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方的临床应用

经方的临床应用


经传变的缺陷,用一个固定的程式,来
规范那么多不同的疾病,当然就有问题。
1/ 麻黄汤向桂枝汤的转化途中,可以考虑用桂 枝麻黄各半汤; 2/ 桂枝汤向银翘散的转化途中,可以考虑用桂 枝二越婢一汤、栝蒌桂枝汤; 3/ 表里同病阳虚湿滞,或温散或温通,可以考 虑用桂枝人参汤、五苓散(或藿香正气散);
4/ 太阳向少阳的转化途中,可以考虑用柴胡桂 枝汤(或三仁汤); 5/ 表邪未尽而里热或里实已现,可以考虑用葛 根汤、白虎加桂枝汤、厚朴七物汤(或藿朴 夏苓汤); 6/ 少阳证偏湿滞,可以考虑用(柴平汤);
半夏 黄芩 干姜 人参 黄连 大枣 甘草
5.枳术汤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 枳术汤主之。 枳实 白术
6.外台茯苓饮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 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 食。 茯苓 人参 白术 枳实 橘皮 生姜

补中益气汤(升柴、参芪、枳术、归陈) 三黄枳术丸(芩连、大黄、枳术、陈皮、 神曲) 黄连消痞丸(芩连、枳术、陈皮、姜夏、 猪茯苓、泽泻、姜黄、炙草)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陈皮)(开胃进 食)



7.半夏厚朴汤加减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 厚朴 茯苓 生姜 干苏叶
8.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 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实 薤白 白酒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实 薤白 半夏 白酒

8.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2.黄芪桂枝五物汤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 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 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 芍药 桂枝 生姜 大枣
2.黄芪桂枝五物汤

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 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 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 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3.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少阴
下焦

伤寒六经病证的传变,过去有祝味菊 的五段说,通俗易懂,也符合临证实 际,比一般的初、中、晚三期更加细
化些。

《内经》的一日一经说,在《伤寒论》 原文中仍然留有痕迹,以后对传经的认 识趋繁,循经传、越经传、直中、两感 等等,也是因为临证时变化太多,规律 性的东西实在难以捉摸,这就暴露了循
经方临床应用讲座
《汉书 艺文志 方技略》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
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
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 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 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
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
常得中医。

《甲乙经· 序》:“伊尹以元圣之材,撰用 《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汉张仲景 论广伊尹《汤液经》为数十卷。”
阳虚内寒(少阴寒):


吴茱萸汤(肝寒胃逆,温肝和胃) 真武汤(阳虚水泛,温阳利水) 四逆汤(阳虚阴盛,回阳救逆) 参附汤(真阳欲脱,固元救脱)
1、辨病辨证对症 2、守方合方扩充新药
辨病用方:



百合地黄汤——百合病 甘草泻心汤——狐惑病 鳖甲煎丸——疟母 蜀漆散——牝疟 千金苇茎汤——肺痈 桂枝茯苓丸——妇人癥病 甘麦大枣汤——脏躁 半夏厚朴汤——咽中炙臠
外感热病的机械框定,而只是提供一种
临床思维的模式、辨证的框架。
甘温 复阳
辛温发散 太阳寒
助阳解表 甘温 补中 表寒里湿 温散和中 太阴寒湿 温燥通利 寒实内结 温下
营卫不和 调和营卫 (辛散苦酸收)
辛凉解表 太阳热
甘寒 生津
滋阴解表 胸膈肺热 寒降透泄 阳明热结 寒下 热入营血 苦咸寒凉 泄热散血 熄风 开窍 (寒凉) 滋阴 清热 安神 ( 咸寒) 甘寒 生津
邪在少阳(膜原):


小柴胡汤(邪在少阳,和解少阳) 柴胡桂枝汤(少阳兼表,和解散表) 大柴胡汤(少阳兼里,和解攻下) 达原饮(邪伏膜原,宣透膜原) 蒿芩清胆汤(邪留三焦,分消走泄)
阴虚内热(少阴热):



黄连阿胶汤(阴虚火炽,育阴清热) 猪苓汤(水热互结,养阴清利) 青蒿鳖甲汤(邪留阴分,滋阴透邪) 加减复脉汤(肝肾阴虚,滋阴养液) 沙参麦冬汤(肺胃阴伤,滋养肺胃) 清暑益气汤(暑伤津气,清暑生津) 生脉散(真阴欲绝,护阴救脱)

若要讲常用的治法,诸如辛温、甘温、 辛热、苦温、辛凉、苦寒、甘寒、咸寒、 辛苦等等,也都能够找到各自合适的位 置,而且都有相对应的方药。
太阳(寒)
辛温:麻、桂 甘温:甘、姜
太阳(中)
和营卫: 桂枝 黄芪 芍药
太阳(热)
辛凉:麻、石 甘寒:百、地
太阴(寒)
温补:参姜辛 温通:苓桂术姜 温下:大黄附子细辛
神昏动风厥逆(少阴、厥阴):



清宫汤(凉开三宝)(热传心包,清心 开窍) 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痰蒙心窍, 豁痰开窍) 羚羊钩藤汤(热盛动风,凉肝熄风) 大定风珠(虚风内动,滋阴熄风) 人参四逆汤(心阳暴脱,回阳救逆)
湿热内蕴(阳明、太阴):



