纳途径——顺序与阶段特征,他们于2005在“Exploring B-to-B e-commerce adoption trajectories in manufacturing SMEs”中定义电子商务有两种,“狭义——通过互联网的买卖,广义——使用互联网及相关技术支持组织各种必要的职能活动。
”[1]洪薇茵试图通过研究产生收益的活动,观察企业从传统渠道转向互联网的程度,因而于2006年在“Migrating to internet-based e-commerce:factors affecting e-commerce adoption and migration at the firm level”中将电子商务定义为任何Web技术应用。
[2]2常见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2.1按交易对象分类的电子商务模式按照交易对象分类,电子商务可以分为五类:B2B(Business to Business);B2C(Business to Customer);BtoG(Business to Government);CtoG(Customer to Government)。
”2.1.1B2B刘敏[3]于2008年《电子商务发展测度于预测方法》定义B2B,“指企业与企业之间开展贸易活动,通过专用网络或互联网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换、传递,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目前世界上80%的电子商务交易产生于企业之间。
”孙睦优、鲁兴启[4]于2005年在《B2B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中提出,“由于企业间电子商务系统建立在开放的公共网络上,大大降低了企业信息处理成本,促使企业即时生产(JIT)策略的实现,大大压缩了库存。
同时电子商务使得中小企业能平等和方便地加入到大型企业的贸易联盟中,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合作范围, 形成了新的贸易组合。
”郑适[5]等人于2007年在《基于制度理论的中国B2B发展关键障碍因素探索》中总结道,“B2B电子商务是利用电子手段进行的企业间商务活动的总和。
国外B2B 电子商务的演进形态为:(1) 始于60 年代的电子数据交换(EDI) 和企业间系统( IOS) 。
(2) 以Internet为基础的B2B电子市场,主要包括第三方B2B平台(如阿里巴巴式的电子市场)和企业集团建立电子市场(consortia - based)。
(3)以Internet 技术为基础的大企业私有交易平台,有时候被称为私有的电子市场(private e - marketplaces)。
它的主要目的是方便企业本身与供应商或客户交流。
”2.1.2B2C指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
它是一种电子化零售模式,采用在线销售,以网络手段实现公众消费和提供服务。
Anil Pandya,Nikhilesh Dholakia[6]于2005在“Conceptualizing B2C Businesses as a New Ca tegory of Services”并得出结论:一个B2C电子商务企业如果想成功,必须将其视作一个在互联网上为用户提供便利服务的企业,同时将精力集中于核心用户。
刘业政[7]于2005年在《基于社会性网络的新型B2C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中指出,“B2C电子商务企业的服务质量之所以差强人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B2C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在产品价格和配送方面,而忽视了用户购买商品过程中的相互交流以及其他一些心理上的需求。
”张仲雷[8]于2009年在《网络购物中B2C与C2C对比分析研究》中提出,“网络购物B2C 模式在产品、服务、购物平台三大方面都占据明显优势,只是在商品类别上有较大劣势,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B2C 企业的产生,B2C 模式下的商品种类也会越来越丰富,随着互联网环境的进一步发展,该模式必将占据主流地位。
”2.1.3C2C指消费者个人对消费者个人的电子商务,简单地说就是消费者本身提供服务或产品给消费者,主要指网上拍卖,消费者之间在网上彼此进行一些小额交易。
孟祥梅[9]于2009年在《浅析我国C2C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强调,“C2C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用户的增加,交易成本的降低,C2C电子商务将对我国商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崔晓利[10]于2009年在《C2C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析——以淘宝网为例》提出,“由于其交易的特殊性.使得信息不对称在此领域表现得尤为突,买卖双方对店铺信息、商品信息的掌握表现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问题在C2C电子商务中有了新的表现。
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这些影响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2.2按其它方式分类的电子商务模式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电子商务课题组于2000年在《B2C模式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分析》中按照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内容把不同B2C商务模式分类为,“电子经经、电子直销、电子零售、远程教育、网上预定、网上发行和网上金融等类型。
”[11] Michael Rappa [12]于“Managing the Digital Enterprise-business Models in the Web”依据获得收益的方式将电子商务模式分为,“代理模型(brokerage model)、广告模型(advertising model)、信息中介模型(infomediarymodel)、商贸模型、制造商模型(manufacturermodel)、会员模型(affiliate model)、社区模型(communitymodel)和订阅模型(subscription model)”刘子龙[13]于2009年在《B2C商业模式比较研究》中提出,“以电子商务参与主体类型和交易主体在商务模式流程中的位置为依据,结合电子商务发展的实践将B2C 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分为以下四个类别:(一)生产商直销模式。
(二)综合类中间商模式(三)垂直类中间商模式(四)第三方交易平台模式”3SNS的相关概念3.1SNS的概念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即社会网络服务平台。
社交网络的概念源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
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陈益锋[14]于2008年在《SNS 开心有价?》文中总结,“目前,SNS的社会关系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互联网.物以类聚的人群.其典型的代表网站就是万方数据Myspace:第二种就是真正的人际关系,就是由血脉和经历决定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它的代表网站是FaceBook。
”3.1.1强调以休闲娱乐为主SNS网络服务姚柒零、柴慧萍[15]在2008年的《SNS发展浅析》中定义为,“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和服务。
如开心网、、豆瓣网等,这类网站在2008年发展非常迅速,并且在服务模式和盈利模式创新方面都有所突破。
”杨国宇[16]于2009在《解剖开心网,解读SNS》中强调,“SNS的成功不能片面地强调功能设计,更关键的是要注重用户的独特体验。
”赵旭、张晓龙[17]于2008在《中国式SNS的发展方向》中提到IM(Instant- Messaging 即时通讯、实时传讯)与SNS相融合模式有能成为未来“中国式SNS”的发展方向。
3.1.2强调以服务校内学生为主的校园SNS网络服务如人人网(校内网)、QQ校友和占座网等,这类网站起步最早,并以占据最具活力的大学生群体作为核心竞争优势。
袁立庠、张瑞[18]在2007的《虚拟网络世界里的真实映象——对“校园SNS”传播的意义分析》一文中提出,“SNS最大的亮点就是能够拓展用户的真实交际圈,满足用户的发展需要,积累人脉资源,为个体的发展提升更大的空间,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在网络上的一个延伸。
”叶南均[19]于2008年在《中国校园SNS产业发展探讨》一文中指出,“如何发挥校园SNS的优势,为广大学生群体提供更为方便有效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为网商提供更多的商机,将会继续成为校园SNS服务提供商研究的重点。
”古玉立、李大鎏[20]于2008年在《从Facebook到校内网:我国校园SNS网站发展分析》中对我国校园SNS网站的展望,“无论个体在现实校园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学生干部或一般同学,成绩优秀的还是成绩差的同学,在公共空间中都是放松的,不考虑现实形象自由活动。
”詹恂、古玉立[21]于2008年在《我国校园SNS受众媒介使用的调查》中指出,“尽管校园SNS是以实名制为基础,但其无论在取得共同体认同方面,还是在网络人际交往中,受众都因为展示个人而不断地开放隐私信息。
后台行为不断前台化,在以‘秀意识’为核心的个人空间中寻求人际关系现实化的研究,无疑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因此,SNS中的人际关系并没有像乐观的研究者想象中那样干净和纯粹。
”3.1.3强调以商务沟通和交友为主的SNS网络服务如Linkedin、Friendster、联络家、XING网、雅虎关系等,这类网站进人中国较晚。
陈益锋[22]于2008年在《SNS 开心有价?》文中指出,“在众多SNS网站风起云涌的发展初期,中国雅虎的“雅虎关系”代表了SNS网站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即在娱乐的同时,还能真实地享受到互联网带给个人的生活和社交服务。
”孟繁宇、王晓燕[23]于2009年在《基于SNS的旅游网络模式探讨》中提到,“SNS 的出现较好地聚合了分散的旅游需求用户,创造了真正的使用价值。
无论是门户还是旅游行业专业网站在注重资讯内容品质、为旅游企业提供精准产品产业链的同时,可以更加以网民的切身体验为媒体服务的核心。
”2009年的《互联网谈资圣地“大杂院”:其实我是个SNS》提到,“不喜爱自己的领域,很难做一本专业的杂志。
而真正爱自己专业的人,才会在与别人分享中感到快乐。
而分享的结果,是“大杂院”拥有了一般SNS 难以企及的文化性与内涵。
讨论区中专业精英与草根牛人并存,甚至成为各类顶级杂志征稿、投稿的后花园,新人闯入媒体圈就业的快速道,不得不说是在中国更像WebGame 的SNS 界,一个小小的奇观。
”[24]3.2与SNS相关的概念3.2.1Web2.0邹永利、王春强[25]于2008《Web2.0及其对电子商务的影响》总结道,“一般认为,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