茵陈蒿汤(湿热蕴结,清利退黄) 半夏泻心汤(寒热互结于中,辛开苦降清利 湿热) 薏苡竹叶汤(湿热郁遏,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枳实导滞丸(湿热结滞,导滞通下) 三仁汤(湿遏热蕴,宣化泄热) 甘露消毒丹(湿热蕴毒,清热化湿解毒) 茯苓皮汤(水湿困滞,淡渗分利)
辨证用药



湿病六方 咳嗽上气五方 胸痹心痛九方 腹满七方 黄疸四方 血证四方
对症处理:



大乌头煎—脐周围痛、全身发汗、手足冷 乌头赤石脂丸—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皂荚丸—时时吐脓痰、端坐呼吸 十枣湯—咳唾引痛 葶苈大枣泻肺湯—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其他,小半夏湯(呕吐)等治疗。
少阳
调升降:
柴、芩 姜、夏 参、枣、草
阳明(热)
寒泻:芩、连、栀 寒润:石、知、参 寒下:大黄芒硝甘遂
少阴(寒化)
回阳:附子 散内寒:附、姜、参
厥阴
调寒热:
姜、附 芩、连 人参
少阴(热化)
救阴:阿胶 清虚热:芩、连、阿胶
偏热(阴虚) 偏燥(津亏血少)
辛散 上焦
苦燥 中焦
辛温(散寒)
辛凉 (疏风清热)

就《伤寒论》而言,仲景将外感热病 发病过程中错综复杂的情况以六经病 证加以框定,每一病证均有其主症、 主脉及相应的治法和方药,此乃六经 病证之常,是对外感热病最简略的概 括。

临床实际中往往是典型表现少,而不典 型者多见。因此对仲景所提出的六经病
证,应当从典型和不典型二个方面加以
理解,《伤寒论》的六经并非是对所有
胃肠热结(阳明热):


白虎汤(邪热弥漫,辛寒清热) 竹叶石膏汤(胃热津伤,清热生津) 三承气汤(阳明热结,攻下泄热) 增液承气汤(腑实阴亏,滋阴攻下) 葛根芩连汤(邪热下注,清热止利) 白头翁汤(湿热邪毒下注,清热解毒凉 血止利)
邪入营血(阳明热):



桃仁承气汤(瘀热蓄血,泄热攻下逐瘀) 小柴胡汤加减(热入血室,清热和解化 瘀) 银翘散加减(肺热发疹,泄热透疹) 化斑汤(胃热发斑,凉血化斑) 清营汤(邪入营分,清营泄热) 犀角地黄汤(热盛动血,凉血解毒) 清瘟败毒饮(气营两燔,泄热凉营)
表里同病(合并病):




葛根汤(表寒邪陷,解表和里) 大青龙汤(表寒里热,解表清里) 小青龙汤(表寒内饮,散寒化饮) 五苓散(气滞水停,通阳化气行水) 藿香正气散(寒湿着表犯里,化湿解表 和中) 防风通圣散(表里俱实,解表清热通下)
胸膈肺热(阳明热):



栀子豉汤(热郁胸膈,清宣郁热) 小陷胸汤(痰热结胸,化痰散结泄热) 凉膈散(热灼胸膈,清泄胸膈) 宣白承气汤(肺热腑结,清热泄下)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清热生津) 普济消毒饮(感受疫疠,清热解毒) 升降散(热毒互结,清热解毒)
初 中

( 泄)
甘补 下焦 (咸、酸)
苦温(燥湿) 辛 苦 苦寒(清热) (辛开苦降) 甘温(扶阳) 甘寒(养阴) (寒温并用) 辛温(助阳) 回阳 咸寒(填精) 酸甘咸(化阴)


偏寒(阳虚) 偏湿(湿重气衰)
病期
初期
中期
晚期
上焦
太阳、卫分 (肺、心) 腠理 太阴
太阳
太阳(卫分)
中焦
阳明、少阳、 阳明(气分) 太阴气分(脾 胃、胆)膜原 厥阴 少阴、厥阴、 营血(肝、肾、 心)命门



桂枝汤(上) 泻心汤(中) 肾气丸(下) 百合地黄汤(养阴)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 桂枝茯苓丸 温经汤

1.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 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 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 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 龙骨 牡蛎
7/ 少阳的清法合阳明的攻下,有别于阳明的寒 下,可以考虑用柴胡加芒硝汤、大柴胡汤; 8/ 太阴虚寒原则上可以早用少阴温药,太阴在 少阴的包容之中,可以考虑用附子理中汤: 9/ 寒热往来厥热胜复正气已经有所不支,可以 考虑用麻黄升麻汤;
10/ 阳明的热结,少阴的阴亏(或阳明的里结, 少阴的寒甚),可以考虑用大承气汤(或大 黄附子汤); 11/ 厥热胜复偏于寒胜,可以考虑用白通加猪 胆汁汤; 12/ 厥热胜复偏于热胜,可以考虑用炙甘草汤 (复脉汤)。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汤液经法》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外感天行病方》: “外感天行之病,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 大小等物。昔南阳张玑,依此诸方撰为 《伤寒论》一部……今亦录而识之。”
相关主题